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字卷 三十六节 一石激起千重浪
《内参》创刊号带来的巨大震动在三日内达到了极致,从第三天开始,翰林院里便陆续迎来了多位六部堂上官的莅临,像礼部尚书李廷机和左侍郎顾秉谦,刑部尚书兼兵部尚书萧大亨以及兵部右侍郎柴恪。
而首辅沈一贯据说是在阅读《内参》时由于过于激动而中风不起,现在只能卧床,家人已经正式向朝廷递交了致仕文告。
沈一贯正式退出朝堂,也在朝廷中引起了震动,按照大周惯例,内阁阁员一般为三至五人,其中一名首辅,一名次辅,其他为群辅,也就是所谓的阁老。
沈一贯原意是推荐方从哲担任首辅的,但是叶向高也不甘人后,这也使得后续首辅之争始终没有明确,但现在沈一贯因为身体直接退出,这也使得整个内阁面临着必须要尽快敲定人选的局面。
“大大出乎我的预料,紫英,这个方有度虽然是三甲进士,但是分析问题很细腻精准,他现在在刑部观政?是哪里人?”乔应甲捋了捋胡须,脸色十分好看,显然是这段时间的种种让他心情不错。
“嗯,方叔是南直隶歙县人,在刑部观政,这篇文章也是他潜心所作,乔师觉得他不错,日后也可以让他进都察院来,定能有所作为。”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冯紫英起身,将戳灯往里边挪了点儿,让堂屋里更敞亮一些。
进入十二月,天气迅速冷了起来,连续几场大雪使得整个京师城都笼罩在一片白茫茫中,而申时刚过,天色便黑了下来,好在乔应甲屋外庭院里的庭燎也点燃起来,让整个院子都敞亮了许多,连带着屋里也更明亮了。
“现在说这个为时过早,不过此子倒是有些见识。”乔应甲对方有度印象不错,“写宁夏兵事的这一篇花费笔墨甚多,此为何意?是令尊来信有异?”
在乔应甲面前,冯紫英倒也没有隐瞒。
“乔师,此事弟子亦向齐师说起过,但齐师意似不信,家父在信中提及宁夏镇边事不修,兵卒逃亡者甚众,远超榆林、固原两镇,甚至超过了甘肃镇,其蒙古士卒与河套鞑靼人亦有往来,虽近年来与鞑靼人互市之后边地局势较为缓和,但是鞑靼人野心未泯,而且三娘子因身体每况愈下,对其诸部控制力日减,各部蠢蠢欲动,家父也尤为担心。”
乔应甲是御史出身,听闻这些也不是太感兴趣,边地军务中除了重要武将都察院尚感兴趣外,其他寻常武官那都是龙禁尉的事情,而且这等军务,他们从未接触过,自然也不了解其中内幕。
“紫英,你就直接说,你担心什么?”乔应甲耐着性子道。
“乔师,弟子担心宁夏镇会出现内外勾结的叛乱,这几年朝廷亏欠三边四镇太多,粮饷所欠多达数年,军备物资亦是不堪,宁夏镇武将也心思浮动,一旦受内外意外影响,就有可能酿成大乱,而宁夏镇如果局面控制不住,恐怕甘肃镇就有可能像关西七卫一样瓦解,届时蒙兀儿人和鞑靼人亦可能合流,对西面藏地安全也会带来巨大影响,届时四川云南都要受到影响,……”
乔应甲沉吟不语。
从内心来说,他不太相信冯紫英的这些观点。
三边四镇不是一两年这样了,在乔应甲印象中,这等经常性的虚报军情从十年前就开始了,往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元熙三十年。
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到处都差都缺,连宣大和辽东都一样,遑论你陕西那边,鞑靼人极盛时期已经过了,翻不起太大风浪了,能给你匀着点儿就不错了。
现在的对策就是各方面都给点儿抹点儿,吊着,别出事儿就行,你三边四镇本来也就是后娘养的。
可是冯紫英说得如此郑重其事,而且用《内参》创刊号这样极具威力的第一把火来烧,还是让乔应甲多少有些警惕。
冯紫英可不是随意妄言的性子。
这么两三年里,乔应甲可是深刻感受到自己这个门生影响力的突飞猛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己都从中受益不浅,而这都是建立在对方相当准确而具有前瞻性的判断和见解上。
当然这一次的情形略微有些不同,军务上的东西,自己不太懂,齐永泰也不太懂,这几年他们也从未介入过这些情况,所以他们都不愿意轻易插手。
这不是小事,插手就意味着要承担责任。
“紫英,兹事体大,你们在这《内参》上撰写这样一篇文章,为师相信兵部、内阁还有皇上都应该看得到,他们必定会安排人调查,都察院这边届时我会提议安排得力人选参与,……,为师怕是也只能做到这一点了,你和龙禁尉那边也有些瓜葛,应该知道九边军中,除了各卫镇将、参将都察院尚能监督,其他寻常兵事,历来都是龙禁尉在负责,……”
乔应甲的回答让冯紫英有些失望,但是他也知道恐怕这是自己能获得的最好消息了。
乔应甲不可能因为这一篇文章就出手干预,这既不符合规则,也不符合情理。
而且如他所说,军中要务的刺探监视要么是龙禁尉,要么是监军内侍。
可非战时状态下,监军内侍现在也基本未派,永隆帝在即位之后这方面就更慎重。
并不是说都察院就无此能力,都察院的监察权更多的还是聚焦于各卫镇的高级武将身上,比如像老爹这样的卫镇总兵和王子腾这样的总督才是重点。
像原来尤世功这样守备都没资格,但他出任参将后,就可以纳入视线了,当然主要是都察院没有精力,如果都察院要介入,也没有问题,关键是你要有理由有精力才行。
一个省就是那么几个监察御史,涉及面如此宽泛,而且是巡察模式,怎么可能会有事没事盯着边地上的那些个武夫?三司加各府州县的官老爷们难道不香么?
乔应甲能答应安排得力监察御史介入此事,就算是相当重视了,毕竟他还不是左都御史,中间还隔着几个人,冯紫英估计随着沈一贯的退出政坛,从内阁到六部九卿的堂上官们恐怕都会迎来一波大的调整,乔应甲是继续在都察院,还是转任其他,还不太好说。
但即便是留任都察院,冯紫英估计乔应甲也应该有一个不错的升迁,毕竟去年在浙江的“收割”行动,那是颇得圣心。
有些恹恹的骑马走在长安街上,冯紫英这段时间不太爱走路,更不喜坐车了。
天气越发冷,但是冯紫英觉得骑马面对这扑面而来的冷风,更能让先前在乔应甲府上温暖室内的脑袋可以清醒一下。
看样子历史惯性还是相当巨大的,不是随便哪个穿越者就能扭转改变的。
实际上冯紫英也能猜测得到,三边是迟早要出事儿的,按照父亲在信中所描述的那样,不出事儿才是新鲜事儿。
宁夏镇不出,甘肃镇就要出,如果榆林镇不是自己老爹改变了历史去了,估计榆林镇出事儿的几率也很大,总而言之就看火星子是落在哪里罢了。
想到这里,冯紫英便调转马头,直奔那锦衣卫后街而去。
从张瑾那里出来时,天色都黑尽了,紧了紧身上的披风,冯紫英一夹马腹,策马加快速度,赶紧回家。
不出所料,张瑾那里得到的消息也不尽人意。
龙禁尉在甘肃、宁夏两镇的力量这两年萎缩得厉害,主要是指挥使和指挥同知两位大佬之争,下边人都开始站队,于是边远地区的力量自然就收缩了回来,像陕西那边本来就不是重头,所以更是大幅度削减。
这更让冯紫英就觉得要出事儿,而且弄不好就要出大事儿。
一时间他也有些茫然无措,竟然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来应对。
能做的自己都已经做了,老爹那边自己已经尽可能提醒了,总不能直接去信告诉他,自己是穿越来的,宁夏镇要出事儿吧?再说老爹也应该是做了一些准备,但是能做到什么程度,冯紫英就无法干预了。
直接上书皇上?更不可能,那也太荒谬了。
想到这里冯紫英也有些沮丧,明知道有些事情要发生,但是却无法改变,这种无助感还真得让来到这个时空之后无往不利的他有些难以接受。
这种不太好的心情一直到回到家里。
见过母亲姨娘之后,终于可以回到自己院里。
扑面而来的暖意,早有云裳替自己换上松软的软履,地龙烧得格外热乎,还有那汤婆子捂在手上,饭桌下薰笼里麝煤热气升腾,玉钏儿踮着脚根儿替自己取下披风挂上,香菱更是递上一盅红枣姜汤,一口下去,整个身子都能热乎起来。
在看到灯光下白腻如古玉瓷一般的金钏儿只穿了一件素衣比甲,十六岁的少女胸前已经颇具规模,美眸流盼,曼声道:“爷,先来烫烫***婢替您按压按压解解乏,歇息一番再用膳。”
而首辅沈一贯据说是在阅读《内参》时由于过于激动而中风不起,现在只能卧床,家人已经正式向朝廷递交了致仕文告。
沈一贯正式退出朝堂,也在朝廷中引起了震动,按照大周惯例,内阁阁员一般为三至五人,其中一名首辅,一名次辅,其他为群辅,也就是所谓的阁老。
沈一贯原意是推荐方从哲担任首辅的,但是叶向高也不甘人后,这也使得后续首辅之争始终没有明确,但现在沈一贯因为身体直接退出,这也使得整个内阁面临着必须要尽快敲定人选的局面。
“大大出乎我的预料,紫英,这个方有度虽然是三甲进士,但是分析问题很细腻精准,他现在在刑部观政?是哪里人?”乔应甲捋了捋胡须,脸色十分好看,显然是这段时间的种种让他心情不错。
“嗯,方叔是南直隶歙县人,在刑部观政,这篇文章也是他潜心所作,乔师觉得他不错,日后也可以让他进都察院来,定能有所作为。”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冯紫英起身,将戳灯往里边挪了点儿,让堂屋里更敞亮一些。
进入十二月,天气迅速冷了起来,连续几场大雪使得整个京师城都笼罩在一片白茫茫中,而申时刚过,天色便黑了下来,好在乔应甲屋外庭院里的庭燎也点燃起来,让整个院子都敞亮了许多,连带着屋里也更明亮了。
“现在说这个为时过早,不过此子倒是有些见识。”乔应甲对方有度印象不错,“写宁夏兵事的这一篇花费笔墨甚多,此为何意?是令尊来信有异?”
在乔应甲面前,冯紫英倒也没有隐瞒。
“乔师,此事弟子亦向齐师说起过,但齐师意似不信,家父在信中提及宁夏镇边事不修,兵卒逃亡者甚众,远超榆林、固原两镇,甚至超过了甘肃镇,其蒙古士卒与河套鞑靼人亦有往来,虽近年来与鞑靼人互市之后边地局势较为缓和,但是鞑靼人野心未泯,而且三娘子因身体每况愈下,对其诸部控制力日减,各部蠢蠢欲动,家父也尤为担心。”
乔应甲是御史出身,听闻这些也不是太感兴趣,边地军务中除了重要武将都察院尚感兴趣外,其他寻常武官那都是龙禁尉的事情,而且这等军务,他们从未接触过,自然也不了解其中内幕。
“紫英,你就直接说,你担心什么?”乔应甲耐着性子道。
“乔师,弟子担心宁夏镇会出现内外勾结的叛乱,这几年朝廷亏欠三边四镇太多,粮饷所欠多达数年,军备物资亦是不堪,宁夏镇武将也心思浮动,一旦受内外意外影响,就有可能酿成大乱,而宁夏镇如果局面控制不住,恐怕甘肃镇就有可能像关西七卫一样瓦解,届时蒙兀儿人和鞑靼人亦可能合流,对西面藏地安全也会带来巨大影响,届时四川云南都要受到影响,……”
乔应甲沉吟不语。
从内心来说,他不太相信冯紫英的这些观点。
三边四镇不是一两年这样了,在乔应甲印象中,这等经常性的虚报军情从十年前就开始了,往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元熙三十年。
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到处都差都缺,连宣大和辽东都一样,遑论你陕西那边,鞑靼人极盛时期已经过了,翻不起太大风浪了,能给你匀着点儿就不错了。
现在的对策就是各方面都给点儿抹点儿,吊着,别出事儿就行,你三边四镇本来也就是后娘养的。
可是冯紫英说得如此郑重其事,而且用《内参》创刊号这样极具威力的第一把火来烧,还是让乔应甲多少有些警惕。
冯紫英可不是随意妄言的性子。
这么两三年里,乔应甲可是深刻感受到自己这个门生影响力的突飞猛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己都从中受益不浅,而这都是建立在对方相当准确而具有前瞻性的判断和见解上。
当然这一次的情形略微有些不同,军务上的东西,自己不太懂,齐永泰也不太懂,这几年他们也从未介入过这些情况,所以他们都不愿意轻易插手。
这不是小事,插手就意味着要承担责任。
“紫英,兹事体大,你们在这《内参》上撰写这样一篇文章,为师相信兵部、内阁还有皇上都应该看得到,他们必定会安排人调查,都察院这边届时我会提议安排得力人选参与,……,为师怕是也只能做到这一点了,你和龙禁尉那边也有些瓜葛,应该知道九边军中,除了各卫镇将、参将都察院尚能监督,其他寻常兵事,历来都是龙禁尉在负责,……”
乔应甲的回答让冯紫英有些失望,但是他也知道恐怕这是自己能获得的最好消息了。
乔应甲不可能因为这一篇文章就出手干预,这既不符合规则,也不符合情理。
而且如他所说,军中要务的刺探监视要么是龙禁尉,要么是监军内侍。
可非战时状态下,监军内侍现在也基本未派,永隆帝在即位之后这方面就更慎重。
并不是说都察院就无此能力,都察院的监察权更多的还是聚焦于各卫镇的高级武将身上,比如像老爹这样的卫镇总兵和王子腾这样的总督才是重点。
像原来尤世功这样守备都没资格,但他出任参将后,就可以纳入视线了,当然主要是都察院没有精力,如果都察院要介入,也没有问题,关键是你要有理由有精力才行。
一个省就是那么几个监察御史,涉及面如此宽泛,而且是巡察模式,怎么可能会有事没事盯着边地上的那些个武夫?三司加各府州县的官老爷们难道不香么?
乔应甲能答应安排得力监察御史介入此事,就算是相当重视了,毕竟他还不是左都御史,中间还隔着几个人,冯紫英估计随着沈一贯的退出政坛,从内阁到六部九卿的堂上官们恐怕都会迎来一波大的调整,乔应甲是继续在都察院,还是转任其他,还不太好说。
但即便是留任都察院,冯紫英估计乔应甲也应该有一个不错的升迁,毕竟去年在浙江的“收割”行动,那是颇得圣心。
有些恹恹的骑马走在长安街上,冯紫英这段时间不太爱走路,更不喜坐车了。
天气越发冷,但是冯紫英觉得骑马面对这扑面而来的冷风,更能让先前在乔应甲府上温暖室内的脑袋可以清醒一下。
看样子历史惯性还是相当巨大的,不是随便哪个穿越者就能扭转改变的。
实际上冯紫英也能猜测得到,三边是迟早要出事儿的,按照父亲在信中所描述的那样,不出事儿才是新鲜事儿。
宁夏镇不出,甘肃镇就要出,如果榆林镇不是自己老爹改变了历史去了,估计榆林镇出事儿的几率也很大,总而言之就看火星子是落在哪里罢了。
想到这里,冯紫英便调转马头,直奔那锦衣卫后街而去。
从张瑾那里出来时,天色都黑尽了,紧了紧身上的披风,冯紫英一夹马腹,策马加快速度,赶紧回家。
不出所料,张瑾那里得到的消息也不尽人意。
龙禁尉在甘肃、宁夏两镇的力量这两年萎缩得厉害,主要是指挥使和指挥同知两位大佬之争,下边人都开始站队,于是边远地区的力量自然就收缩了回来,像陕西那边本来就不是重头,所以更是大幅度削减。
这更让冯紫英就觉得要出事儿,而且弄不好就要出大事儿。
一时间他也有些茫然无措,竟然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来应对。
能做的自己都已经做了,老爹那边自己已经尽可能提醒了,总不能直接去信告诉他,自己是穿越来的,宁夏镇要出事儿吧?再说老爹也应该是做了一些准备,但是能做到什么程度,冯紫英就无法干预了。
直接上书皇上?更不可能,那也太荒谬了。
想到这里冯紫英也有些沮丧,明知道有些事情要发生,但是却无法改变,这种无助感还真得让来到这个时空之后无往不利的他有些难以接受。
这种不太好的心情一直到回到家里。
见过母亲姨娘之后,终于可以回到自己院里。
扑面而来的暖意,早有云裳替自己换上松软的软履,地龙烧得格外热乎,还有那汤婆子捂在手上,饭桌下薰笼里麝煤热气升腾,玉钏儿踮着脚根儿替自己取下披风挂上,香菱更是递上一盅红枣姜汤,一口下去,整个身子都能热乎起来。
在看到灯光下白腻如古玉瓷一般的金钏儿只穿了一件素衣比甲,十六岁的少女胸前已经颇具规模,美眸流盼,曼声道:“爷,先来烫烫***婢替您按压按压解解乏,歇息一番再用膳。”
本文网址:http://www.bdhwx.com/0/508/33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bdhwx.com/0/508/333.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