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又一次踏进相似的河流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 录 下一页 投票推荐

    

    秦宇记得,前世有位闲着没事的爱智慧的人,说了一句很有道理的话: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秦宇觉得自己重活好几世,看着眼前熟悉的校园,也不知道今夕是何夕?一切都像在昨天,他又一次进入高中,成为一名高中教师。记得前世,他就是从一所高中,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毕竟是国外名校毕业,那时外国的月亮都要比中国的月亮圆,没有办法,落后了一百多年,国人的自信力快消磨殆尽了。

    今生不同,新华夏第一代人就建立起军事和政治自信,现在经济和文化稍有不如,相差也不太多。

    秦宇注意到,这所京城重点学校,好寒酸,空荡荡的操场是一片沙土地,一幢教学楼,坐北朝南,一共五层,一层至三层,一层一个学年,全日制高中学校。四层是教师办公室,五层是实验室。

    两侧各有一个两层裙楼,东边是体育馆,西边是食堂。这就是整个八中的建筑。对了大门朝南开,六七十年代建的学校,大多数都是这样。

    大胖子被救护车拉走了,一楼的小会议室里面,坐着的人剩下了三个。中间是个女的,不用说,那就是王大山校长。那个时代起名字真的很随意。不知道的一定以为王大山是一位男士,没想到她地地道道是位女士,四十多岁,一看就是一位精明强干的女领导。左边坐着一位黝黑的男校长,他体格魁梧,一看年青时候,就是一位体育健将。另一边是一位身材娇小的女校长,一脸的和蔼。

    秦宇又是排到了最后,和中心小学面试很相似,面试、笔试都过了一遍。这一次没有人刁难秦宇。他面试时讲了自己的教育理念:让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帮助下,获得最大的发展和提升。

    没淘汰几个人,剩下的人还是太多。王大山校长临时加了一个讲课的环节。自选一遍课文,面对领导,开讲,谁先准备好,谁先来。

    众人沉默之际,秦宇举手示意,自己准备好了。

    王校长让秦宇先讲,秦宇讲了一篇文章《道士塔》,这是余秋雨先生的一篇文章。蓝星也有类似的事情发生,但没有一个人用这样一种独特的视角去解读中西文化的交流。军事殖民、政治殖民、经济殖民,当一个民族国家独立,这三者一般都会被推翻,尤其是前两者。其实还有一种更隐蔽的殖民叫文化殖民。你华夏文化不是光辉璀璨吗?可是敦煌的研究成果都不在华夏,这才是华夏学者的痛。

    秦宇面前没有学生,他背诵一段,默写一段,讲解一段,三位校长和那些应聘者听的如醉如痴。

    道士塔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

    从几座坍弛的来看,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历来住持莫高窟的僧侣都不富裕,从这里也可找见证明。

    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

    有一座塔,由于修建年代较近,保存得较为完整。塔身有碑文,移步读去,猛然一惊,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个王圆箓!

    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平民。他原是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

    几经周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华夏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

    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泄。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

    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

    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秦宇说:文化只有在觉醒的国民身上,才能呈现其价值。在那些没有读过书和不觉醒的人眼里、手里,一本曲子词、一个青元瓷不见得比一只烧鸡有价值。

    一个民族生死存亡在于人,但光有活着的人还不够。人要有一颗华夏心,而不是如王道士一般,心中是一沟死水,一沟绝望的死水。

    王道士这样的人不仅无法筑起民族的文化自信,更无法抵挡别国的的文化殖民。他们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救民族和国家于水火之中。

    这个世界不像我们的祖先想像的那么好:和实生物,同而不继。现在别人想的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不是自己人,就是敌人。

    这个故事不只黑板上的那些,后面的故事是:王道士总觉得那些洞窟里的壁画,有些灰暗,还觉得那些飞天、舞女的雕像,她们的身态过于妖娆,她们的微笑过于诱惑。他雇了几个人,把这些壁画刮下来,把雕像都打碎。

    秦宇说:一个哪怕对华夏文明有一点点,哪怕一点点常识的人都不会这样做。就是这样一个罪人,他却发现一处宝藏,他在清理积沙的时候,一面墙壁突然打开,墙壁的后面好像还有洞穴。他好奇的把头探进去,满满一洞的古代文物。

    我想那时王道士一定遗憾,为什么不是一洞的黄金珠宝。

    这个消息因为王道士的上报,招来全世界的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他们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朝敦煌赶来。他们倾其所有,只为看一眼,那洞穴里的文物,及文物所承载的文化。

    然后,用一个银元,几个商品,甚至是一个谎言,就把文物,一箱子,又一箱子。一大车,又一大车拉走了。

    我好恨!秦宇说。

    秦宇说:教育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浸润,一种身份的认同,我今天拿出这本文章,就想说明语文教育的实质。语文教育的实质就是民族文化延续最强力的方式。

    王校长对秦宇的结论,没做评价。语文教育的实质是什么?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王大山很是好奇的问,这个故事是真的吗?

    秦宇没事的真读过关于敦煌的历史记载,真实的故事比这个故事悲伤的多。虽然华夏最终站了起来,但也曾饱受外强的欺凌。

    那个发现敦煌洞窟的人,不是一名道士,但是他的做的比道士更过分。他还没像王道士那样,把文物给当时朝廷送去,让政府来作主。他只是把这些文物当成换钱的物件,当成了谋生的资源。当目的没达到,他开始毁坏这些文物。

    几个校长和应聘者都沉浸在这种历史的耻辱感中,久久不能自拔。

    王大山校长内心最强大,她笑着问:这是你的作品吗?秦宇敢说不是吗?人家一查,查不到,再给他打上一个品性不良的标签,他就不用在八中混了。

    秦宇只好点头。

    王大山校长当即拍板决定,招收秦宇。

    秦宇拿出简历,众人一看,我了去,怪不得人家厉害,是温李教授的研究生。本来不服、不忿的小心思,都灰飞烟灭了。人类就是这样,只要彼此差不多,你好,我不好,我定会心生嫉妒。可是如果你高飞云霄,那我只能在地上赞叹了。

    这些应聘者现在就在地上赞叹秦宇,真是天才。

    文好、字好、音好,三好青年,美中不足就是人长的丑。

    王大山让秦宇明天就到八中报道。马上开学,学校有一大堆的事,等人来干!秦宇点头答应,另一个女校长也点头,那位黑壮校长也点头。

    就这么着,秦宇又一次踏进了学校,光荣的成为了一名高中教师。

    第二天,秦宇报道,先后拜访了昨天面试的三位校长,没想到,第一时间被分到大胖子手下。

    大胖子正对着十一个新招的年青老师训话。这十一位中当然不包括秦宇,但却有秦宇的旧识。

    说好笑也好笑,堂堂京城重点高中,竟然没有一台电脑。卷子都是手刻、油印-----听了大胖大一通忆苦思甜。最后几句才是干货,学校买了一百多台电脑,准备成立一个微机室。让这十二名今年新招的老师来干劳工兼技工的活。

    大胖子让新教师,叫他逮(代)校长,众人都觉得怪怪的,不敢笑,只好闷在心里。逮校长看到秦宇,眼睛一亮,对秦宇特殊关照,让其它人都边上去,却叫秦宇过来,皮笑肉不笑的说:我们都是同事了,以前的矛盾,就让它过去吧!

    秦宇的同心技能,一用,一看,我了去,这个大肚子,满肚子都是坏水。现在马上立刻,就给他挖了一坑,他一承认有矛盾,也就证明他得罪了逮校长,谁还敢跟他亲近。一会儿,这个大胖子准备让他搬一台坏了的电脑,那电脑政府采购,可是一万多一台。你弄坏了,你是不是要赔?

    秦宇马上一愣,他装着很蒙的样子问:校长你认错人吧!我们从来没见过啊!

    看到秦宇一幅不认得他的样子。当着这么多同事,大胖子也不敢太过分。连忙尴尬的笑道:认错人了!

    在转身的时候,给了秦宇一个阴狠的眼神。

    秦宇也是服了自己,自己真是长了一个招风的体质,刚到一个单位,不,没进单位之前,就把领导给得罪了。

本文网址:http://www.bdhwx.com/10/10557/17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bdhwx.com/10/10557/171.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