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七十二章 第一堂课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 录 下一页 投票推荐

    第一千三百七十二章第一堂课

    兴州孔庙,乃是野利仁荣首建,不过规模较小,至于对面的学宫,则是干脆没有。

    兴州一把火烧了一半,赵顼同意拆除西夏的“违章建筑”,作为各地学宫的材料,那李舜举就不用客气。

    因为兴州是西夏皇宫所在,因此资源最好,学宫和文庙被李舜举修得美轮美奂,规模宏大,与眉山都又得一拼。

    如棂星门、戟门、魁星阁、尊经阁、明伦堂、燕居亭、泮池、大成殿,愣是一个不少。

    除此之外,李舜举还修建了一处其它地方文庙没有的设施——远声祠。

    祠中奉立河西儒学的列位先贤,以纪念他们在远离中原的地区,传播华夏文明的功绩。

    张轨、郭荷、郭瑀、宋纤、祁嘉、马岌、段承根、阴仲达、宗钦、赵柔、刘昞……

    “永嘉之乱,中州之人士避地河西,张氏礼而用之,子孙相承,衣冠不坠,故凉州号为多士。”

    这些人,很多到现在都是世家,“以儒学显”、“以儒学致位”、“以儒学见称”,被称为“西州右姓”。

    如安定张氏、陇西李氏、略阳郭氏、西平田氏、金城宗氏以及敦煌宋、阴、索、汜、祈等,很多即便是在夏国行夏制的时期,都难以打压,是地方上有力的豪强和政治力量。

    之前宋夏隔绝,苏油在西夏学问名声不显,大家知道他的,就是智计高绝,善于打仗,深得横山河湟蕃人之心,在那边叫“益西威舍”,在夏人蕃部叫“大威德明王”。

    半年过后,这些家族才知道宁夏三路的实际最高官员,原来竟然是儒门大宗师。

    等到大宋皇帝陛下削平夏室宫殿,用于建造学校,苏油清平理政,轻徭薄赋一年之后,这些知识分子纷纷走出家门,奔走于途,开始积极参与到三路政治生活中来。

    苏油之前就主持过一次考试,从中选拔出来五十人,作为各地的州县官员、学官、僚佐。

    同时命各地推荐品学兼优的学子,无分汉蕃,来兴州学宫培养。

    兴州学宫还有一个特点,这是跟蜀中眉山学的——楹联。

    很多都是从儒家经典中摘录的句子,比如什么“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又比如“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

    又比如“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之类。

    应李舜举的邀请,苏油也制了一联,书存于明伦堂的两侧:

    率性修道致中和,人情之趋,即为天理;

    齐家治国平天下,民心所向,便是纲常。

    元丰五年九月十六,苏油带领二十六州学子,在文庙祭殿孔子,带领他们游览碑林,之后在明伦堂授讲。

    《春秋》是苏油的本经,苏油便以《春秋》开篇为题目。

    “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春秋》,是一部大史纲,是夫子根据当时鲁国史官的记录,修订整理而成。”

    “为何叫《春秋》呢?因为当时鲁国史官记录各国大事,是按年、季、月、日的方式为体例的,故而鲁国编年之史,本身便叫做春秋。”

    “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之间,共计两百四十二年的大事。”

    “用了多少字呢?不过一万六千字。”

    “故而《春秋》难读,便是因为其言微而义大。即所谓的——春秋书法。”

    “所谓的春秋书法,究其根本,即夫子在用自己的文字概括历史的时候,表现出了他的思想倾向。”

    “与司马迁《史记》,传记之后太史公曰的史评体例不同,夫子将这种思想,隐藏在了文字当中,没有直书出来,称为‘曲笔’。”

    “何谓曲笔?一言而明,乃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但是《春秋》中全是曲笔吗?也不是,里边同样有据事直书的一面。”

    “以曲直明是非,便是大义。”

    “何谓是非?左丘明发微探幽,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

    “孟子有云: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因此夫子的《春秋》,暗含褒贬,即便行文中没有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通过细节描写,文字使用和材料选择,都能够委婉而微妙地表达出作者主观看法,批判态度,以及对礼制尊卑的维护。”

    “这种笔法,到后来很多人都在用。但是《春秋》之所以被褒扬,除了夫子首创,通过这种笔法,捍卫了史学家的尊严,声明了自己的立场,也维护了自己心中的纲常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他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了为最大多数人接受的‘仁义’,与‘善良’。”

    “明白了这些之后,我们再来研读《春秋》,就能在字里行间,读懂夫子在维系的是什么。”

    “第一句——元年春,王周正月。”

    “《传》做了解释:不书即位,摄也。”

    “什么意思呢?隐公元年,却没有写隐公即位,那是因为鲁隐公只是摄政。”

    “鲁惠公第一次所娶正夫人叫做孟子。孟子去世后,续娶了姬妾声子,生了隐公。”

    “除了隐公,惠公还有一个儿子,是桓公,为宋武公的女儿仲子所生。”

    “仲子生下来手掌上就有三个字——‘鲁夫人’。所以鲁国人认为,她才是鲁国的正室夫人。”

    “仲子生了桓公不久,惠公就逝世了,因此隐公虽长,却自居摄政,奉戴桓公为鲁君。”

    “这就是《春秋》书元年而不书隐公即位的原因。”

    学子们恍然大悟,《春秋》开篇三个字,却原来有这么多的讲究。

    “王周正月,什么意思呢?是说隐公摄政的时候,是周王朝历法的正月。”

    “就会有人问了,难道除了周王朝的历法,还有别的历法吗?”

    “答案是当然有,除了周历,当时还有夏历和商历。三者历法的主要区别,是岁首的月建,即每年的开端不同。”

    “夏历建寅孟春之月,以阴历正月为岁首;商历建丑季冬之月,以阴历十二月为岁首;周历建子仲冬之月,以阴历十一月为岁首。”

    “所谓建,就是通过观测来确定。至于如何建,这是另一套学问。”

    “如今大宋司天监,正在根据天体运行规律和历史中的记录来考证大事件,确定编年。对三代历法的解读与掌握,是研究者必须的基础。”

    “不过这个学问我们今天不讨论,否则就没法下课了。”

    学子们都露出微笑。

    苏油接着往下讲:“这四个字,也表明了夫子的立场,就是奉周王朝,为自己史纲之正朔。”

    “《论语》,是儒学入门之书,大家想必已经精熟。”

    “《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又有: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又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从这些描述里边,都能够看到夫子对礼仪的尊崇,和他治学,治史时的选择。”

    “故而我们读书,不能僵化于一经一语,须得通读诸经,方能明白‘微言大义’所在。”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传曰:邾子克也。未王命,故不书爵。曰“仪父”,贵之也。公摄位而欲求好于邾,故为蔑之盟。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不书,非公命也。”

    “《传》解释这一句的意思是说,三月,隐公和邾仪父在蔑会见,邾仪父就是邾子克。”

    “由于邾仪父没有周朝正式册封,所以这里就没有记载他的爵位;称他为‘仪父’,是尊重他。”

本文网址:http://www.bdhwx.com/0/27/137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bdhwx.com/0/27/1375.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