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4章 李清
“苏厨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第九百四十四章李清
自己身边的读书人也很多,这番道理愣是让以往自诩学富五车的那些人挑不出毛病来。
而自己也是第一次知道,这个家梁是多么的不简单,听闻还曾经和益西威舍在眉山学宫同学过,果然了不起。
被自己的敌人集团的人在己方最擅长的领域击败,秉常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对家梁更加欣赏。
这就是真正人才的标准,理论和实干都是出类拔萃,环顾自己身周,只有一个李清,可以与之相匹。
李清和家梁差不多,饱读诗书,人却非常务实,自己身边的人多有卖弄文才显摆自己的坏毛病,而李清没有。
正想到这里,内侍来报:“陛下,李清殿外候旨。”
“宣。”秉常收拾起心情,准备接待自己最看重的臣子。
李清三十多岁,祖籍乃是秦凤路的汉人,后家族迁移到了鸣沙,成为了西夏人,历代皆有出仕西夏的族人。
少年随叔父游历行商,远去过大秦,大宋,辽国。
辽国的情形,让年轻的李清深有触动,这是一个与西夏差不多,以游牧立业的国家。然自澶渊之盟后,辽国与大宋,不闻兵革八十年,经济民生,取得了极大的发展。
那西夏为何就不行?
见小李清雄心勃勃,叔父就跟他开玩笑,问道如果你是西夏宰相,那当如何?
当年的小李清也不惭愧,说道:“兴文教,厚民生,通商路,足兵足食。联结青唐,横山,辽国,与宋争河套全境。”
“掩有河套,祁连,贺兰,昆仑,黑山,瀚海,于此中厚养二十年,天下不足平也。”
叔父大惊,认为李清骨相清奇,乃人中龙凤,于是着意培养,开始为其聘请名士,大儒,文韬武略,弓马枪剑,无所不学。
待到三十出头,李清已经成为沙洲名将,秉常亲政后,将之调回兴庆府,充任王室侍讲,日亲日近,成为秉常的智囊和联络控制外朝的重要人物。
李清即便在军中统帅之时,也常做文士装扮,现在进来,依然是一身儒衫,俊朗非常,尤其是一双眸子,灵动有神,是西夏著名的美男子。
李清来到殿内,躬身施礼:“臣李清,参见陛下。”
秉常摆手:“李卿,说过多次,不要如此拘束。”
李清躬身道:“礼序尊卑,不可废也。”
秉常不禁摇头:“朝中一个家梁,一个你,还知道在我面前守礼,其余诸臣,哪里还将我放在眼里?”
李清低声道:“陛下,这些言语说出来除了宣泄一口闷气,并无任何益处,今后还请慎言。”
秉常不悦道:“难道朕贵为天子,一句抱怨都说不得?”
李清毫不退让:“天子进退喜怒,自有法度,何况……现在正是关键时候。”
秉常问道:“改制之事,可是已然准备完毕?”
“正是,”李清说道:“接下里尚有数月,陛下可以习练礼仪,制作冠裳,在正旦大朝会上宣布恢复汉制!”
“好!辛苦爱卿了。”秉常大喜:“朝中大臣,联络得如何了?”
李清说道:“如今愿意复行汉制的,除了嵬名家的旧族亲党,尚有与青唐,横山,河湟,泾渭相接的诸州诸路。”
“那些人早就习惯了与汉人接触,也有不少早就在穿汉服,说汉话,习农耕,与宋人通商,复行汉制对他们来说,本就是轻而易举之事。”
说完低声对秉常说道:“还要启禀陛下一条大好消息,控制青唐横山和盐夏韦兰四州宋货的大豪商唐四郎,我们也接上头了!”
“真的?!”秉常喜动颜色:“他如何说?”
李清说道:“唐四郎说如今西夏梁氏势大,他和梁家人的生意做得很大。”
“不过从商贾的利益来说,梁家是重要客户,而陛下,也是潜在客户。”
“他可以答应陛下,动用自己的关系,为陛下建立一条与大宋沟通的通道,不过具体事宜他不参与,只负责转达双方意图。”
“九经,佛经,这些都没有问题,不过那什么理工之学,不是大行的显学,他可以搞到算术初步,物理初步,化学初步有些难,至于《金融论》,却是听都没用听说过,估计即便在汴京城,也不好找。”
秉常问道:“那军器呢?”
“唐四郎说军器是严禁。”李清苦笑道:“不过他有渠道从二林部那里弄到一些长刀,不过鹤胫弩就别想了,钱赚得再多也没用,得有脑袋花才行,除非……”
“除非什么?”
“除非,付出足够多的代价,得到大宋政府和皇帝的首肯。”
“多大的代价?”
“唐四郎说了,要从二林走私军器,必须经过岷州,知通远军,岷州刺史高遵裕,乃是宋国皇帝的国舅。”
“宋国皇帝派高遵裕领军,目的就是让国舅立功,升节度,做使相,成为自己控制朝堂的力量。”
“如果西夏能够联络高国舅,将曲野河南之地归还宋朝,让高国舅领此大功,别说二林长刀,鹤胫弩,甚至……震天雷都好说。”
“真的?!”秉常猛然站起来,在殿内来回踱步:“要是能得到震天雷,大事足定。”
李清说道:“曲野河本为两国界河,双方有约,官私不得耕种。”
“因为土地肥沃,水草丰美,宋民自仁宗之朝,便有盗耕者,甚至有州官将之作为职田。”
“梁丞相秉政之后,与宋朝提出交涉,宋朝州府讼至转运司,转运司则根据条约,严格了禁令。”
“其后梁氏族人侵地日烈,曲野河南北闲田,尽皆落入梁氏之手,成为他们的重要财源。”
秉常幽幽地说道:“也就是说,我们再将河南地归还,除了能得到大宋的大力支持,安定边境,还能打击梁氏,是吧?”
李清赶紧躬身:“陛下,此事断不可行,国内阻力毕竟很大,梁氏也不会同意的。”
秉常急了:“那就赶紧想办法啊……”
李清拱手道:“此事需要做得巧妙,不能如此鲁莽行事。”
“好在臣已然与宋国联系上了,待臣先将这个意思转达给宋朝,看看他们的反应再说。”
“如果能够由宋朝高国舅发起提议,与大夏重申国界,然后在谈判中,曲野河南必将成为争议重点,到时候再顺水推舟,梁氏想要拒绝,也来不及了。”
秉常满意地点头:“朕得爱卿相助以来,轻松了许多,不再如涸辙之鱼了。待到诸事底定,定策元勋,非卿不任!”
李清躬身道:“陛下,还要向皇后学习,多行巡狩之计,除了辨别臣下能否,还能笼络各部首领,据臣所察,保泰军司都统治禹藏花麻,乃陛下表舅,一向痛恨梁氏专权。”
“除了嵬名家族和禹藏花麻,其余如西使城守讹勃哆、偏将厮都罗潘,也拥护陛下。”
“甚至天都山李文钊,都派人前来联络,说陛下有明君之相,恢复之心,只要一声诏下,他愿意替义兵,清君侧!”
李文钊如今势力也不小,天都山是开国皇帝行宫,梁永能,家梁,梁屹多埋前后数次围剿,结果被李文钊依托有利地形和精兵一一化解,加上宋朝明里暗里的襄助,竟然越剿势力越大,地位越巩固,隐然如横山一般,成为了泾渭宋军的屏障。
不过谅祚死后,李文钊不再奉行以前推翻夏国的口号,不再那么激越,梁氏也不愿意和这位厉害的战略家硬碰硬虚耗国力,双方战事也终于告一段落。
陕西这几年安定发展,李文钊吸引火力的功劳也不小。
这么多势力都看好自己,也让秉常有些惊喜:“那就辛苦爱卿,继续联络,今年大朝会,利用外部酋首入兴庆府之计,我们宣布易辙更张,恢复汉制。”
“之后爱卿便出使宋国,与之商议国界。曲野河南,本就是宋土,朕能给!”
“合约重申之日,便是梁氏被架上火炉之时!”
第九百四十四章李清
自己身边的读书人也很多,这番道理愣是让以往自诩学富五车的那些人挑不出毛病来。
而自己也是第一次知道,这个家梁是多么的不简单,听闻还曾经和益西威舍在眉山学宫同学过,果然了不起。
被自己的敌人集团的人在己方最擅长的领域击败,秉常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对家梁更加欣赏。
这就是真正人才的标准,理论和实干都是出类拔萃,环顾自己身周,只有一个李清,可以与之相匹。
李清和家梁差不多,饱读诗书,人却非常务实,自己身边的人多有卖弄文才显摆自己的坏毛病,而李清没有。
正想到这里,内侍来报:“陛下,李清殿外候旨。”
“宣。”秉常收拾起心情,准备接待自己最看重的臣子。
李清三十多岁,祖籍乃是秦凤路的汉人,后家族迁移到了鸣沙,成为了西夏人,历代皆有出仕西夏的族人。
少年随叔父游历行商,远去过大秦,大宋,辽国。
辽国的情形,让年轻的李清深有触动,这是一个与西夏差不多,以游牧立业的国家。然自澶渊之盟后,辽国与大宋,不闻兵革八十年,经济民生,取得了极大的发展。
那西夏为何就不行?
见小李清雄心勃勃,叔父就跟他开玩笑,问道如果你是西夏宰相,那当如何?
当年的小李清也不惭愧,说道:“兴文教,厚民生,通商路,足兵足食。联结青唐,横山,辽国,与宋争河套全境。”
“掩有河套,祁连,贺兰,昆仑,黑山,瀚海,于此中厚养二十年,天下不足平也。”
叔父大惊,认为李清骨相清奇,乃人中龙凤,于是着意培养,开始为其聘请名士,大儒,文韬武略,弓马枪剑,无所不学。
待到三十出头,李清已经成为沙洲名将,秉常亲政后,将之调回兴庆府,充任王室侍讲,日亲日近,成为秉常的智囊和联络控制外朝的重要人物。
李清即便在军中统帅之时,也常做文士装扮,现在进来,依然是一身儒衫,俊朗非常,尤其是一双眸子,灵动有神,是西夏著名的美男子。
李清来到殿内,躬身施礼:“臣李清,参见陛下。”
秉常摆手:“李卿,说过多次,不要如此拘束。”
李清躬身道:“礼序尊卑,不可废也。”
秉常不禁摇头:“朝中一个家梁,一个你,还知道在我面前守礼,其余诸臣,哪里还将我放在眼里?”
李清低声道:“陛下,这些言语说出来除了宣泄一口闷气,并无任何益处,今后还请慎言。”
秉常不悦道:“难道朕贵为天子,一句抱怨都说不得?”
李清毫不退让:“天子进退喜怒,自有法度,何况……现在正是关键时候。”
秉常问道:“改制之事,可是已然准备完毕?”
“正是,”李清说道:“接下里尚有数月,陛下可以习练礼仪,制作冠裳,在正旦大朝会上宣布恢复汉制!”
“好!辛苦爱卿了。”秉常大喜:“朝中大臣,联络得如何了?”
李清说道:“如今愿意复行汉制的,除了嵬名家的旧族亲党,尚有与青唐,横山,河湟,泾渭相接的诸州诸路。”
“那些人早就习惯了与汉人接触,也有不少早就在穿汉服,说汉话,习农耕,与宋人通商,复行汉制对他们来说,本就是轻而易举之事。”
说完低声对秉常说道:“还要启禀陛下一条大好消息,控制青唐横山和盐夏韦兰四州宋货的大豪商唐四郎,我们也接上头了!”
“真的?!”秉常喜动颜色:“他如何说?”
李清说道:“唐四郎说如今西夏梁氏势大,他和梁家人的生意做得很大。”
“不过从商贾的利益来说,梁家是重要客户,而陛下,也是潜在客户。”
“他可以答应陛下,动用自己的关系,为陛下建立一条与大宋沟通的通道,不过具体事宜他不参与,只负责转达双方意图。”
“九经,佛经,这些都没有问题,不过那什么理工之学,不是大行的显学,他可以搞到算术初步,物理初步,化学初步有些难,至于《金融论》,却是听都没用听说过,估计即便在汴京城,也不好找。”
秉常问道:“那军器呢?”
“唐四郎说军器是严禁。”李清苦笑道:“不过他有渠道从二林部那里弄到一些长刀,不过鹤胫弩就别想了,钱赚得再多也没用,得有脑袋花才行,除非……”
“除非什么?”
“除非,付出足够多的代价,得到大宋政府和皇帝的首肯。”
“多大的代价?”
“唐四郎说了,要从二林走私军器,必须经过岷州,知通远军,岷州刺史高遵裕,乃是宋国皇帝的国舅。”
“宋国皇帝派高遵裕领军,目的就是让国舅立功,升节度,做使相,成为自己控制朝堂的力量。”
“如果西夏能够联络高国舅,将曲野河南之地归还宋朝,让高国舅领此大功,别说二林长刀,鹤胫弩,甚至……震天雷都好说。”
“真的?!”秉常猛然站起来,在殿内来回踱步:“要是能得到震天雷,大事足定。”
李清说道:“曲野河本为两国界河,双方有约,官私不得耕种。”
“因为土地肥沃,水草丰美,宋民自仁宗之朝,便有盗耕者,甚至有州官将之作为职田。”
“梁丞相秉政之后,与宋朝提出交涉,宋朝州府讼至转运司,转运司则根据条约,严格了禁令。”
“其后梁氏族人侵地日烈,曲野河南北闲田,尽皆落入梁氏之手,成为他们的重要财源。”
秉常幽幽地说道:“也就是说,我们再将河南地归还,除了能得到大宋的大力支持,安定边境,还能打击梁氏,是吧?”
李清赶紧躬身:“陛下,此事断不可行,国内阻力毕竟很大,梁氏也不会同意的。”
秉常急了:“那就赶紧想办法啊……”
李清拱手道:“此事需要做得巧妙,不能如此鲁莽行事。”
“好在臣已然与宋国联系上了,待臣先将这个意思转达给宋朝,看看他们的反应再说。”
“如果能够由宋朝高国舅发起提议,与大夏重申国界,然后在谈判中,曲野河南必将成为争议重点,到时候再顺水推舟,梁氏想要拒绝,也来不及了。”
秉常满意地点头:“朕得爱卿相助以来,轻松了许多,不再如涸辙之鱼了。待到诸事底定,定策元勋,非卿不任!”
李清躬身道:“陛下,还要向皇后学习,多行巡狩之计,除了辨别臣下能否,还能笼络各部首领,据臣所察,保泰军司都统治禹藏花麻,乃陛下表舅,一向痛恨梁氏专权。”
“除了嵬名家族和禹藏花麻,其余如西使城守讹勃哆、偏将厮都罗潘,也拥护陛下。”
“甚至天都山李文钊,都派人前来联络,说陛下有明君之相,恢复之心,只要一声诏下,他愿意替义兵,清君侧!”
李文钊如今势力也不小,天都山是开国皇帝行宫,梁永能,家梁,梁屹多埋前后数次围剿,结果被李文钊依托有利地形和精兵一一化解,加上宋朝明里暗里的襄助,竟然越剿势力越大,地位越巩固,隐然如横山一般,成为了泾渭宋军的屏障。
不过谅祚死后,李文钊不再奉行以前推翻夏国的口号,不再那么激越,梁氏也不愿意和这位厉害的战略家硬碰硬虚耗国力,双方战事也终于告一段落。
陕西这几年安定发展,李文钊吸引火力的功劳也不小。
这么多势力都看好自己,也让秉常有些惊喜:“那就辛苦爱卿,继续联络,今年大朝会,利用外部酋首入兴庆府之计,我们宣布易辙更张,恢复汉制。”
“之后爱卿便出使宋国,与之商议国界。曲野河南,本就是宋土,朕能给!”
“合约重申之日,便是梁氏被架上火炉之时!”
本文网址:http://www.bdhwx.com/0/27/94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bdhwx.com/0/27/946.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