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写得一篇好文章
与马家二兄弟做成了这单生意之后,陈正便打起了发展代理商的主意。
如果在各州府都有自己的代理商,那生意做起来将会方便很多。
首先,订单稳定,不用饱一顿饥一顿;第二,销售渠道稳定,能够更好的提高知名度。
于是,每当陈正遇到其他州府的客商时,便有意提出独家代理商的合作模式。
不过这种模式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接受,几天下来,除了二马兄弟以外,陈正只谈成了一处。
还有半个月,新一季的粮食就要收获了,到那个时候,灾荒才算是真正的过去。
东阳县因为举措得当,灾情期间,无一人因为饥饿而死。
相反,在以工代赈的救灾模式下,全县各处基础设施得到了修缮保养。
甚至在陈正的建议下,东阳县提前开挖了水渠,加固了堤坝。
雨季来临之时,不仅没有洪涝之灾,甚至增加了农田的灌溉。
总之,东阳县的民生不仅没在灾荒中衰退,反而做好了许多准备。
灾情一过,东阳县便全面发展开来。
而洪江府其他县就没这么好过了,灾情最严重的时候,每天都有人饿死。
幸好后来东阳县开始给各县供鱼,这才使得它们安稳度过。
洪江府知府冯学永最近心情很不错,各县灾情已过,都开始忙着复工复产,他身上的压力少了许多。
虽然有些县城死了人,到比起往年其他地方的灾祸来看,实在是微不足道。
起码饿殍盈野、白骨露门的惨状不会出现在这次灾情报告中。
这次灾情报告,一定要写的漂亮一些,这完全可以是一项功绩。
冯学永颇有才情,一篇洪江灾情的记录便写好了。
对于自己写的这篇记录性报告,冯学永感觉很是满意,自己读了两遍之后,更是觉得用词考究,华美上口。
揉了揉自己的手腕和脖颈,冯学永休息了片刻。
他突然想到女儿沁柠跟自己说过,东阳县令李岗的扶手椅和书案都是陈正所做,坐上去十分的舒服,全无疲劳之感。
冯学永留了个心思,若是有机会,也要让那陈正给自己做个全套才好。
休息好了之后,冯学永又将东阳县李岗写的报告单独拿了出来。
而其他县城的报告全都被他扔到了一边。
将李岗的报告读了两遍之后,冯学永眉头一皱。
“这都写的什么玩意?”冯学永摇头自语,“当年的文章写得就不行,这么多年了,一点儿进步都没有,也不知道时间都花在哪了。”
“用词生硬、刻意,连典故都用错了,真不知道当年是怎么考上进士的。”冯学永越看越不顺眼。
最终冯学永长叹一声,喃喃自语道:“罢了,本府亲自给你改一下。”
想了盏茶时分,冯学永开始动笔了,他要写一篇风格完全不同的文章出来。
李岗的文章写得不行,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所以强行堆砌辞藻属于画蛇添足,让人看了,只能心生恶寒。
深吸一口气,冯学永开始下笔了:
大梁兆兴二年春夏之交,洪江府遇冰雹之灾。有东阳县令李岗,前民之未饥,为书问灾所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写完一段,冯学永品读一番,不由得点头称是。
整段文章朴实无华,却又字字珠玑,直指要点,难得的好文章!
自我陶醉一番之后,冯学永继续往下写:
岗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又有匠者陈正,修海港、造渔船,日捕鱼二十万余斤,州府之民皆赖食之。
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洪江,其仁足以示天下。
予乐为之识其详,半使吏之有志于民者而不幸遇岁之灾,推岗之所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岗之泽岂小且近乎?
近两千字的文章,冯学永文不加点,一气呵成,非常有成就感。
将自己写的两篇文章拿起来比较一下,连冯学永都想不到这两篇风格迥异的文章是在同一天出自同一人之手。
起初,冯学永是比较喜欢第一篇的,辞藻华丽,有骈赋之美。
可看了几遍之后,冯学永反而更喜欢第二篇了。
这第二篇文章里,语句直白,用词简练,可以说随便一个秀才都能写出来。
然而,这篇文章里又包含了李岗在这次灾荒中的所有措施,可以说是满满的干货。
正如这文章中写得那样,这些措施虽然是在洪江府东阳县实施的,却可以推广到其他地方去。
所以,这篇看似是个秀才就能写出来的文章,实际上就算是宰相也写不出来。
而且,冯学永将救灾的举措写的非常详细,其他地方若想效仿,根本不用太过研究,拿来直接用便是。
所以,冯学永看出了这篇文章的价值,不仅有利于其他各地,也有利于后世苍生。
待两篇文章的墨迹干了之后,冯学永将州府衙署公章盖好,封存起来。
然后,唤来长史,吩咐他亲自将这两篇文章,送去驿馆,不得有误。
长史见冯学永说的郑重不敢耽误,立即动身前往驿馆。
就在长史离开不久之后,冯学永的女儿冯沁柠来了。
“父亲,我给你熬了一碗鱼头汤,您尝尝。”沁柠将食盒里的鱼头汤端出来。
冯学永一看,是他最喜欢的大黄鱼头汤,不由得食指大动,赶紧喝了两口。
写了一天的文章,此刻喝上一口鲜美的鱼汤,当真是舒爽。
缓了缓神之后,冯学永突然问道:“沁柠,那个陈正你可熟识?”
“当然熟识,当时初到东阳,还是陈师傅救了我呢。”沁柠笑道。
冯学永一听,眉头一皱,道:“不是有余舟渡跟着吗?怎么还有危险?”
“那日我初到东阳,与李爽公子在城中游玩,并未带上余大哥,后来也没跟他说,这事您别怪他。”
冯学永点点头,道:“我了解舟渡,不会怪他的。你跟我说说这陈正的事吧?”
沁柠点点头,将她在东阳县时对陈正的了解全都告诉了冯学永。
冯学永听后,沉思片刻,低声自语道:“看来有机会,本府要亲自见一见这个陈正了。”
如果在各州府都有自己的代理商,那生意做起来将会方便很多。
首先,订单稳定,不用饱一顿饥一顿;第二,销售渠道稳定,能够更好的提高知名度。
于是,每当陈正遇到其他州府的客商时,便有意提出独家代理商的合作模式。
不过这种模式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接受,几天下来,除了二马兄弟以外,陈正只谈成了一处。
还有半个月,新一季的粮食就要收获了,到那个时候,灾荒才算是真正的过去。
东阳县因为举措得当,灾情期间,无一人因为饥饿而死。
相反,在以工代赈的救灾模式下,全县各处基础设施得到了修缮保养。
甚至在陈正的建议下,东阳县提前开挖了水渠,加固了堤坝。
雨季来临之时,不仅没有洪涝之灾,甚至增加了农田的灌溉。
总之,东阳县的民生不仅没在灾荒中衰退,反而做好了许多准备。
灾情一过,东阳县便全面发展开来。
而洪江府其他县就没这么好过了,灾情最严重的时候,每天都有人饿死。
幸好后来东阳县开始给各县供鱼,这才使得它们安稳度过。
洪江府知府冯学永最近心情很不错,各县灾情已过,都开始忙着复工复产,他身上的压力少了许多。
虽然有些县城死了人,到比起往年其他地方的灾祸来看,实在是微不足道。
起码饿殍盈野、白骨露门的惨状不会出现在这次灾情报告中。
这次灾情报告,一定要写的漂亮一些,这完全可以是一项功绩。
冯学永颇有才情,一篇洪江灾情的记录便写好了。
对于自己写的这篇记录性报告,冯学永感觉很是满意,自己读了两遍之后,更是觉得用词考究,华美上口。
揉了揉自己的手腕和脖颈,冯学永休息了片刻。
他突然想到女儿沁柠跟自己说过,东阳县令李岗的扶手椅和书案都是陈正所做,坐上去十分的舒服,全无疲劳之感。
冯学永留了个心思,若是有机会,也要让那陈正给自己做个全套才好。
休息好了之后,冯学永又将东阳县李岗写的报告单独拿了出来。
而其他县城的报告全都被他扔到了一边。
将李岗的报告读了两遍之后,冯学永眉头一皱。
“这都写的什么玩意?”冯学永摇头自语,“当年的文章写得就不行,这么多年了,一点儿进步都没有,也不知道时间都花在哪了。”
“用词生硬、刻意,连典故都用错了,真不知道当年是怎么考上进士的。”冯学永越看越不顺眼。
最终冯学永长叹一声,喃喃自语道:“罢了,本府亲自给你改一下。”
想了盏茶时分,冯学永开始动笔了,他要写一篇风格完全不同的文章出来。
李岗的文章写得不行,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所以强行堆砌辞藻属于画蛇添足,让人看了,只能心生恶寒。
深吸一口气,冯学永开始下笔了:
大梁兆兴二年春夏之交,洪江府遇冰雹之灾。有东阳县令李岗,前民之未饥,为书问灾所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写完一段,冯学永品读一番,不由得点头称是。
整段文章朴实无华,却又字字珠玑,直指要点,难得的好文章!
自我陶醉一番之后,冯学永继续往下写:
岗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又有匠者陈正,修海港、造渔船,日捕鱼二十万余斤,州府之民皆赖食之。
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洪江,其仁足以示天下。
予乐为之识其详,半使吏之有志于民者而不幸遇岁之灾,推岗之所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岗之泽岂小且近乎?
近两千字的文章,冯学永文不加点,一气呵成,非常有成就感。
将自己写的两篇文章拿起来比较一下,连冯学永都想不到这两篇风格迥异的文章是在同一天出自同一人之手。
起初,冯学永是比较喜欢第一篇的,辞藻华丽,有骈赋之美。
可看了几遍之后,冯学永反而更喜欢第二篇了。
这第二篇文章里,语句直白,用词简练,可以说随便一个秀才都能写出来。
然而,这篇文章里又包含了李岗在这次灾荒中的所有措施,可以说是满满的干货。
正如这文章中写得那样,这些措施虽然是在洪江府东阳县实施的,却可以推广到其他地方去。
所以,这篇看似是个秀才就能写出来的文章,实际上就算是宰相也写不出来。
而且,冯学永将救灾的举措写的非常详细,其他地方若想效仿,根本不用太过研究,拿来直接用便是。
所以,冯学永看出了这篇文章的价值,不仅有利于其他各地,也有利于后世苍生。
待两篇文章的墨迹干了之后,冯学永将州府衙署公章盖好,封存起来。
然后,唤来长史,吩咐他亲自将这两篇文章,送去驿馆,不得有误。
长史见冯学永说的郑重不敢耽误,立即动身前往驿馆。
就在长史离开不久之后,冯学永的女儿冯沁柠来了。
“父亲,我给你熬了一碗鱼头汤,您尝尝。”沁柠将食盒里的鱼头汤端出来。
冯学永一看,是他最喜欢的大黄鱼头汤,不由得食指大动,赶紧喝了两口。
写了一天的文章,此刻喝上一口鲜美的鱼汤,当真是舒爽。
缓了缓神之后,冯学永突然问道:“沁柠,那个陈正你可熟识?”
“当然熟识,当时初到东阳,还是陈师傅救了我呢。”沁柠笑道。
冯学永一听,眉头一皱,道:“不是有余舟渡跟着吗?怎么还有危险?”
“那日我初到东阳,与李爽公子在城中游玩,并未带上余大哥,后来也没跟他说,这事您别怪他。”
冯学永点点头,道:“我了解舟渡,不会怪他的。你跟我说说这陈正的事吧?”
沁柠点点头,将她在东阳县时对陈正的了解全都告诉了冯学永。
冯学永听后,沉思片刻,低声自语道:“看来有机会,本府要亲自见一见这个陈正了。”
本文网址:http://www.bdhwx.com/11/11070/8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bdhwx.com/11/11070/82.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