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四章 延迟消息
顺安府·十月
此时天昏,堤用大条石砌,在河堤上望去,水流汹汹而来,在堤上激起水花,又无可奈何退去。
而水气隔堤过来,与风扫过堤外农田。
苏子籍踏着台级登上土堤,居高看一看地里补种的冬小麦,已经长出一些青色苗儿,虽种的时间稍早一些,但长势尚可,想必明年不会颗粒无收。
“到时收成少些,应该也在百姓可接受的程度。”见一个个与自己见礼的农人神色还算安定,苏子籍暗松了口气。
民生渐安,没有因之前溃堤引起的洪水肆虐而出现大问题,这就让苏子籍觉得这段时间的赈灾没有白费。
往回走时,跟着的岑如柏感慨,说:“公子,洪水后还能这么快就民生渐安,这其中,有大半的功劳,都是因您一人啊。”
不是公子在堤坝合上次日,就让人开始有条不紊的赈灾,怕是后续不会这么平稳度过。
公子提出了以工代赈,等于官府付粮食给重建家园的灾民。
哪怕是孤儿寡母,但凡能动,都能找到一些轻省的活,让他们可以付出劳动,来得到粮食。
药汤更是每天熬得浓浓,去分给灾区的人,让防御洪水后的疾病。
洪水过的地方,苏子籍令人传播谣言,说是蝗神死了,恶魂不散,烧开了水才能喝,岑如柏开始不解,可看得分明,随着时间推移,很多地点在洪水后都发了疫病,在顺安府这里极少出现。
原本如临大敌,觉得在洪灾后可能会再迎来灾区瘟疫频发,借故逃离做事的官吏,全部在事后被苏子籍该呵斥的呵斥,该换掉的换掉。
这样的雷厉风行手段,让岑如柏也十分佩服。
苏子籍听了岑如柏的话,只是摇摇头:“其实还做的远远不够。”
在上一世,遇到灾情时,各方可要远比这世界的官府动作迅速多了。在赈灾方面,更是有着成熟的应对程序,不像在这里,遇到这种水灾,朝廷最多派人抢险,解决了水患的根源,根本就不去赈灾。
但真正的土著如岑如柏,不能理解自家公子的这种“谦虚”,笑着:“公子您可是过于谦虚,我敢担保,您以工代赈的这办法,若是上书给陛下,一定能让陛下龙心大悦。”
这个苏子籍没有反驳,却叹着:“其实以工代赈,早就有之,只是不能普及,更不能形成传统。”
“关键是钱!”
见岑如柏尚有些迷糊,苏子籍扳着手指说。
“第一就是朝廷本身收入有限。”
为什么无论是前朝,还是本朝,都没有什么赈灾的习惯?自然是因全国各地年年都有各种灾情,有些地方甚至时不时就会来一场,次次都赈灾,朝廷哪里有这么多银子?
“第二就是强干弱枝。”
岑如柏立刻懂了,各省各郡县,都得解银上交,地方上其实没有多少钱,偏在这种事情上,朝廷把责任扣在地方上,地方官府有钱就去赈,没钱就闭嘴、自认倒霉,想从朝廷求得银子,很难。
而能有银子赈灾的地方官府,又能有多少?同样不多!
就像顺安府,以往一旦出了水灾,灾后最先紧着做,其实是配合治水衙门去修一修水利,再出一笔银子,帮着农人补种庄稼,这两笔银子用出去,府库基本就光光了,哪里还有银子赈饥?
雇用人力,修筑设施,这更是大笔开销。
现在苏子籍用的“以工代赈”的办法,其实赈灾与雇佣,是可以结合,但是银子哪来呢?
没有银子,别的郡县想学都没有办法。
“第三就是灾能扩田。”
听到这里,岑如柏也不由沉默了,是,每到灾年,百姓只得变卖自己田地来渡过灾荒,而官绅地主就可以扩充一次。
岑如柏勉强笑了笑:“公子,朝廷早有定策,年年登记的百顷田就是明证。”
不要把朝廷当傻瓜,地方官府的一个责任,就是拆分巨额田地,凡是登记到百顷田的人家,二代必拆,不拆就衰。
事实上由于多子多孙,下一代不用拆分,就自然分了,很少能完整传递到一人手里去。
可就算这样,还是有不少人孜孜不倦扩田。
想到这些,岑如柏心中不但不懊恼,还庆幸自己当日选择,不是选择跟着公子做事,哪里有现在的惊喜?
能想到这点,公子就胜过大部分人。
他这个人,其实对个人荣华富贵并不怎么上心,也正因这样,反更不容易被人收服,但现在,岑如柏能清楚听到自己胸腔里快速跳动的心脏,一种野望,在心头慢慢弥漫开来。
“建功立业,于民有功焉!”
“当年太子时,自己眼巴巴的投靠上去,不就是因为太子给了希望,能刷新政治,而林国公子,也是这样。”
“现在公子,虽地位低些,可礼贤下士,更是有希望。”
望着身前一步这年轻人的侧脸,岑如柏想,公子虽年轻,可未必不能在几年之内登上高位。
看着对方一步步走上高位,治理一方,功德一地,必是极畅快的事。
这时二人已走到牛车,苏子籍上车,其实第四还是有,这就是思想落后了,对大部分人来说,对经济的了解,就是一个你多我少的问题。
以工代赈,在许多人看来,还是把钱交割出去,心疼的很。
不过这就不用说了。
“岑先生。”
苏子籍问同样坐下了岑如柏:“最近京城可有什么消息?距离上次,似乎已经过去了多日?”
这指的自然是野道人的传书。
一般半个月,就会有信过来,用暗语所写的京城紧要消息告诉给苏子籍,但这次却拖得时间长了一点,已经有一个月没收到消息了。
岑如柏也肯定了苏子籍的话:“的确有一月没收到传书了。”
“一个月啊。”苏子籍摩挲着手指,若有所思:“京城怕是出事了。”
“您是说,路兄他们?”岑如柏微微一愣。
“可能是,也可能不是。”苏子籍蹙眉:“但京城必然是出了一些事,让他们有些束手束脚。”
此时天昏,堤用大条石砌,在河堤上望去,水流汹汹而来,在堤上激起水花,又无可奈何退去。
而水气隔堤过来,与风扫过堤外农田。
苏子籍踏着台级登上土堤,居高看一看地里补种的冬小麦,已经长出一些青色苗儿,虽种的时间稍早一些,但长势尚可,想必明年不会颗粒无收。
“到时收成少些,应该也在百姓可接受的程度。”见一个个与自己见礼的农人神色还算安定,苏子籍暗松了口气。
民生渐安,没有因之前溃堤引起的洪水肆虐而出现大问题,这就让苏子籍觉得这段时间的赈灾没有白费。
往回走时,跟着的岑如柏感慨,说:“公子,洪水后还能这么快就民生渐安,这其中,有大半的功劳,都是因您一人啊。”
不是公子在堤坝合上次日,就让人开始有条不紊的赈灾,怕是后续不会这么平稳度过。
公子提出了以工代赈,等于官府付粮食给重建家园的灾民。
哪怕是孤儿寡母,但凡能动,都能找到一些轻省的活,让他们可以付出劳动,来得到粮食。
药汤更是每天熬得浓浓,去分给灾区的人,让防御洪水后的疾病。
洪水过的地方,苏子籍令人传播谣言,说是蝗神死了,恶魂不散,烧开了水才能喝,岑如柏开始不解,可看得分明,随着时间推移,很多地点在洪水后都发了疫病,在顺安府这里极少出现。
原本如临大敌,觉得在洪灾后可能会再迎来灾区瘟疫频发,借故逃离做事的官吏,全部在事后被苏子籍该呵斥的呵斥,该换掉的换掉。
这样的雷厉风行手段,让岑如柏也十分佩服。
苏子籍听了岑如柏的话,只是摇摇头:“其实还做的远远不够。”
在上一世,遇到灾情时,各方可要远比这世界的官府动作迅速多了。在赈灾方面,更是有着成熟的应对程序,不像在这里,遇到这种水灾,朝廷最多派人抢险,解决了水患的根源,根本就不去赈灾。
但真正的土著如岑如柏,不能理解自家公子的这种“谦虚”,笑着:“公子您可是过于谦虚,我敢担保,您以工代赈的这办法,若是上书给陛下,一定能让陛下龙心大悦。”
这个苏子籍没有反驳,却叹着:“其实以工代赈,早就有之,只是不能普及,更不能形成传统。”
“关键是钱!”
见岑如柏尚有些迷糊,苏子籍扳着手指说。
“第一就是朝廷本身收入有限。”
为什么无论是前朝,还是本朝,都没有什么赈灾的习惯?自然是因全国各地年年都有各种灾情,有些地方甚至时不时就会来一场,次次都赈灾,朝廷哪里有这么多银子?
“第二就是强干弱枝。”
岑如柏立刻懂了,各省各郡县,都得解银上交,地方上其实没有多少钱,偏在这种事情上,朝廷把责任扣在地方上,地方官府有钱就去赈,没钱就闭嘴、自认倒霉,想从朝廷求得银子,很难。
而能有银子赈灾的地方官府,又能有多少?同样不多!
就像顺安府,以往一旦出了水灾,灾后最先紧着做,其实是配合治水衙门去修一修水利,再出一笔银子,帮着农人补种庄稼,这两笔银子用出去,府库基本就光光了,哪里还有银子赈饥?
雇用人力,修筑设施,这更是大笔开销。
现在苏子籍用的“以工代赈”的办法,其实赈灾与雇佣,是可以结合,但是银子哪来呢?
没有银子,别的郡县想学都没有办法。
“第三就是灾能扩田。”
听到这里,岑如柏也不由沉默了,是,每到灾年,百姓只得变卖自己田地来渡过灾荒,而官绅地主就可以扩充一次。
岑如柏勉强笑了笑:“公子,朝廷早有定策,年年登记的百顷田就是明证。”
不要把朝廷当傻瓜,地方官府的一个责任,就是拆分巨额田地,凡是登记到百顷田的人家,二代必拆,不拆就衰。
事实上由于多子多孙,下一代不用拆分,就自然分了,很少能完整传递到一人手里去。
可就算这样,还是有不少人孜孜不倦扩田。
想到这些,岑如柏心中不但不懊恼,还庆幸自己当日选择,不是选择跟着公子做事,哪里有现在的惊喜?
能想到这点,公子就胜过大部分人。
他这个人,其实对个人荣华富贵并不怎么上心,也正因这样,反更不容易被人收服,但现在,岑如柏能清楚听到自己胸腔里快速跳动的心脏,一种野望,在心头慢慢弥漫开来。
“建功立业,于民有功焉!”
“当年太子时,自己眼巴巴的投靠上去,不就是因为太子给了希望,能刷新政治,而林国公子,也是这样。”
“现在公子,虽地位低些,可礼贤下士,更是有希望。”
望着身前一步这年轻人的侧脸,岑如柏想,公子虽年轻,可未必不能在几年之内登上高位。
看着对方一步步走上高位,治理一方,功德一地,必是极畅快的事。
这时二人已走到牛车,苏子籍上车,其实第四还是有,这就是思想落后了,对大部分人来说,对经济的了解,就是一个你多我少的问题。
以工代赈,在许多人看来,还是把钱交割出去,心疼的很。
不过这就不用说了。
“岑先生。”
苏子籍问同样坐下了岑如柏:“最近京城可有什么消息?距离上次,似乎已经过去了多日?”
这指的自然是野道人的传书。
一般半个月,就会有信过来,用暗语所写的京城紧要消息告诉给苏子籍,但这次却拖得时间长了一点,已经有一个月没收到消息了。
岑如柏也肯定了苏子籍的话:“的确有一月没收到传书了。”
“一个月啊。”苏子籍摩挲着手指,若有所思:“京城怕是出事了。”
“您是说,路兄他们?”岑如柏微微一愣。
“可能是,也可能不是。”苏子籍蹙眉:“但京城必然是出了一些事,让他们有些束手束脚。”
本文网址:http://www.bdhwx.com/0/849/53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bdhwx.com/0/849/538.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