第387章 神仙打架,老武遭殃
立正殿。
皇帝驾临,与皇后共进晚餐。
“承乾穿起明光甲的样子,很威武,有几分我当年的样子。”皇帝突然说道。
“只是个十岁的孩子,穿上铠甲也不是将军。”长孙为皇帝盛了一碗汤。
皇帝的脸上却并不轻松,“我听说承乾很喜欢那件铠甲。”
“少年心性,总是喜欢舞刀弄枪的,平日里整天跟着大儒朝臣们学习经文,偶尔活动活动一下,肯定是很感兴趣,更何况,他还有个马上南征北战打天下的父皇,或许骨子里也还遗留了点陛下的武勇。”
“要这样说倒也是,虎父无犬子嘛,不过当年我丈人那也是一箭双雕的大将军,所以咱们俩都有这尚武的血统传给他。”
长孙是个聪明的女人,丈夫只开了个头,其实她就已经能顺着往下猜出许多丈夫的心思。
“等承乾从灞上回来后,臣妾会督促他多花心思在功课上,有空也多学习政务的。”
李世民摇摇头。
“其实也是朕想多了,贵族子弟又有哪个不尚武的,只是朕经历过玄武门之变,对于这些总有些担忧。”
“东宫有那么多大儒贤臣,尤其还有怀良这样明事理的老师在,承乾不用担忧的。”
“或许是那天承乾看到我拟封恪儿为吴王,愔儿为蜀王一事,让他有些多心了吧,这个孩子也太早熟了点,才十岁啊。”皇帝道。
长孙也知道此事,只是从没有发表过一点意见。皇帝要封哪个后宫女子为嫔妃这是皇帝的权力,皇帝想封哪个儿子为王,想授他们何职,也一样是他的权力,这皇后是无权干涉的。
只要不涉及到承乾,长孙不会轻易的插话,这是一个合格皇后该有的态度。
不过皇帝既然说起此事,长孙便也道,“陛下,如今诸皇子封王的都是武德时封过郡王的,所以陛下登基后皆封为亲王。现在愔儿才两岁,以前未封过郡王,此次封王臣妾本不该说什么,可既然要封,那就应当把与愔儿差不多年纪的其它诸位年幼皇子也一并封王,单只封愔儿,未免有些过于突兀了。”
“皇后说的是,朕有欠考虑了,之前只考虑说广州提升为大都督府,所以欲将恪儿改封吴王镇广州,就想着益州大都督空缺,便打算让愔儿封蜀王,现在看来是有些欠考虑。”
“这个事情,朕看就算了吧,愔儿下次再封,就让元轨与恪儿对调封号,让元轨镇益州,恪儿镇广州。”
李元轨是李渊的第十四子,初名元璹,母亲为张美人,打小就多才多艺,也是很得李渊喜欢的,初封蜀王,后改封吴王。
兄弟跟儿子,当然是儿子更亲。
虽说蜀地其实比岭南更好,但现在朝廷十分重视岭南,破例把广州提升为大都督府,所以李世民要让儿子来担此重任。
长孙皇后听了,微微一笑,不再多言。
这顿饭结束时,皇帝心情还算好,当晚便干脆留宿立政殿皇后处。
第二天,皇帝早朝后召重臣廷议。
果然,廷议一开始,皇帝便提出要让李恪拜广州大都督之事。
“李恪改封吴王,拜广州大都督,杨恭仁迁广州大都督府长史!”
话音刚落,开府仪同三司,太子太师赵国公长孙无忌立马高声反对。
“陛下,元轨本封蜀王,后改封吴王,如今又改封蜀王,不免儿戏,况且,杨恭仁原是朝廷宰相,如今年老,陛下先前体谅他年迈功高,特让他任洛州刺史,在洛阳养老,如今却又要调他去广州,这广州地处岭南,湿热不利于休养,不是待功劳元功之道。”
理由倒是挺正当的,但明显还是因为杨恭仁是李恪的母舅。
“那调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武士彟任广州大都督府长史如何?”
这次长孙无忌便没马上反对,可立即又有大臣站出来反对。
武士彟虽说是太上皇的心腹,最初只是河东的一个商人,可他后来娶的续弦杨氏,是隋朝宰相纳言杨达之女,这个杨达是杨雄的兄弟,因此杨氏是杨恭仁杨师道的堂姐,是李恪母杨妃的表姐。
反对的人也是跟长孙无忌一条线上的。
秦琅坐在殿里,倒是一言不发。
他其实先前已经去拜访过长孙无忌,提起承乾发现的皇帝拟封李愔为蜀王,李恪为吴王镇广州一事,还表示承乾对此很担忧。
长孙一听,立马表示要制止皇帝这错误的行为。
他是承乾的亲娘舅,当然要支持太子承乾,更何况,长孙家的未来,那是早已经跟承乾挂钩的,长孙的儿子、侄子等早就是东宫的人了,若是将来承乾当皇帝,长孙家做为国舅家自然受益良多,承乾若是不能当皇帝,第一个受打击牵连的就是他长孙家。
这种时候,娘舅不出力谁出力。
这场廷议之前,长孙无忌已经早就安排好了。
议了半天。
尽是反对之声。
最后无奈,李世民只得退让一步。
越王李泰改封魏王,蜀王李恪改封吴王,依然分镇扬州和益州不变,李愔封王一事也没提起,甚至杨淑妃晋封贵妃一事,李世民见机不好,也干脆不提了。
接下来争议重点还是几个大都督府的长史人事问题。
最终,杨恭仁依旧任洛州刺史之职不动。
倒是原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武士彟被调任蜀中利州任刺史,从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到边疆利州刺史,这明显是贬了。毕竟大都督府长史,实际上就是代理主持大都督府事务的。
武士彟估计都想不到自己怎么无辜躺枪了。
围绕着广州大都督府长史和扬州大都督府长史还有益州大都督府长史人选,廷议上众臣们可是争论激烈。
每个人都想推出自己的人选。
在亲王遥领大都督实际不能到任的情况下,一个大都督可是很重要的。
李世民被吵的头都痛了,原以为只是一个简单的人事调整,谁知道现在居然弄的有些不可开交了。
事情比他预料的还要麻烦。
每位宰相重臣,都有自己举荐的人选。
在殿上,唯有秦琅很安静的坐在那里,笑看风云,他没有参与争论,也没有举荐自己的人选。
李世民直接点了秦琅的名。
“秦琅,你有何人选推荐?”
“陛下,臣觉得诸位大臣们推荐的人选都不错。”
“朕是问你,你愿举荐谁任广州大都督府长史?”皇帝直接问。
秦琅无奈,这明显神仙打架一样的,你非让我掺合干啥?
可皇帝现在有些恼,非盯着他。
秦琅看看殿上,谁都不好得罪,举荐了长孙的人,那房玄龄估计又不高兴,举荐了杨师中的人,估计温彦博又不高兴。
所以思来想去,得,要得罪就一起得罪吧,总比明显偏向某人强。
“臣举荐李大亮出任广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刺史!”
这个名字倒是引的君臣们一愣。
李大亮,这位之前出任过越州都督,后来跟秦琅北上任检校丰州刺史,去年也算捞了个大功,于是年初任命为安北大都护府的长史了,这次皇帝的北伐战略中,李大亮还是其中一路总管呢。
谁也想不到秦琅会推荐他,但细一想,李大亮还真够这个格,人家毕竟现在就是大都护府长史,这跟大都督府长史一个级别,更何况去年那功劳那么大,之前也有在南方越州任职的经历,表现都还不错。
当然,李大亮这人背景也比较特别,本身关陇贵族出身,可又曾在瓦岗待过。
“好,就调李大亮任广州大都督府长史、刺史!”皇帝一锤定音,懒得跟大臣们再纠缠。
“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呢?”李世民还不放过秦琅,又问。
扬州大都督府之前是南方最重要的设置,最早的时候从管辖地域极广,长安出蓝田过武关后,从丹阳开始,一直到扬州,甚至整个岭南到交州,都是属于扬州大都督府的管辖之内。
如今原扬州大都督府内,又分出了荆州大都督府、广州大都督府,安南大都护府,一分为四了,都是顶级单位。
可就算瓜分了,但扬州大都督府依然控制着淮南淮西江东江西等地,这是现如今大唐南方最重要的一片地区。
秦琅先前推荐李大亮,也是存了点私心,毕竟李大亮曾经也算做过几天秦琼的部下,之前又跟他在丰州搭档过。
可现在李世民又问扬州长史人选。
“臣一时没想到合适人选!”
“那你就现在好好想想!”
秦琅瞧瞧长孙无忌,又瞧瞧房玄龄,再瞧瞧杨师道,最后瞧瞧温彦博,这是如今朝堂上的四大天王,宰相中的宰相,各代表的一派势力,每一个都极其了得。
他想举荐宇文士及或是高士廉等,但这几个本也是四大天王们推荐的人选。
想了半天,最后秦琅打算干脆再推个别人吧。
“臣举荐潞州都督虢国公黄君汉,黄公曾经鏖战虎牢,又曾率军江南平乱,极有战功,且熟悉江南。”
黄君汉当年也是瓦岗出身的一员大将,他曾是东郡的一个狱卒,是法曹翟让的手下,也是他的好兄弟,后来翟让被捕入狱,是黄君汉把他私放了。黄君汉还曾参与征辽,获得过极难得的先登之功,授立信尉,补选为越骑校尉、本府司马。
隋末大乱,黄君汉后来也拉着本府的官兵上了瓦岗,李密败后,归附大唐。
黄君汉降唐时,是带着自己地盘和部下归附的,所以直接被李渊授为上柱国、怀州总管、刺史、东郡公。
后来参与平王世充,平辅公祜叛乱,因功升任了潞泽等五州都督,加封虢国公,是一员虎将。
但也是一员出身瓦岗的山东大将,跟秦家的关系自然是不错的,但细说起来,黄君汉其实跟李绩的关系更好。
毕竟当年李绩还叫徐世绩时,曾是翟让的好兄弟,后来跟单雄信一起成为瓦岗三大首领之一,李密败亡逃入关中投唐后,是李绩收扰败兵,继续守着瓦岗的那一滩地盘。
所以当年李家招降徐世绩时,是非要授徐世绩父子封王赐姓的,后来爷俩坚辞,这才各授国公。
李世绩在武德年间,其实就一直比较被限制使用,就是因为李世绩跟罗艺一样,都是属于带头大哥级别的,跟秦琼他们这些武将大有不同。
哪怕到了今天,李绩这位极能打,又年轻的大将,李世民也很小心的用着。
李世民就怕李绩跟罗艺一样野心不死,哪天振臂一呼,于是当年瓦岗旧部们纷纷响应,毕竟现在朝中,尤其是李世民秦王府旧部中,有大半都曾是出身于瓦岗的。
秦琅想,他推黄君汉,李世民应当不会用的。
皇帝驾临,与皇后共进晚餐。
“承乾穿起明光甲的样子,很威武,有几分我当年的样子。”皇帝突然说道。
“只是个十岁的孩子,穿上铠甲也不是将军。”长孙为皇帝盛了一碗汤。
皇帝的脸上却并不轻松,“我听说承乾很喜欢那件铠甲。”
“少年心性,总是喜欢舞刀弄枪的,平日里整天跟着大儒朝臣们学习经文,偶尔活动活动一下,肯定是很感兴趣,更何况,他还有个马上南征北战打天下的父皇,或许骨子里也还遗留了点陛下的武勇。”
“要这样说倒也是,虎父无犬子嘛,不过当年我丈人那也是一箭双雕的大将军,所以咱们俩都有这尚武的血统传给他。”
长孙是个聪明的女人,丈夫只开了个头,其实她就已经能顺着往下猜出许多丈夫的心思。
“等承乾从灞上回来后,臣妾会督促他多花心思在功课上,有空也多学习政务的。”
李世民摇摇头。
“其实也是朕想多了,贵族子弟又有哪个不尚武的,只是朕经历过玄武门之变,对于这些总有些担忧。”
“东宫有那么多大儒贤臣,尤其还有怀良这样明事理的老师在,承乾不用担忧的。”
“或许是那天承乾看到我拟封恪儿为吴王,愔儿为蜀王一事,让他有些多心了吧,这个孩子也太早熟了点,才十岁啊。”皇帝道。
长孙也知道此事,只是从没有发表过一点意见。皇帝要封哪个后宫女子为嫔妃这是皇帝的权力,皇帝想封哪个儿子为王,想授他们何职,也一样是他的权力,这皇后是无权干涉的。
只要不涉及到承乾,长孙不会轻易的插话,这是一个合格皇后该有的态度。
不过皇帝既然说起此事,长孙便也道,“陛下,如今诸皇子封王的都是武德时封过郡王的,所以陛下登基后皆封为亲王。现在愔儿才两岁,以前未封过郡王,此次封王臣妾本不该说什么,可既然要封,那就应当把与愔儿差不多年纪的其它诸位年幼皇子也一并封王,单只封愔儿,未免有些过于突兀了。”
“皇后说的是,朕有欠考虑了,之前只考虑说广州提升为大都督府,所以欲将恪儿改封吴王镇广州,就想着益州大都督空缺,便打算让愔儿封蜀王,现在看来是有些欠考虑。”
“这个事情,朕看就算了吧,愔儿下次再封,就让元轨与恪儿对调封号,让元轨镇益州,恪儿镇广州。”
李元轨是李渊的第十四子,初名元璹,母亲为张美人,打小就多才多艺,也是很得李渊喜欢的,初封蜀王,后改封吴王。
兄弟跟儿子,当然是儿子更亲。
虽说蜀地其实比岭南更好,但现在朝廷十分重视岭南,破例把广州提升为大都督府,所以李世民要让儿子来担此重任。
长孙皇后听了,微微一笑,不再多言。
这顿饭结束时,皇帝心情还算好,当晚便干脆留宿立政殿皇后处。
第二天,皇帝早朝后召重臣廷议。
果然,廷议一开始,皇帝便提出要让李恪拜广州大都督之事。
“李恪改封吴王,拜广州大都督,杨恭仁迁广州大都督府长史!”
话音刚落,开府仪同三司,太子太师赵国公长孙无忌立马高声反对。
“陛下,元轨本封蜀王,后改封吴王,如今又改封蜀王,不免儿戏,况且,杨恭仁原是朝廷宰相,如今年老,陛下先前体谅他年迈功高,特让他任洛州刺史,在洛阳养老,如今却又要调他去广州,这广州地处岭南,湿热不利于休养,不是待功劳元功之道。”
理由倒是挺正当的,但明显还是因为杨恭仁是李恪的母舅。
“那调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武士彟任广州大都督府长史如何?”
这次长孙无忌便没马上反对,可立即又有大臣站出来反对。
武士彟虽说是太上皇的心腹,最初只是河东的一个商人,可他后来娶的续弦杨氏,是隋朝宰相纳言杨达之女,这个杨达是杨雄的兄弟,因此杨氏是杨恭仁杨师道的堂姐,是李恪母杨妃的表姐。
反对的人也是跟长孙无忌一条线上的。
秦琅坐在殿里,倒是一言不发。
他其实先前已经去拜访过长孙无忌,提起承乾发现的皇帝拟封李愔为蜀王,李恪为吴王镇广州一事,还表示承乾对此很担忧。
长孙一听,立马表示要制止皇帝这错误的行为。
他是承乾的亲娘舅,当然要支持太子承乾,更何况,长孙家的未来,那是早已经跟承乾挂钩的,长孙的儿子、侄子等早就是东宫的人了,若是将来承乾当皇帝,长孙家做为国舅家自然受益良多,承乾若是不能当皇帝,第一个受打击牵连的就是他长孙家。
这种时候,娘舅不出力谁出力。
这场廷议之前,长孙无忌已经早就安排好了。
议了半天。
尽是反对之声。
最后无奈,李世民只得退让一步。
越王李泰改封魏王,蜀王李恪改封吴王,依然分镇扬州和益州不变,李愔封王一事也没提起,甚至杨淑妃晋封贵妃一事,李世民见机不好,也干脆不提了。
接下来争议重点还是几个大都督府的长史人事问题。
最终,杨恭仁依旧任洛州刺史之职不动。
倒是原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武士彟被调任蜀中利州任刺史,从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到边疆利州刺史,这明显是贬了。毕竟大都督府长史,实际上就是代理主持大都督府事务的。
武士彟估计都想不到自己怎么无辜躺枪了。
围绕着广州大都督府长史和扬州大都督府长史还有益州大都督府长史人选,廷议上众臣们可是争论激烈。
每个人都想推出自己的人选。
在亲王遥领大都督实际不能到任的情况下,一个大都督可是很重要的。
李世民被吵的头都痛了,原以为只是一个简单的人事调整,谁知道现在居然弄的有些不可开交了。
事情比他预料的还要麻烦。
每位宰相重臣,都有自己举荐的人选。
在殿上,唯有秦琅很安静的坐在那里,笑看风云,他没有参与争论,也没有举荐自己的人选。
李世民直接点了秦琅的名。
“秦琅,你有何人选推荐?”
“陛下,臣觉得诸位大臣们推荐的人选都不错。”
“朕是问你,你愿举荐谁任广州大都督府长史?”皇帝直接问。
秦琅无奈,这明显神仙打架一样的,你非让我掺合干啥?
可皇帝现在有些恼,非盯着他。
秦琅看看殿上,谁都不好得罪,举荐了长孙的人,那房玄龄估计又不高兴,举荐了杨师中的人,估计温彦博又不高兴。
所以思来想去,得,要得罪就一起得罪吧,总比明显偏向某人强。
“臣举荐李大亮出任广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刺史!”
这个名字倒是引的君臣们一愣。
李大亮,这位之前出任过越州都督,后来跟秦琅北上任检校丰州刺史,去年也算捞了个大功,于是年初任命为安北大都护府的长史了,这次皇帝的北伐战略中,李大亮还是其中一路总管呢。
谁也想不到秦琅会推荐他,但细一想,李大亮还真够这个格,人家毕竟现在就是大都护府长史,这跟大都督府长史一个级别,更何况去年那功劳那么大,之前也有在南方越州任职的经历,表现都还不错。
当然,李大亮这人背景也比较特别,本身关陇贵族出身,可又曾在瓦岗待过。
“好,就调李大亮任广州大都督府长史、刺史!”皇帝一锤定音,懒得跟大臣们再纠缠。
“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呢?”李世民还不放过秦琅,又问。
扬州大都督府之前是南方最重要的设置,最早的时候从管辖地域极广,长安出蓝田过武关后,从丹阳开始,一直到扬州,甚至整个岭南到交州,都是属于扬州大都督府的管辖之内。
如今原扬州大都督府内,又分出了荆州大都督府、广州大都督府,安南大都护府,一分为四了,都是顶级单位。
可就算瓜分了,但扬州大都督府依然控制着淮南淮西江东江西等地,这是现如今大唐南方最重要的一片地区。
秦琅先前推荐李大亮,也是存了点私心,毕竟李大亮曾经也算做过几天秦琼的部下,之前又跟他在丰州搭档过。
可现在李世民又问扬州长史人选。
“臣一时没想到合适人选!”
“那你就现在好好想想!”
秦琅瞧瞧长孙无忌,又瞧瞧房玄龄,再瞧瞧杨师道,最后瞧瞧温彦博,这是如今朝堂上的四大天王,宰相中的宰相,各代表的一派势力,每一个都极其了得。
他想举荐宇文士及或是高士廉等,但这几个本也是四大天王们推荐的人选。
想了半天,最后秦琅打算干脆再推个别人吧。
“臣举荐潞州都督虢国公黄君汉,黄公曾经鏖战虎牢,又曾率军江南平乱,极有战功,且熟悉江南。”
黄君汉当年也是瓦岗出身的一员大将,他曾是东郡的一个狱卒,是法曹翟让的手下,也是他的好兄弟,后来翟让被捕入狱,是黄君汉把他私放了。黄君汉还曾参与征辽,获得过极难得的先登之功,授立信尉,补选为越骑校尉、本府司马。
隋末大乱,黄君汉后来也拉着本府的官兵上了瓦岗,李密败后,归附大唐。
黄君汉降唐时,是带着自己地盘和部下归附的,所以直接被李渊授为上柱国、怀州总管、刺史、东郡公。
后来参与平王世充,平辅公祜叛乱,因功升任了潞泽等五州都督,加封虢国公,是一员虎将。
但也是一员出身瓦岗的山东大将,跟秦家的关系自然是不错的,但细说起来,黄君汉其实跟李绩的关系更好。
毕竟当年李绩还叫徐世绩时,曾是翟让的好兄弟,后来跟单雄信一起成为瓦岗三大首领之一,李密败亡逃入关中投唐后,是李绩收扰败兵,继续守着瓦岗的那一滩地盘。
所以当年李家招降徐世绩时,是非要授徐世绩父子封王赐姓的,后来爷俩坚辞,这才各授国公。
李世绩在武德年间,其实就一直比较被限制使用,就是因为李世绩跟罗艺一样,都是属于带头大哥级别的,跟秦琼他们这些武将大有不同。
哪怕到了今天,李绩这位极能打,又年轻的大将,李世民也很小心的用着。
李世民就怕李绩跟罗艺一样野心不死,哪天振臂一呼,于是当年瓦岗旧部们纷纷响应,毕竟现在朝中,尤其是李世民秦王府旧部中,有大半都曾是出身于瓦岗的。
秦琅想,他推黄君汉,李世民应当不会用的。
本文网址:http://www.bdhwx.com/0/157/38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bdhwx.com/0/157/388.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