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1章 太上皇的警告
贞观七年,春。
秦琅奏请朝廷,先后于流求州下新设新竹、彰化、云林、嘉义、安平、高雄、屏东七县,加上此前设立的淡水、桃园和宜兰、基隆四县,使的流求州拥有了十一个县。
一个新开辟的海东岛州,居然有了十一个县,一度在朝廷引起争议,不少官员再次上书弹劾秦琅。
只是这一次,响应者寥寥,尤其是朝中重臣们,却不是沉默就是为秦琅说话。
虽然侯君集一如继往的跳的厉害,但皇帝却视若无睹。
检校左仆射长孙无忌甚至公然威胁要把侯君集赶出政事堂,这事最后以皇帝召长孙侯君集等几位宰相仗下奏对调停才算罢休。
贞观七年的元旦大朝会,很热闹。
李世民再次感受到天可汗的这份荣光,宫廷宴会上,东西突厥的可汗叶护们跳舞,岭南的冯盎等俚越首领唱歌,云南爨氏,洱海六诏等酋长们祝辞,李世民笑的嘴都合不拢。
四海来朝,八方来贺。
天朝上国威风,帝王武功煊赫莫过如此。
高句丽最终向大唐低头了,在年前终于与大唐达成协约,在卑沙盟约上签字,同意卑沙城及以南诸地归还给大唐。
归还二字是大唐执意用的,本来高句丽想要割让二字,但大唐认为卑沙和辽东本就是中原王朝的,所以如今是归还不是割让。
在这个协议里,大唐还调停了高句丽与新罗战争,同时也让百济和东瀛也一起签下停战协议。
打了快一年,新罗被三国摁着打,相当惨,总共丢失了十三座城,最后大唐帮新罗要回了七座城,剩下六座,三国一家得了两座。
新罗吃了个大亏,却对大唐感激戴德,若不是大唐出面调停,新罗这次估计都撑不过这关。
新罗女王金德曼亲自为大唐皇帝刺绣了一副牡丹图进献,使臣入京,提出了借款计划和新的军购计划,他们计划借更多钱,采购更多军械,以面对如今的不利局面。
半岛上暂时停火。
耽罗上的港口商馆已经初成雏形,半岛南部的伽倻也在这次协议中,得到海东四国的承认,正式立国。
于是海东四国升级成了海东六国,高句丽、新罗、百济、日本以及耽罗和伽倻,耽罗和伽倻完全是大唐的附属,朝廷在两国修建港口码头,建立商馆使馆,甚至派出教头武官,为两国训练军队,出售军械,甚至还小规模的驻扎了雇佣军。
对于这次大唐的调停,其实除了新罗,高句丽、百济和倭国三国都不太满意,他们想要趁胜追击,吞灭瓜分新罗,可大唐发出严厉警告。
特别是大唐在夺取了卑沙之后,甚至于辽西开始增驻边军,动不动搞演练,还对契丹、奚族各种赏赐,搞联合演练,弄的高句丽心慌不已。
最终只能被迫答应签订和约,把丢失的卑沙和长岛等让给大唐。
至于百济和倭国这次肯签约,也是因为伽倻已经整合起来,在大唐的幕后操控下,开始频频在海上冒充海贼,袭击两国的船队,特别是对于倭国来说,他们想维持在半岛上的地盘,海上通道是唯一方式,但海贼们的袭扰,让他们苦不堪言。
面对着这些唐人扶持的海贼,随时可能要发起更大规模的袭扰,甚至向本土沿海攻击时,两国都不得不妥协。
李世民对于鸿胪寺拿回来的盟约十分满意,这次海上会盟,大唐与海东六国的盟约,大唐占尽便宜,顺便又扩大了一波贸易,放了几笔借款,卖了好多军械,赚的盆满钵满,最重要的是,强势干涉海东局势,为大唐一家独大,以及进一步渗透海东提供了良机。
倭国已经被迫承认,去除天皇称号,以后改称日本国王,向大唐称臣进贡,宗藩臣属大义名份确定。
“这都是秦琅之功啊,当初也是他定策设计,强势插手干涉海东诸国局势,年初又突袭卑沙,让高句丽不得不妥协退让。”
大明宫里。
李世民来给李渊拜年。
李渊拉着李世民还有儿媳长孙氏和孙子承乾一起打麻将,李世民边打边说道。
太上皇将一张东风打出,漫不经心的道,“秦琅那小子是个做局高手,我跟他打麻将,十次九次输,这家伙大局观强,擅长埋伏,草灰蛇线,伏线千里,看似无用的出招,其实都是深有用心。”
“恭喜你,有这样的好女婿。”
李世民微微一笑,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的感觉。
“我当年给秦琼介绍了博陵崔氏女为续弦,甚至还强压了崔氏,当时觉得这是对秦琼的大恩,秦琼能娶五姓女多么难得,足见朕对他的喜欢。可是这事做错了,当初我就应当直接让他做我的女婿。”
“大郎当年非要给秦琅介绍个郑氏女,也跟我一样蠢,当初若是他直接把女儿许给秦琅,也许局面又不一样了。”
大过年的,太上皇突然提这些,李世民有些尴尬,脸上不自在起来。
当初秦琼父子对玄武门之变,虽不是说没他们就不行,但如果他们爷俩转投入东宫,或许还真不一定鹿死谁手,虽然他认为,秦琼与他的关系,不是一位公主或郡主就能改变的了。
但在那种时候,谁又说的清呢。
“二郎啊,我时日无多了,好些事情也想开了,你当皇帝,确实比大郎要好,大郎虽也不错,可若他继承大位,不可能做到你如今这局面。二郎你辅佐我开创大唐,论功与大郎其实相差不大,他在内你在外,各有功劳,不相伯仲,甚至朕看来,他功劳还大些。”
“但是你继位以来,统一天下,扫灭外敌,做到如今四海来朝,天下富庶的局面,确实比当初隋文帝也不相让,比志大才疏的炀帝更是强百倍。”
李世民沉默着。
虽然心里不服气这个时候,父亲还说建成开国时功劳比他大的评价,但对父亲能正视他继位之后的功绩,还是满意的。
“二郎,大唐交给你,我放心的。只是有一件事,你可能做错了。”
“请阿爷指正。”
“你继位之初,削宗室爵位,调整官阶,这些都是对的,你后来大封功臣实封,也没错,有安稳人心,稳定朝政之功。但是你不该最后又搞世袭之制,尤其不该既封宗室,又封异姓。”
“二十四位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位世袭异姓功臣,各封藩镇,你可想过,将来有一日,或许会有藩镇之乱?你现在自是不用担心,但你子孙将来呢?”
李世民对承乾道,“大郎,你跟太上皇解释一下世封之制。”
承乾于是简明扼要的说了一遍,重点是朝廷虽世封了四十八位宗室、功臣,可皆只分封于最边疆之地,都本是羁縻之地。
朝廷其实是以心腹的宗室和功臣,到边疆取代那些胡蛮酋长,是开疆拓地,既赏功酬勋,同时也是开疆拓地。
那些边地若是让胡蛮世代控制着,于朝廷不力,不如让宗室功臣们镇守。
“错,大错特错矣!”
李渊却是摇头,“你们想的倒是简单,现在分封皇家兄弟子侄,文武功臣到边疆,从羁縻蛮夷手里抢地镇守,看着是不错。可你们想过没,边地在那些蛮夷手里,是永远也成为了气候的。”
“不论是岭南还是南中又或黔中,那里的蛮夷永远是乌合之众,一般散沙,朝廷能够很轻易的威慑压服他们,让他们俯首称臣,他们也永远只会窝里斗,根本不可能强大到威胁朝廷。”
“可如果你们把宗室、功臣分封边地,就算是从蛮荒之地的蛮夷手里抢地盘,就算再偏,可这些宗室功臣们,都是财力雄厚的,他们会从中原带去文化文明,工匠技术,他们会对周边蛮夷渐渐形成压倒性的优势,一两代也许还不明显,可三代五代呢?百年经营,那么这块封地就会成为一个强大的藩镇,这些人是中原过去的,所以不像蛮夷一样,永远眼里只看的到面前的蛮荒。”
“一旦中原朝廷有动荡,到时若有人引藩镇入内,便有大祸矣。”
李渊认为,世封制最终不是发展成周王朝的春秋战国,便可能是汉朝的七国之乱,要么也会变成西晋的八王之乱。
这是必然的。
李世民明显也是想过这些问题的,却没有李渊那么悲观。
“阿耶过虑了,朝廷世封制度严明,早规定大唐非重大军功不世封,非皇子不封,且只能分封在最遥远的边疆之地,且必须是羁縻之地,非朝廷正州县。按这制度,世封宗室功臣要守土已是不易,要开疆更难,而若要在蛮荒之中,经营出强大的藩镇更无可能。阿耶莫要忘记了,世封制还有一条推恩制,封地一代代推恩分封,只会越来越小,根本不足以与朝廷对抗。”
当年周王朝分封,周王直接控制的地盘很小,诸侯们经过八百年的经营,这才最终夺了周天下。
汉分封,郡国并行,关中本位不封,诸侯分封于关外,封地广阔,实力强大,但七国之乱,也一样被平定。至于西晋的八王之乱,诸侯王封地管民拥军,是权力过强。
而大唐的世封制,设计上更加完美,考虑到各种情况。
世封功臣所封尽在边疆蛮荒,那本就不是大唐的实际控制地,大唐的关陇中原江淮巴蜀等地,根本不封。
朝廷拥有的是秦汉时最大的疆域了,有这么大的地盘,诸侯如何能对朝廷有威胁?
况且,他都已经再次削减了诸侯的权力,诸侯对封地拥有的最多的只是经济权,而最重要的行政、财税、诉讼、军事等大权,主要都掌握在朝廷派任官员手中。
再加了推恩制,李世民认为,诸侯永远也无法威胁到朝廷,相反,还能为朝廷开疆拓土,屏藩国家。
同时,实力强大的功臣,以及身份尊贵的宗室分封出去,也能减少朝廷中央内乱的可能性。
“二郎,莫太过自信,你定的策虽好,可未必就不会走样。当年西晋初的分封制度,也非常严格,可后面皇帝却完全更改祖制,使的诸侯管军管民,都督数州甚至十几州军事,这才有了八王之乱啊。”
“最好还是不要开这个头,你开这个头,将来到子孙时,还不知道成什么样了。如果你非要世封,那么最好只分封宗族李氏子孙,将来就算真发生了什么,那这天下也依然还是在我们李家手里,不至于落到异姓手里。”
秦琅奏请朝廷,先后于流求州下新设新竹、彰化、云林、嘉义、安平、高雄、屏东七县,加上此前设立的淡水、桃园和宜兰、基隆四县,使的流求州拥有了十一个县。
一个新开辟的海东岛州,居然有了十一个县,一度在朝廷引起争议,不少官员再次上书弹劾秦琅。
只是这一次,响应者寥寥,尤其是朝中重臣们,却不是沉默就是为秦琅说话。
虽然侯君集一如继往的跳的厉害,但皇帝却视若无睹。
检校左仆射长孙无忌甚至公然威胁要把侯君集赶出政事堂,这事最后以皇帝召长孙侯君集等几位宰相仗下奏对调停才算罢休。
贞观七年的元旦大朝会,很热闹。
李世民再次感受到天可汗的这份荣光,宫廷宴会上,东西突厥的可汗叶护们跳舞,岭南的冯盎等俚越首领唱歌,云南爨氏,洱海六诏等酋长们祝辞,李世民笑的嘴都合不拢。
四海来朝,八方来贺。
天朝上国威风,帝王武功煊赫莫过如此。
高句丽最终向大唐低头了,在年前终于与大唐达成协约,在卑沙盟约上签字,同意卑沙城及以南诸地归还给大唐。
归还二字是大唐执意用的,本来高句丽想要割让二字,但大唐认为卑沙和辽东本就是中原王朝的,所以如今是归还不是割让。
在这个协议里,大唐还调停了高句丽与新罗战争,同时也让百济和东瀛也一起签下停战协议。
打了快一年,新罗被三国摁着打,相当惨,总共丢失了十三座城,最后大唐帮新罗要回了七座城,剩下六座,三国一家得了两座。
新罗吃了个大亏,却对大唐感激戴德,若不是大唐出面调停,新罗这次估计都撑不过这关。
新罗女王金德曼亲自为大唐皇帝刺绣了一副牡丹图进献,使臣入京,提出了借款计划和新的军购计划,他们计划借更多钱,采购更多军械,以面对如今的不利局面。
半岛上暂时停火。
耽罗上的港口商馆已经初成雏形,半岛南部的伽倻也在这次协议中,得到海东四国的承认,正式立国。
于是海东四国升级成了海东六国,高句丽、新罗、百济、日本以及耽罗和伽倻,耽罗和伽倻完全是大唐的附属,朝廷在两国修建港口码头,建立商馆使馆,甚至派出教头武官,为两国训练军队,出售军械,甚至还小规模的驻扎了雇佣军。
对于这次大唐的调停,其实除了新罗,高句丽、百济和倭国三国都不太满意,他们想要趁胜追击,吞灭瓜分新罗,可大唐发出严厉警告。
特别是大唐在夺取了卑沙之后,甚至于辽西开始增驻边军,动不动搞演练,还对契丹、奚族各种赏赐,搞联合演练,弄的高句丽心慌不已。
最终只能被迫答应签订和约,把丢失的卑沙和长岛等让给大唐。
至于百济和倭国这次肯签约,也是因为伽倻已经整合起来,在大唐的幕后操控下,开始频频在海上冒充海贼,袭击两国的船队,特别是对于倭国来说,他们想维持在半岛上的地盘,海上通道是唯一方式,但海贼们的袭扰,让他们苦不堪言。
面对着这些唐人扶持的海贼,随时可能要发起更大规模的袭扰,甚至向本土沿海攻击时,两国都不得不妥协。
李世民对于鸿胪寺拿回来的盟约十分满意,这次海上会盟,大唐与海东六国的盟约,大唐占尽便宜,顺便又扩大了一波贸易,放了几笔借款,卖了好多军械,赚的盆满钵满,最重要的是,强势干涉海东局势,为大唐一家独大,以及进一步渗透海东提供了良机。
倭国已经被迫承认,去除天皇称号,以后改称日本国王,向大唐称臣进贡,宗藩臣属大义名份确定。
“这都是秦琅之功啊,当初也是他定策设计,强势插手干涉海东诸国局势,年初又突袭卑沙,让高句丽不得不妥协退让。”
大明宫里。
李世民来给李渊拜年。
李渊拉着李世民还有儿媳长孙氏和孙子承乾一起打麻将,李世民边打边说道。
太上皇将一张东风打出,漫不经心的道,“秦琅那小子是个做局高手,我跟他打麻将,十次九次输,这家伙大局观强,擅长埋伏,草灰蛇线,伏线千里,看似无用的出招,其实都是深有用心。”
“恭喜你,有这样的好女婿。”
李世民微微一笑,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的感觉。
“我当年给秦琼介绍了博陵崔氏女为续弦,甚至还强压了崔氏,当时觉得这是对秦琼的大恩,秦琼能娶五姓女多么难得,足见朕对他的喜欢。可是这事做错了,当初我就应当直接让他做我的女婿。”
“大郎当年非要给秦琅介绍个郑氏女,也跟我一样蠢,当初若是他直接把女儿许给秦琅,也许局面又不一样了。”
大过年的,太上皇突然提这些,李世民有些尴尬,脸上不自在起来。
当初秦琼父子对玄武门之变,虽不是说没他们就不行,但如果他们爷俩转投入东宫,或许还真不一定鹿死谁手,虽然他认为,秦琼与他的关系,不是一位公主或郡主就能改变的了。
但在那种时候,谁又说的清呢。
“二郎啊,我时日无多了,好些事情也想开了,你当皇帝,确实比大郎要好,大郎虽也不错,可若他继承大位,不可能做到你如今这局面。二郎你辅佐我开创大唐,论功与大郎其实相差不大,他在内你在外,各有功劳,不相伯仲,甚至朕看来,他功劳还大些。”
“但是你继位以来,统一天下,扫灭外敌,做到如今四海来朝,天下富庶的局面,确实比当初隋文帝也不相让,比志大才疏的炀帝更是强百倍。”
李世民沉默着。
虽然心里不服气这个时候,父亲还说建成开国时功劳比他大的评价,但对父亲能正视他继位之后的功绩,还是满意的。
“二郎,大唐交给你,我放心的。只是有一件事,你可能做错了。”
“请阿爷指正。”
“你继位之初,削宗室爵位,调整官阶,这些都是对的,你后来大封功臣实封,也没错,有安稳人心,稳定朝政之功。但是你不该最后又搞世袭之制,尤其不该既封宗室,又封异姓。”
“二十四位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位世袭异姓功臣,各封藩镇,你可想过,将来有一日,或许会有藩镇之乱?你现在自是不用担心,但你子孙将来呢?”
李世民对承乾道,“大郎,你跟太上皇解释一下世封之制。”
承乾于是简明扼要的说了一遍,重点是朝廷虽世封了四十八位宗室、功臣,可皆只分封于最边疆之地,都本是羁縻之地。
朝廷其实是以心腹的宗室和功臣,到边疆取代那些胡蛮酋长,是开疆拓地,既赏功酬勋,同时也是开疆拓地。
那些边地若是让胡蛮世代控制着,于朝廷不力,不如让宗室功臣们镇守。
“错,大错特错矣!”
李渊却是摇头,“你们想的倒是简单,现在分封皇家兄弟子侄,文武功臣到边疆,从羁縻蛮夷手里抢地镇守,看着是不错。可你们想过没,边地在那些蛮夷手里,是永远也成为了气候的。”
“不论是岭南还是南中又或黔中,那里的蛮夷永远是乌合之众,一般散沙,朝廷能够很轻易的威慑压服他们,让他们俯首称臣,他们也永远只会窝里斗,根本不可能强大到威胁朝廷。”
“可如果你们把宗室、功臣分封边地,就算是从蛮荒之地的蛮夷手里抢地盘,就算再偏,可这些宗室功臣们,都是财力雄厚的,他们会从中原带去文化文明,工匠技术,他们会对周边蛮夷渐渐形成压倒性的优势,一两代也许还不明显,可三代五代呢?百年经营,那么这块封地就会成为一个强大的藩镇,这些人是中原过去的,所以不像蛮夷一样,永远眼里只看的到面前的蛮荒。”
“一旦中原朝廷有动荡,到时若有人引藩镇入内,便有大祸矣。”
李渊认为,世封制最终不是发展成周王朝的春秋战国,便可能是汉朝的七国之乱,要么也会变成西晋的八王之乱。
这是必然的。
李世民明显也是想过这些问题的,却没有李渊那么悲观。
“阿耶过虑了,朝廷世封制度严明,早规定大唐非重大军功不世封,非皇子不封,且只能分封在最遥远的边疆之地,且必须是羁縻之地,非朝廷正州县。按这制度,世封宗室功臣要守土已是不易,要开疆更难,而若要在蛮荒之中,经营出强大的藩镇更无可能。阿耶莫要忘记了,世封制还有一条推恩制,封地一代代推恩分封,只会越来越小,根本不足以与朝廷对抗。”
当年周王朝分封,周王直接控制的地盘很小,诸侯们经过八百年的经营,这才最终夺了周天下。
汉分封,郡国并行,关中本位不封,诸侯分封于关外,封地广阔,实力强大,但七国之乱,也一样被平定。至于西晋的八王之乱,诸侯王封地管民拥军,是权力过强。
而大唐的世封制,设计上更加完美,考虑到各种情况。
世封功臣所封尽在边疆蛮荒,那本就不是大唐的实际控制地,大唐的关陇中原江淮巴蜀等地,根本不封。
朝廷拥有的是秦汉时最大的疆域了,有这么大的地盘,诸侯如何能对朝廷有威胁?
况且,他都已经再次削减了诸侯的权力,诸侯对封地拥有的最多的只是经济权,而最重要的行政、财税、诉讼、军事等大权,主要都掌握在朝廷派任官员手中。
再加了推恩制,李世民认为,诸侯永远也无法威胁到朝廷,相反,还能为朝廷开疆拓土,屏藩国家。
同时,实力强大的功臣,以及身份尊贵的宗室分封出去,也能减少朝廷中央内乱的可能性。
“二郎,莫太过自信,你定的策虽好,可未必就不会走样。当年西晋初的分封制度,也非常严格,可后面皇帝却完全更改祖制,使的诸侯管军管民,都督数州甚至十几州军事,这才有了八王之乱啊。”
“最好还是不要开这个头,你开这个头,将来到子孙时,还不知道成什么样了。如果你非要世封,那么最好只分封宗族李氏子孙,将来就算真发生了什么,那这天下也依然还是在我们李家手里,不至于落到异姓手里。”
本文网址:http://www.bdhwx.com/0/157/79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bdhwx.com/0/157/793.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