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0章 三国联盟
海汉所提出的结盟其实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议题,其中又包括了建立外交关系、开放通商移民、缔结军事同盟等几个不同层面的内容。其中相对比较容易达成共识的,大概就是建立外交关系这一项了。
即便海汉没有使出威逼利诱的手段,朝鲜对于与其建交其实并无多少抵触情绪。只是按照正常的过程来进行,可能需要时间较长的外交往来作为铺垫,绝不会像当下被逼得这么窘迫。而通商移民之类的问题,在朝鲜看来倒也简单,不管怎么说讲究商业信誉的海汉总要比后金的强买强卖好得多。真正比较为难一点的,其实也就是缔结军事同盟这一项,他们一方面担心由此召来后金的激烈报复,另一方面也觉得自己没法绕开大明这个名义上的宗主国去与第三国结盟。金尚宪声称结盟一事还要看大明的意思,倒也不完全是推托之词。
而大明对此的接受度就没有朝鲜那么高了,海汉人在南方占了大明不少土地,还以此立国,分疆裂土,这对大明来说就是事实上的入侵。如果不是北方边疆和中原的战乱让大明抽不出手,又岂会让海汉如此轻易地在南方搞出这么多小动作。如今海汉羽翼已丰,甚至可以在谈判桌上拿北方边疆的安全问题敲打大明了,但大明朝廷又怎能轻易地忍下了这口气?
就算收过海汉好处的梅生川能忍,但他也怕回去之后没法向朝廷交差,毕竟当初朝廷给他的权限,可没有包括这么多的结盟条件在内。自作主张把这些条件一股脑答应下来,他很担心回去之后就被一撸到底了。哪怕海汉在此之前向他承诺了许多的私人好处,但他也怕自己到时候没了官身,对于大明和海汉都没了价值,到时候这些所谓的承诺能不能兑现就是问题了。
但梅生川也明白如果大明拒绝了这次结盟邀约,很可能就会失去了一个真正能为大明解决北方威胁的强大外援。这还只是一方面,如果海汉绕过大明,把朝鲜拉拢过去,那么大明很可能会就此失去这个藩属国,这种损失同样也是大明所承受不起的。如果此时再写奏折回报朝廷,等那边讨论出一个结果,一去一来估计起码又是大半个月的时间了,而海汉人显然不会有这么好的耐心等待京城那边拿出一个四平八稳的结论。
按照白克思给出的最后时限,大明和朝鲜两国的使臣如果不能在三天内做出最终的决定,那么结盟谈判就宣告终止。而海汉在辽东地区的军事行动也将暂停,取消一切主动出击的军事计划,并保留与后金进行和谈的可能性。
白克思所提出的最后一项对于两国使臣而言无异于杀手锏,如果海汉与后金议和,且不说这两国存不存在联盟的可能,哪怕是海汉出于某种考虑,卖些淘汰下来的武器给后金,那就够这两国受的。到时候再来后悔没有跟海汉站在同一阵营,可就真的有些晚了。
最终率先松口的依然是朝鲜,毕竟这个国家是真的输不起。海汉人随时都能拍拍屁股撤离辽东,而大明家大业大,后金就算战场上局势占优,但一时半会也不可能消灭这个庞大的帝国。而朝鲜军力羸弱,如果大明和海汉都不施以援手,那他们就真的只能束手待毙了。而一个根本没法再为朝鲜提供庇护的宗主国,那又有什么保留其存在的意义呢?
金尚宪权衡利弊之后,终于还是选择了妥协,表示愿意参考海汉提出的方案,与海汉国缔结盟约。不过金尚宪出于大明的敬畏,也没有将这个决定向梅生川隐瞒,以免对方因此生出恨意。如果有可能的话,他当然希望继续保留朝鲜与大明之间的传统友好关系。
梅生川倒是没有因此而感到生气,他完全能够理解朝鲜人的想法,毕竟弱者总是习惯性地会设法寻求强者的保护。海汉国用汉字说汉语,民众也与大明汉人别无二致,对于朝鲜来说自然不会有太大的陌生感,而且更像是一个强化版的微缩大明,拥有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的汉人政权,还愿意为朝鲜抵御外敌提供帮助。要与这样的一个国家建交,对朝鲜来说自然比较容易接纳。
而善于利用形势来为谈判加码的白克思在这个时候再度对梅生川施以重击——如果大明要将自己排除在这个联盟之外,那么海汉不保证未来不会对大明动武。而这个逻辑的解释,便是海汉与后金停战之后,未来也保有结盟的可能性。如果这样一个跨地区的联盟达成,那后金海汉一北一南,完全可以开始盘算如何瓜分大明了。
梅生川当然也在第一时间就意识到了这个假设的恐怖之处,虽然明知白克思的说法极有可能只是口头威胁,但这种风险是大明不能承受的。后金和海汉的军力都隐隐在大明之上,如果南北同时开战,那大明的江山真的有可能会岌岌可危了。
于是留给大明的选择,从是否与海汉结盟,莫名其妙就变成了是否放任海汉与后金结盟。这样一来,权衡这个问题的利弊似乎就简单多了,为了大明的利益,梅生川无论如何都必须破坏海汉与后金和解的可能。在是友是敌这个选择题上,留给大明的选择就只有前者了。
经过了两天的细节磋商之后,三国代表终于在金州地峡防线以南的某处村舍中签署了关于结盟协议的备忘录。虽然这个备忘录不是最终生效的正式协议,但大体上最终协议的内容就会以此为准,可以算是基本敲定此事了。
大明与朝鲜之间原本就是宗主国与藩属国的关系,所以这份协议对于两国关系的记述并没有超出原本的范围,基本上是按照了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的。而协议的重点,自然便是两国与海汉之间的关系了。
首先是大明,将与海汉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开放沿海地区若干处州府的通商权限,并允许海汉在当地雇佣明人为其劳作——这实际上也就是变相允许了海汉在大明境内招募移民,因为并未规定受雇者的工作地点要在大明境内。但就是这么一个表达方式上的小机关,就已经费了梅生川不少气力,才说服海汉接受这种拐弯抹角的表述。
这是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安排,而军事方面的合作内容则要更加谨慎一些,梅生川甚至都不敢同意在协议中使用“军事同盟”这样的字眼,而是很小心地将“结盟”、“同盟”这样的说法修改为“合作”,范围也仅仅暂时限定于山东、辽东两省。
这样做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海汉在大明境内的驻军行为太过敏感,而大明真正需要海汉出手的地方,其实也就仅限于辽东一地而已,在海汉的坚持之下,梅生川才勉强同意加上山东,但还是将海汉在山东的活动范围限定于登州福山县境内,并且芝罘港只可作为人员物资周转的运输港,不能将其当做海汉海军的军事基地来建设。
当然双方都很明白,对于芝罘港的限制条件仅仅只是为了让梅生川回去之后好向上面交差而已,事实上海汉人在芝罘岛上早就建起了军港和海陆两军的军事基地,并且长期都驻扎有一定规模的军队。不过海汉在辽东占下旅顺这个条件更好的不冻港之后,海汉军方的确是有意要将原本部署在芝罘港的一些军事机构和设施北迁到旅顺去,以便于辽东前线的军事调度。
而对于海汉在辽东地区的军事行动权限,以及占领区的归属问题,在这个协议中就更多是用含糊不清的说法来带过,大明给予海汉“便宜行事”的权力,并且在与后金的战争进行期间,可将该地区的治理权“交由当地驻军代管”。这所谓的当地驻军,自然就是指在辽东作战的海汉军了。至于打完仗之后,这些地方的主权又该如何处理,协议中便没有多事去提及了。想来那应该也是数年之后的事了,梅生川可不想这么早就给自己找个包袱背上。
而协议中海汉向大明所提供的好处,除了在辽东吸引后金火力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便是要向大明出售海汉制式武器,包括燧发步枪、大口径火炮,甚至未来可能还会有战船。总之海汉会向大明提供组建火器部队的一揽子方案,并且可根据大明的具体要求,提供整套的军官培训体系和战术体系。当然了,军售之外的培训项目并非完全无偿提供,具体的价目还要视双方的军事合作状况而定。
梅生川明白这是海汉人防着大明一手,不会白白为大明培养掌握火器作战高级战术的军官。除非是像福广两省沿海州府的明军或者东江镇这种已经半公开投靠海汉的部队,才有可能得到海汉不计成本的军事援助。而忠于大明朝廷的嫡系部队,海汉便可以在军事培训服务的价格上设立门槛,让大明组建新军的成本拔高,从而减缓其形成战斗力的速度。
但就算明知海汉在这方面有布置机关,梅生川也只能硬着头皮先把这个协议达成,毕竟这已经是他好不容易才争取到的条件,要是没拿点像样的好处报回去,恐怕朝廷会直接把他当作叛国者处理了。
相比梅生川的简单,朝鲜使臣金尚宪就要轻松一些了,由于海汉在此之前就已经获得了国王李倧的首肯,因此对他来说并不存在多少回去之后交不了差的压力。只要没有明显的卖国条约,他可以确信国王陛下得知海汉将向朝鲜提供全方位的军事援助的消息后将会非常欣喜。
至于通商、移民,这些事务在金尚宪看来都是很好解决的问题,而且朝鲜也将会有经济方面的显著收益,他并不认为这会对朝鲜的安全造成什么实质性的威胁。毕竟在这个时代,极少会有人意识到有武力作为后盾的外来资本入侵会对一个国家造成什么样的可怕后果。
而按照协议内容,朝鲜将向海汉驻辽东部队提供大量粮草和军需物资,并且派遣民夫进入辽东,协助海汉对占领区进行开发建设。不过为了保护朝鲜民众的安全,金尚宪特别要求前往辽东的民夫不得被分配到前线劳作,只能在后方从事基建类的任务。
而白克思对此倒也没有表示出异议,他也不太信任从来办事都不牢靠的朝鲜人,再加上前线的工程往往涉及军事机密,这种任务他宁可交给东江镇的民夫来完成,也不想让朝鲜人接触到海汉军在前线的部署状况。
不过对于金尚宪的配合,白克思还是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金尚宪的此次谈判任务“应当被朝鲜史书记载下来”,并且表示会在稍后致朝鲜国王的亲笔信中为金尚宪请功。这番表态让金尚宪大为感激涕零,心中不禁寻思是否应该在海汉要求海军能够自由进出朝鲜近海一事上再让让步。
事实上目前的谈判结果已经比白克思等人的预计要好了,起码白克思是做好了这两国最终都不愿意缔结盟约的准备。但不管过程怎么曲折,终究三方还是在后金这个共同对手所提供的压力下达成了共识。而后世也将1636年6月在辽东进行的这次三方秘密会晤,称之为影响东北亚地区国际局势走向的一次重要转折点。
白克思作为此次谈判的最终决策者,自然居功至伟。在报捷的电报送抵胜利堡后,执委会也都对这次的谈判结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特别是与大明正式建交一事,对于海汉国来说可以算是建国以来的头等政治大事了,有许多人都在为这个目标而默默努力,如今终于是得偿所愿了。
即便海汉没有使出威逼利诱的手段,朝鲜对于与其建交其实并无多少抵触情绪。只是按照正常的过程来进行,可能需要时间较长的外交往来作为铺垫,绝不会像当下被逼得这么窘迫。而通商移民之类的问题,在朝鲜看来倒也简单,不管怎么说讲究商业信誉的海汉总要比后金的强买强卖好得多。真正比较为难一点的,其实也就是缔结军事同盟这一项,他们一方面担心由此召来后金的激烈报复,另一方面也觉得自己没法绕开大明这个名义上的宗主国去与第三国结盟。金尚宪声称结盟一事还要看大明的意思,倒也不完全是推托之词。
而大明对此的接受度就没有朝鲜那么高了,海汉人在南方占了大明不少土地,还以此立国,分疆裂土,这对大明来说就是事实上的入侵。如果不是北方边疆和中原的战乱让大明抽不出手,又岂会让海汉如此轻易地在南方搞出这么多小动作。如今海汉羽翼已丰,甚至可以在谈判桌上拿北方边疆的安全问题敲打大明了,但大明朝廷又怎能轻易地忍下了这口气?
就算收过海汉好处的梅生川能忍,但他也怕回去之后没法向朝廷交差,毕竟当初朝廷给他的权限,可没有包括这么多的结盟条件在内。自作主张把这些条件一股脑答应下来,他很担心回去之后就被一撸到底了。哪怕海汉在此之前向他承诺了许多的私人好处,但他也怕自己到时候没了官身,对于大明和海汉都没了价值,到时候这些所谓的承诺能不能兑现就是问题了。
但梅生川也明白如果大明拒绝了这次结盟邀约,很可能就会失去了一个真正能为大明解决北方威胁的强大外援。这还只是一方面,如果海汉绕过大明,把朝鲜拉拢过去,那么大明很可能会就此失去这个藩属国,这种损失同样也是大明所承受不起的。如果此时再写奏折回报朝廷,等那边讨论出一个结果,一去一来估计起码又是大半个月的时间了,而海汉人显然不会有这么好的耐心等待京城那边拿出一个四平八稳的结论。
按照白克思给出的最后时限,大明和朝鲜两国的使臣如果不能在三天内做出最终的决定,那么结盟谈判就宣告终止。而海汉在辽东地区的军事行动也将暂停,取消一切主动出击的军事计划,并保留与后金进行和谈的可能性。
白克思所提出的最后一项对于两国使臣而言无异于杀手锏,如果海汉与后金议和,且不说这两国存不存在联盟的可能,哪怕是海汉出于某种考虑,卖些淘汰下来的武器给后金,那就够这两国受的。到时候再来后悔没有跟海汉站在同一阵营,可就真的有些晚了。
最终率先松口的依然是朝鲜,毕竟这个国家是真的输不起。海汉人随时都能拍拍屁股撤离辽东,而大明家大业大,后金就算战场上局势占优,但一时半会也不可能消灭这个庞大的帝国。而朝鲜军力羸弱,如果大明和海汉都不施以援手,那他们就真的只能束手待毙了。而一个根本没法再为朝鲜提供庇护的宗主国,那又有什么保留其存在的意义呢?
金尚宪权衡利弊之后,终于还是选择了妥协,表示愿意参考海汉提出的方案,与海汉国缔结盟约。不过金尚宪出于大明的敬畏,也没有将这个决定向梅生川隐瞒,以免对方因此生出恨意。如果有可能的话,他当然希望继续保留朝鲜与大明之间的传统友好关系。
梅生川倒是没有因此而感到生气,他完全能够理解朝鲜人的想法,毕竟弱者总是习惯性地会设法寻求强者的保护。海汉国用汉字说汉语,民众也与大明汉人别无二致,对于朝鲜来说自然不会有太大的陌生感,而且更像是一个强化版的微缩大明,拥有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的汉人政权,还愿意为朝鲜抵御外敌提供帮助。要与这样的一个国家建交,对朝鲜来说自然比较容易接纳。
而善于利用形势来为谈判加码的白克思在这个时候再度对梅生川施以重击——如果大明要将自己排除在这个联盟之外,那么海汉不保证未来不会对大明动武。而这个逻辑的解释,便是海汉与后金停战之后,未来也保有结盟的可能性。如果这样一个跨地区的联盟达成,那后金海汉一北一南,完全可以开始盘算如何瓜分大明了。
梅生川当然也在第一时间就意识到了这个假设的恐怖之处,虽然明知白克思的说法极有可能只是口头威胁,但这种风险是大明不能承受的。后金和海汉的军力都隐隐在大明之上,如果南北同时开战,那大明的江山真的有可能会岌岌可危了。
于是留给大明的选择,从是否与海汉结盟,莫名其妙就变成了是否放任海汉与后金结盟。这样一来,权衡这个问题的利弊似乎就简单多了,为了大明的利益,梅生川无论如何都必须破坏海汉与后金和解的可能。在是友是敌这个选择题上,留给大明的选择就只有前者了。
经过了两天的细节磋商之后,三国代表终于在金州地峡防线以南的某处村舍中签署了关于结盟协议的备忘录。虽然这个备忘录不是最终生效的正式协议,但大体上最终协议的内容就会以此为准,可以算是基本敲定此事了。
大明与朝鲜之间原本就是宗主国与藩属国的关系,所以这份协议对于两国关系的记述并没有超出原本的范围,基本上是按照了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的。而协议的重点,自然便是两国与海汉之间的关系了。
首先是大明,将与海汉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开放沿海地区若干处州府的通商权限,并允许海汉在当地雇佣明人为其劳作——这实际上也就是变相允许了海汉在大明境内招募移民,因为并未规定受雇者的工作地点要在大明境内。但就是这么一个表达方式上的小机关,就已经费了梅生川不少气力,才说服海汉接受这种拐弯抹角的表述。
这是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安排,而军事方面的合作内容则要更加谨慎一些,梅生川甚至都不敢同意在协议中使用“军事同盟”这样的字眼,而是很小心地将“结盟”、“同盟”这样的说法修改为“合作”,范围也仅仅暂时限定于山东、辽东两省。
这样做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海汉在大明境内的驻军行为太过敏感,而大明真正需要海汉出手的地方,其实也就仅限于辽东一地而已,在海汉的坚持之下,梅生川才勉强同意加上山东,但还是将海汉在山东的活动范围限定于登州福山县境内,并且芝罘港只可作为人员物资周转的运输港,不能将其当做海汉海军的军事基地来建设。
当然双方都很明白,对于芝罘港的限制条件仅仅只是为了让梅生川回去之后好向上面交差而已,事实上海汉人在芝罘岛上早就建起了军港和海陆两军的军事基地,并且长期都驻扎有一定规模的军队。不过海汉在辽东占下旅顺这个条件更好的不冻港之后,海汉军方的确是有意要将原本部署在芝罘港的一些军事机构和设施北迁到旅顺去,以便于辽东前线的军事调度。
而对于海汉在辽东地区的军事行动权限,以及占领区的归属问题,在这个协议中就更多是用含糊不清的说法来带过,大明给予海汉“便宜行事”的权力,并且在与后金的战争进行期间,可将该地区的治理权“交由当地驻军代管”。这所谓的当地驻军,自然就是指在辽东作战的海汉军了。至于打完仗之后,这些地方的主权又该如何处理,协议中便没有多事去提及了。想来那应该也是数年之后的事了,梅生川可不想这么早就给自己找个包袱背上。
而协议中海汉向大明所提供的好处,除了在辽东吸引后金火力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便是要向大明出售海汉制式武器,包括燧发步枪、大口径火炮,甚至未来可能还会有战船。总之海汉会向大明提供组建火器部队的一揽子方案,并且可根据大明的具体要求,提供整套的军官培训体系和战术体系。当然了,军售之外的培训项目并非完全无偿提供,具体的价目还要视双方的军事合作状况而定。
梅生川明白这是海汉人防着大明一手,不会白白为大明培养掌握火器作战高级战术的军官。除非是像福广两省沿海州府的明军或者东江镇这种已经半公开投靠海汉的部队,才有可能得到海汉不计成本的军事援助。而忠于大明朝廷的嫡系部队,海汉便可以在军事培训服务的价格上设立门槛,让大明组建新军的成本拔高,从而减缓其形成战斗力的速度。
但就算明知海汉在这方面有布置机关,梅生川也只能硬着头皮先把这个协议达成,毕竟这已经是他好不容易才争取到的条件,要是没拿点像样的好处报回去,恐怕朝廷会直接把他当作叛国者处理了。
相比梅生川的简单,朝鲜使臣金尚宪就要轻松一些了,由于海汉在此之前就已经获得了国王李倧的首肯,因此对他来说并不存在多少回去之后交不了差的压力。只要没有明显的卖国条约,他可以确信国王陛下得知海汉将向朝鲜提供全方位的军事援助的消息后将会非常欣喜。
至于通商、移民,这些事务在金尚宪看来都是很好解决的问题,而且朝鲜也将会有经济方面的显著收益,他并不认为这会对朝鲜的安全造成什么实质性的威胁。毕竟在这个时代,极少会有人意识到有武力作为后盾的外来资本入侵会对一个国家造成什么样的可怕后果。
而按照协议内容,朝鲜将向海汉驻辽东部队提供大量粮草和军需物资,并且派遣民夫进入辽东,协助海汉对占领区进行开发建设。不过为了保护朝鲜民众的安全,金尚宪特别要求前往辽东的民夫不得被分配到前线劳作,只能在后方从事基建类的任务。
而白克思对此倒也没有表示出异议,他也不太信任从来办事都不牢靠的朝鲜人,再加上前线的工程往往涉及军事机密,这种任务他宁可交给东江镇的民夫来完成,也不想让朝鲜人接触到海汉军在前线的部署状况。
不过对于金尚宪的配合,白克思还是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金尚宪的此次谈判任务“应当被朝鲜史书记载下来”,并且表示会在稍后致朝鲜国王的亲笔信中为金尚宪请功。这番表态让金尚宪大为感激涕零,心中不禁寻思是否应该在海汉要求海军能够自由进出朝鲜近海一事上再让让步。
事实上目前的谈判结果已经比白克思等人的预计要好了,起码白克思是做好了这两国最终都不愿意缔结盟约的准备。但不管过程怎么曲折,终究三方还是在后金这个共同对手所提供的压力下达成了共识。而后世也将1636年6月在辽东进行的这次三方秘密会晤,称之为影响东北亚地区国际局势走向的一次重要转折点。
白克思作为此次谈判的最终决策者,自然居功至伟。在报捷的电报送抵胜利堡后,执委会也都对这次的谈判结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特别是与大明正式建交一事,对于海汉国来说可以算是建国以来的头等政治大事了,有许多人都在为这个目标而默默努力,如今终于是得偿所愿了。
本文网址:http://www.bdhwx.com/2/2627/152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bdhwx.com/2/2627/1520.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