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4章 经济动力
费策贤的确是有试探张千智的意图,他不太确定这个导游会不会是海汉安全部安插到自己身边的探子,所以哪怕他知道一些大明情报人员在海汉的遭遇,也还是会故作不知地向张千智打听,看看对方是不是会无意间说出不该是导游所能掌握的信息。只不过他并未接受过专门的情报训练,想要跟张千智这种警惕性极高的专业人士动脑筋,就难免有点力有不逮。
三亚城区这些商铺中所贩售的商品,大部分是费策贤认得的,甚至有不少就是直接来自大明所产,像瓷器、绸缎、茶叶、药材等等,往往所标明的产地都在大明境内。但这些东西在三亚出售的价格,可就比原产地翻了好几番了。费策贤随意翻看了几样商品的价签,竟然比京城还高出一截,可见本地的消费能力之强了。
费策贤向张千智问道:“这些从大明转运而来的商品价格如此高昂,为何这些人不直接从大明购买?”
张千智应道:“大宗采购这些商品的多是南洋和西方的商人,如果考虑到与大明官府打交道的麻烦,采购过程中花销的运费和时间成本,以及航程中所需成为受的各种风险,那么在三亚购买这些货物,远比去到产地购买要划算。而且他们运回国之后囤货居奇,也还能卖出更高的价钱,算下来其实利润颇丰。”
海汉自身的物产是以经济作物、各种深加工产品,以及批量生产的工业品为主,而通过海汉港口实现转口贸易的货物种类就更为丰富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各种物产几乎都能在三亚的市场上觅得踪影。过去承载这个转口市场功能的地方是广州府,不过如今这个差事已经被海汉完全抢了过来,极少再有人北上去广州采购货物,而福广乃至江浙地区的商人,也往往会选择将货物运到三亚来发卖,以得到更为丰厚的收益。
除了这样自由发卖的市场之外,在三亚港和胜利港的港务中心还有官方设立的交易所,专门为进行大宗交易的商人们提供交易信息和官方认证,甚至连金融方面的过账、贷款等服务也一并提供。这类由官方设立的综合服务机构在大明是没有的,而在体会过其便利性和安全性之后,很多外国商人都会选择这种更为可靠便捷的交易方式来完成大宗贸易。久而久之,三亚这里也就成为了商人们进行大宗贸易的首选地。
对费策贤来说,三亚所呈现出来的繁荣景象带来的冲击力丝毫不亚于海汉军队,在他的印象中,过去的琼州岛上大部分地区都是荒芜之地,既无物产也无城镇。因为这里地理位置太过偏僻,所以成为了朝廷流放人犯的目的地之一,可以说是绝大多数人对这地方仅有的印象了。就这么一个地方,在海汉人手中短短数年间就变成了当下的模样,也难怪外界会有愚民传言称海汉人善使巫术了。就算费策贤明知此事为假,也还是不免会怀疑是不是海汉人给自己下了什么迷魂术,自己在这里所见到的一切都是臆想出来的场景。
但对于这种繁荣,费策贤也不免会心生嫉妒,毕竟这地方是从大明手里抢去的,这里卖的货物有一半以上是大明所产,就连买卖货物的商人,也是明人占了多数。可以说这里的繁华完全就是靠大明撑起来的,而由此所产生的利润却几乎都进了海汉人的腰包,让费策贤如何能够熟视无睹?
费策贤的身份敏感,当然也不能直接出言诋毁,于是便酸溜溜地说道:“买卖倒是做得热闹,不过本官看这些商铺里卖的也都是大路货,并不稀奇,想必真正的好货尖货还是得去产地才能买到。”
张千智一听他这口气,自然能猜到其心头所想,当下笑着应道:“倒不必那么麻烦,只要有钱,在三亚什么都能买到。草原上最烈的汗血宝马,东海里比鹅蛋还大的珍珠,杭州狮子山龙井寺清明前采摘的茶叶,南海无名小岛上所产的特殊香料,万里之外欧罗巴大陆所产的葡萄美酒……只要有人愿意出得起价钱买,想要什么这里都能买到,哪怕是送进大明皇宫的限量贡品,三亚也一样有卖的。”
最后这一句话对明人而言无疑是有些大逆不道,供奉给皇室的高级奢侈品岂是能在民间随意发卖的东西,这要是被查实了,只怕会有好些人要掉脑袋。不过费策贤看张千智毫不在乎的模样,很显然并不担心这事向费策贤袒露之后会引发什么严重后果。
费策贤转念一想,的确也是这个道理,做贡品的地方都监管极严,工匠肯定是不敢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做这种事,而有能力和渠道把贡品卖到海汉来的,只怕都是些手眼通天的人物了。想去举报这些人,只怕没等朝廷治罪对方,自己就先被办了。这种事本来就不是自己的任务,安全起见,还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张千智接着说道:“如果费大人有什么想买的东西,不妨告诉小人一声,自当替费大人采买齐全,价钱嘛,肯定也是市面上最低的,多少也能替大人节约一点。”
张千智这番话说得十分市侩,十足一个市井小人物的心态,费策贤听得眉头一皱,心道你这等角色,竟然想从我身上占便宜,未免也太小瞧我大明官员了。当下摇摇头道:“这不劳烦阁下了。”
张千智当然是故意这么一说,好打消费策贤的戒心。当然如果费策贤真的是个贪小便宜的人,那就顺便引他上钩,后面慢慢拿好处收买他就是了。多少大明官员,当初就是倒在了类似这样的利诱手段之下,然后逐渐被海汉收买过来。
既然费策贤认为本地出售的商品都是些大路货,那张千智便少不得要带他去看几家专卖高级货的商行了。饶是费策贤身为大明使节,在见识到真正高级商品的价格之后,也不免在心里哀叹自己的钱包太瘪,根本就消费不起张千智介绍的这些奢侈品。
“小到黄金挖耳勺,大到海上跑的大帆船,只要价钱合适,在三亚都能找到地方订做。费大人,三亚这里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拿钱买不到的东西。”张千智带着费策贤从一家经营玻璃工艺品的商铺出来之后,不无炫耀地对他说道:“听说费大人会在三亚待很长时间,倒是可以慢慢考虑,需要采购什么东西。”
或许是意识到了自己的财力和见识都很有限,费策贤的表情比先前要僵硬了不少,对于张千智的炫耀也没有再硬邦邦地顶回去了,只能主动转移话题道:“大帆船也能订做?”
“当然能啊!胜利港造船厂接的订单从年头排到年尾,可以说供不应求。”张千智一边说一边留意费策贤的反应:“费大人也打算要订船吗?那可得抓紧时间,明年的订单,到年尾就截止了。”
费策贤道:“那战船也能订吗?”
“战船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订的。”张千智似笑非笑地应道:“要先得到执委会的批准,再跟国防部和海运部打交道,而且一年就卖那么几艘出去,多少人捧着银子在排队呢!再说以费大人的文官身份,怕是第一关就过不去了。”
费策贤不明其意,反问道:“怎么文官有问题吗?”
“既然是战船,当然是要卖给带兵的武将才有意义,如果是费大人向我国提出这种申请,请问要如何解释原由动机?”张千智问道。
“这个嘛……”费策贤问这问题本来也是一时兴起而已,并没有做过什么深思熟虑,因此一下子就被张千智的提问给噎住了。他其实也并不了解海汉的军售规则,根本就不知道外国要从海汉购买战船有多困难,除了极少数的几个盟友之外,其他国家就算像马打蓝人一样搬来整车的金砖也很难打动海汉。向谁出售战船,什么时候卖,卖几艘,那都是执委会和国防部经过仔细论证之后才做出的决定,并不会将经济收益作为首要因素,主要还是出于政治和军事上的考量。这些道理,费策贤现在肯定是不明白的。
张千智道:“战船这种东西,每时每刻都在花钱,而且根本就没法赚钱。以小人之见,如果费大人手头有闲钱,又对海运有兴趣的话,大可买一艘船,托管给我国海运部下属的航运公司,什么都不用管,只需每个月收钱就行了,这可比买战船划算多了。”
费策贤道:“还有这种操作?”
张千智点点头道:“不瞒大人,福广两地很多官员都是如此操作,如今我国海运部名下有几千条船,其中倒有相当一部分是这样托管经营。对船主来说,基本上是稳赚不赔的买卖,而且有海汉官方担保,也不用冒任何风险,真要是船在海上出了事产生了损失,官方也包赔的。”
费策贤心道好一个收买我大明官员的手段!这种买船托管经营,朝廷基本上就没办法清查了。而海汉不但借此发展了自家的造船业,还顺便就收买了这些官员,可谓是一举两得了。至于是不是真的那么好赚,费策贤觉得这中间还是存在疑问的,但海汉大可通过这种合作方式,堂而皇之地以经营收入的名义向各级地方官员行贿,这也是防不胜防了。
海汉对大明东南沿海地区的官场渗透非常彻底,以至于整个岭南地区基本上都默认了海汉的权益地位,而朝廷针对海汉的各种政令往往到了地方上就难以执行。即便是从京城派人到南方查办,由于地方上收受海汉好处的官员实在太多,已经成了铁板一块,也根本就查不出什么名堂。反倒是很多到南方查办海汉事务的官员,到了地方上之后很快也被同化,捞够好处之后就回京奏报一切正常。
能顶得住威逼利诱的官员不是没有,但在这种大环境之下也很难发出什么声音,特别是福广两地的高层官员在这些年里与海汉有了太多的利益纠葛,根本就没法把自己与海汉割裂开来,已经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也只能继续跟海汉合作了。好在海汉也算有分寸,除了开放口岸,建立贸易关系之外,并没有什么太过分的要求,也没表现出入侵大明的野心,因此地方官员们收受好处也拿得安心,时间一长就不觉得自己的行为对大明有什么损害了。
只是这中间的门道,从京城来的费策贤知之甚少,因此听到张千智的说明之后,心里还不免有些惊讶于海汉的手段隐蔽。其实海汉对大明官员的收买和利益输送手段何止商船托管一项,像专卖代理之类的合作方式,其带给合作方的利润甚至更为丰厚。商务部甚至专门成立了一个特别产业司,来管理这些与大明官场人物有关的生意,确保这些项目不管实际经营状况如何,都能让合作方有足够的收益。
这里面当然会有一些赔本赚吆喝的成分,但就整个大环境来说,海汉依然还是占便宜的一方。这些被海汉收买的地方官员所能提供的便利条件,可以让海汉在跨国贸易中以十倍甚至百倍的回报率,将期间的花费全都赚回来。而且整个大明东南地区的政治气氛,也已经很稳定地倾向于海汉一方,这可是花了快十年时间才好不容易经营出来的大好局面。
当然了,有这么多成功的经验在前,海汉自然也不会放过新来的大明使节,张千智这次扮演的虽然只是个导游角色,但他的任务之一就是要设法找到费策贤的弱点,尝试用各种手段去收买此人。如果能够搞定大明派来的使节,那么等后续处理两国外交问题的时候,海汉就会拥有更多的便利条件。
三亚城区这些商铺中所贩售的商品,大部分是费策贤认得的,甚至有不少就是直接来自大明所产,像瓷器、绸缎、茶叶、药材等等,往往所标明的产地都在大明境内。但这些东西在三亚出售的价格,可就比原产地翻了好几番了。费策贤随意翻看了几样商品的价签,竟然比京城还高出一截,可见本地的消费能力之强了。
费策贤向张千智问道:“这些从大明转运而来的商品价格如此高昂,为何这些人不直接从大明购买?”
张千智应道:“大宗采购这些商品的多是南洋和西方的商人,如果考虑到与大明官府打交道的麻烦,采购过程中花销的运费和时间成本,以及航程中所需成为受的各种风险,那么在三亚购买这些货物,远比去到产地购买要划算。而且他们运回国之后囤货居奇,也还能卖出更高的价钱,算下来其实利润颇丰。”
海汉自身的物产是以经济作物、各种深加工产品,以及批量生产的工业品为主,而通过海汉港口实现转口贸易的货物种类就更为丰富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各种物产几乎都能在三亚的市场上觅得踪影。过去承载这个转口市场功能的地方是广州府,不过如今这个差事已经被海汉完全抢了过来,极少再有人北上去广州采购货物,而福广乃至江浙地区的商人,也往往会选择将货物运到三亚来发卖,以得到更为丰厚的收益。
除了这样自由发卖的市场之外,在三亚港和胜利港的港务中心还有官方设立的交易所,专门为进行大宗交易的商人们提供交易信息和官方认证,甚至连金融方面的过账、贷款等服务也一并提供。这类由官方设立的综合服务机构在大明是没有的,而在体会过其便利性和安全性之后,很多外国商人都会选择这种更为可靠便捷的交易方式来完成大宗贸易。久而久之,三亚这里也就成为了商人们进行大宗贸易的首选地。
对费策贤来说,三亚所呈现出来的繁荣景象带来的冲击力丝毫不亚于海汉军队,在他的印象中,过去的琼州岛上大部分地区都是荒芜之地,既无物产也无城镇。因为这里地理位置太过偏僻,所以成为了朝廷流放人犯的目的地之一,可以说是绝大多数人对这地方仅有的印象了。就这么一个地方,在海汉人手中短短数年间就变成了当下的模样,也难怪外界会有愚民传言称海汉人善使巫术了。就算费策贤明知此事为假,也还是不免会怀疑是不是海汉人给自己下了什么迷魂术,自己在这里所见到的一切都是臆想出来的场景。
但对于这种繁荣,费策贤也不免会心生嫉妒,毕竟这地方是从大明手里抢去的,这里卖的货物有一半以上是大明所产,就连买卖货物的商人,也是明人占了多数。可以说这里的繁华完全就是靠大明撑起来的,而由此所产生的利润却几乎都进了海汉人的腰包,让费策贤如何能够熟视无睹?
费策贤的身份敏感,当然也不能直接出言诋毁,于是便酸溜溜地说道:“买卖倒是做得热闹,不过本官看这些商铺里卖的也都是大路货,并不稀奇,想必真正的好货尖货还是得去产地才能买到。”
张千智一听他这口气,自然能猜到其心头所想,当下笑着应道:“倒不必那么麻烦,只要有钱,在三亚什么都能买到。草原上最烈的汗血宝马,东海里比鹅蛋还大的珍珠,杭州狮子山龙井寺清明前采摘的茶叶,南海无名小岛上所产的特殊香料,万里之外欧罗巴大陆所产的葡萄美酒……只要有人愿意出得起价钱买,想要什么这里都能买到,哪怕是送进大明皇宫的限量贡品,三亚也一样有卖的。”
最后这一句话对明人而言无疑是有些大逆不道,供奉给皇室的高级奢侈品岂是能在民间随意发卖的东西,这要是被查实了,只怕会有好些人要掉脑袋。不过费策贤看张千智毫不在乎的模样,很显然并不担心这事向费策贤袒露之后会引发什么严重后果。
费策贤转念一想,的确也是这个道理,做贡品的地方都监管极严,工匠肯定是不敢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做这种事,而有能力和渠道把贡品卖到海汉来的,只怕都是些手眼通天的人物了。想去举报这些人,只怕没等朝廷治罪对方,自己就先被办了。这种事本来就不是自己的任务,安全起见,还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张千智接着说道:“如果费大人有什么想买的东西,不妨告诉小人一声,自当替费大人采买齐全,价钱嘛,肯定也是市面上最低的,多少也能替大人节约一点。”
张千智这番话说得十分市侩,十足一个市井小人物的心态,费策贤听得眉头一皱,心道你这等角色,竟然想从我身上占便宜,未免也太小瞧我大明官员了。当下摇摇头道:“这不劳烦阁下了。”
张千智当然是故意这么一说,好打消费策贤的戒心。当然如果费策贤真的是个贪小便宜的人,那就顺便引他上钩,后面慢慢拿好处收买他就是了。多少大明官员,当初就是倒在了类似这样的利诱手段之下,然后逐渐被海汉收买过来。
既然费策贤认为本地出售的商品都是些大路货,那张千智便少不得要带他去看几家专卖高级货的商行了。饶是费策贤身为大明使节,在见识到真正高级商品的价格之后,也不免在心里哀叹自己的钱包太瘪,根本就消费不起张千智介绍的这些奢侈品。
“小到黄金挖耳勺,大到海上跑的大帆船,只要价钱合适,在三亚都能找到地方订做。费大人,三亚这里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拿钱买不到的东西。”张千智带着费策贤从一家经营玻璃工艺品的商铺出来之后,不无炫耀地对他说道:“听说费大人会在三亚待很长时间,倒是可以慢慢考虑,需要采购什么东西。”
或许是意识到了自己的财力和见识都很有限,费策贤的表情比先前要僵硬了不少,对于张千智的炫耀也没有再硬邦邦地顶回去了,只能主动转移话题道:“大帆船也能订做?”
“当然能啊!胜利港造船厂接的订单从年头排到年尾,可以说供不应求。”张千智一边说一边留意费策贤的反应:“费大人也打算要订船吗?那可得抓紧时间,明年的订单,到年尾就截止了。”
费策贤道:“那战船也能订吗?”
“战船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订的。”张千智似笑非笑地应道:“要先得到执委会的批准,再跟国防部和海运部打交道,而且一年就卖那么几艘出去,多少人捧着银子在排队呢!再说以费大人的文官身份,怕是第一关就过不去了。”
费策贤不明其意,反问道:“怎么文官有问题吗?”
“既然是战船,当然是要卖给带兵的武将才有意义,如果是费大人向我国提出这种申请,请问要如何解释原由动机?”张千智问道。
“这个嘛……”费策贤问这问题本来也是一时兴起而已,并没有做过什么深思熟虑,因此一下子就被张千智的提问给噎住了。他其实也并不了解海汉的军售规则,根本就不知道外国要从海汉购买战船有多困难,除了极少数的几个盟友之外,其他国家就算像马打蓝人一样搬来整车的金砖也很难打动海汉。向谁出售战船,什么时候卖,卖几艘,那都是执委会和国防部经过仔细论证之后才做出的决定,并不会将经济收益作为首要因素,主要还是出于政治和军事上的考量。这些道理,费策贤现在肯定是不明白的。
张千智道:“战船这种东西,每时每刻都在花钱,而且根本就没法赚钱。以小人之见,如果费大人手头有闲钱,又对海运有兴趣的话,大可买一艘船,托管给我国海运部下属的航运公司,什么都不用管,只需每个月收钱就行了,这可比买战船划算多了。”
费策贤道:“还有这种操作?”
张千智点点头道:“不瞒大人,福广两地很多官员都是如此操作,如今我国海运部名下有几千条船,其中倒有相当一部分是这样托管经营。对船主来说,基本上是稳赚不赔的买卖,而且有海汉官方担保,也不用冒任何风险,真要是船在海上出了事产生了损失,官方也包赔的。”
费策贤心道好一个收买我大明官员的手段!这种买船托管经营,朝廷基本上就没办法清查了。而海汉不但借此发展了自家的造船业,还顺便就收买了这些官员,可谓是一举两得了。至于是不是真的那么好赚,费策贤觉得这中间还是存在疑问的,但海汉大可通过这种合作方式,堂而皇之地以经营收入的名义向各级地方官员行贿,这也是防不胜防了。
海汉对大明东南沿海地区的官场渗透非常彻底,以至于整个岭南地区基本上都默认了海汉的权益地位,而朝廷针对海汉的各种政令往往到了地方上就难以执行。即便是从京城派人到南方查办,由于地方上收受海汉好处的官员实在太多,已经成了铁板一块,也根本就查不出什么名堂。反倒是很多到南方查办海汉事务的官员,到了地方上之后很快也被同化,捞够好处之后就回京奏报一切正常。
能顶得住威逼利诱的官员不是没有,但在这种大环境之下也很难发出什么声音,特别是福广两地的高层官员在这些年里与海汉有了太多的利益纠葛,根本就没法把自己与海汉割裂开来,已经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也只能继续跟海汉合作了。好在海汉也算有分寸,除了开放口岸,建立贸易关系之外,并没有什么太过分的要求,也没表现出入侵大明的野心,因此地方官员们收受好处也拿得安心,时间一长就不觉得自己的行为对大明有什么损害了。
只是这中间的门道,从京城来的费策贤知之甚少,因此听到张千智的说明之后,心里还不免有些惊讶于海汉的手段隐蔽。其实海汉对大明官员的收买和利益输送手段何止商船托管一项,像专卖代理之类的合作方式,其带给合作方的利润甚至更为丰厚。商务部甚至专门成立了一个特别产业司,来管理这些与大明官场人物有关的生意,确保这些项目不管实际经营状况如何,都能让合作方有足够的收益。
这里面当然会有一些赔本赚吆喝的成分,但就整个大环境来说,海汉依然还是占便宜的一方。这些被海汉收买的地方官员所能提供的便利条件,可以让海汉在跨国贸易中以十倍甚至百倍的回报率,将期间的花费全都赚回来。而且整个大明东南地区的政治气氛,也已经很稳定地倾向于海汉一方,这可是花了快十年时间才好不容易经营出来的大好局面。
当然了,有这么多成功的经验在前,海汉自然也不会放过新来的大明使节,张千智这次扮演的虽然只是个导游角色,但他的任务之一就是要设法找到费策贤的弱点,尝试用各种手段去收买此人。如果能够搞定大明派来的使节,那么等后续处理两国外交问题的时候,海汉就会拥有更多的便利条件。
本文网址:http://www.bdhwx.com/2/2627/161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bdhwx.com/2/2627/1614.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