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4章
客观来说,长期驻守海外殖民地虽然远离了海汉国的权力中心,但却能在地方上掌握着说一不二的权力,某种角度来看其实就是土皇帝一样的存在。而且就算单以物质生活水平而论,在海外殖民地当主官也不见得是苦差事,甚至可能比一直待在三亚的部分穿越者过得更好。
陈一鑫目前住的地方,是他从山东福山县调任辽东金州之后才新建的庄园,从外观来看其实与这个时代的中式宅院并无太大区别,四进的院子再加左右两个跨院,前后门都有停放车马的空地,里里外外占地大约有五十亩地的样子。
这庄园距离金州本地的行政机构都非常近,陈一鑫平时乘坐马车往返,路上也就几分钟而已。此外金州南关岭大营就在庄园旁边,不但安全无虞,处理军中事务也很方便。
陈一鑫自己对物质生活水平没有太大的执念,不过成了家之后所需考虑的因素也多了,修建这处庄园的时候还是花了不少心思。部分建材和家具都是在山东采购后跨海运来,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用品,如卫浴洁具、平板玻璃、热水锅炉等等,则是从国内订购,耗时数月才一路转运至金州进行安装。
虽然物料的成本比较高,但好在本地的劳动力工钱倒是便宜,建造费用算下来倒也不算太离谱,甚至比在三亚建一个同等规模的庄园还更为便宜。
庄园里除了陈一鑫和家人外,还有家仆、厨子、花匠,以及私人护卫等二十多号人。如果抛开陈一鑫的官方身份,这基本就是一个富贵乡绅的标准配置了。
当然了,陈一鑫所能调动的资源远远不止在庄园之内,事实上整个金州,包括山东福山县境内由海汉控制的地区,目前都是由他治理的管区。在这个范围之内的人手、资源,包括武装力量,都听命于他的差遣调配。
由于这里距离本土太远,除了一些重大决定需要向三亚请示通报之外,大部分事情都是由陈一鑫一言而决,所以对于治下地区的数万军民来说,陈一鑫就代表着执委会的权威,他所发出的指令,不仅是个人意志,同时也是国家的决议。
那些留在三亚发展的穿越者,绝大多数人其实都未曾拥有过这样大的权力,特别是那些从事技术工作的人们,其实往往也就能指挥手底下的百十来号人而已。像陈一鑫这样坐拥一州之地,数万军民,是他们从没体会过的状态。
当然了,即便是身为金州土皇帝,陈一鑫也还是不免有一些摆不平的烦心事,比如有关儿子未来的教育问题,他和老婆马玉玲就一直没能达成共识。
这个时代的寻常女子,绝大多数人当然是以夫为纲,丈夫怎么说就怎么做,但马玉玲也是从小读书识字受过文化教育的人,而且家族经商,她也多少见过些世面,不会像普通妇人那般目光短浅,陈一鑫要说服她接受自己的观点也并不容易。
要说读书识字这些基础教育,其实送不送孩子回三亚也不是那么要紧。如今教孩子识字那位老秀才,也是由陈一鑫亲自面试认可,那一手秀丽小楷可比陈一鑫强了太多,孩子以后书写水平肯定会比他这个老子更厉害。
但陈一鑫也知道马玉玲在意的不是这种事情,而是孩子今后的成长环境。
就算他们一家人能在金州过着安逸的生活,但这里终究只是海汉这个强大帝国的边陲。陈一鑫现在可以凭借手中的权力庇护家人,给马家从事贸易经营提供种种便利,但有朝一日当他老去,那谁又能撑起这片天?如果想让家族的荣光延续,那么就有必要早些作出安排,让下一代人在海汉的权力体系中取得相应的地位,而不是一直待在边陲混日子。
陈一鑫其实不太清楚这些观念到底是马玉玲自己琢磨出来的,还是她娘家人给出的主意,总之现在马玉玲是将孩子未来的发展走向和家族的前途命运挂上了钩,认为必须要把孩子送到三亚从小接受最好的教育,生活在京城范围之内,未来才有可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为能够撑起陈家和马家的其实已经是常态了,金州地峡局势紧张的时候,他甚至会整月待在前线。
最近这几个月到了传统的冬季休战期,之前为了掩护友军扫荡辽东海岸所发动的佯攻也早已结束,所以他才回到南关岭的家中居住。不过清静了两个月之后,看来是又要开始你一拳我一脚的日常过招了。
陈一鑫走出书房,勤务兵已经拿好他的皮帽、皮毛大氅和皮靴在外面等着。
陈一鑫换好行头出了院子,他的专用马车已经停在大门外,骑兵卫队也都准备停当,效率不可谓不高。
陈一鑫见军情局的韦林就站在自己的马车旁边,心知来庄园报告消息的人应该就是他了,便开口吩咐道:“中尉,你跟我一起坐车过去。”
韦林敬了一个军礼,然后跟在陈一鑫后面钻进了马车。车夫甩出一记响鞭,一行人便离开庄园,朝着东北方向的地峡防线进发。
“前线什么情况?是清军又不安分了?”陈一鑫问道。
韦林道:“这次倒不是清军袭扰,而是另有情况……他们派了人过来,要求面见将军。”
“派人来见我?是打算要给我们下战书吗?”这个情况倒是出乎陈一鑫的预料。
自海汉军在1636年春季攻势中占领金州地峡算起,两军在这条战线上形成的军事对峙已经马上要进入到第三年了。这三年里大大小小的武装冲突发生过不下百次,双方都互有伤亡。海汉虽然战果明显占优,但也没再能继续向北推进战线。
而清军在这三年对峙中折损在金州地峡的兵力,粗略计算之下应该也有三千上下了,虽不至伤筋动骨,但也让清军丝毫不敢松懈,只能在大黑山一线修筑了大量堡垒工事,布下东西两个大营数万重兵,以确保能将海汉军堵在辽东半岛这西南角上。
清军在这里长期驻防的兵力,最多时能有海汉在金州部署兵力的十倍之多,而由此也给满清造成了持续不断的后勤负担。但即便是后勤压力加上人员损耗,满清在这三年里也从未有过寻求和谈的意图,似乎便要一直这样跟海汉耗到天荒地老。
但为何在这个时候,清军却突然来人求见自己,陈一鑫的第一反应便是下意识否决了对方寻求和谈的可能。
韦林摇摇头道:“清军使者看起来没什么狠劲,倒不太像是来下战书的。”
陈一鑫目前住的地方,是他从山东福山县调任辽东金州之后才新建的庄园,从外观来看其实与这个时代的中式宅院并无太大区别,四进的院子再加左右两个跨院,前后门都有停放车马的空地,里里外外占地大约有五十亩地的样子。
这庄园距离金州本地的行政机构都非常近,陈一鑫平时乘坐马车往返,路上也就几分钟而已。此外金州南关岭大营就在庄园旁边,不但安全无虞,处理军中事务也很方便。
陈一鑫自己对物质生活水平没有太大的执念,不过成了家之后所需考虑的因素也多了,修建这处庄园的时候还是花了不少心思。部分建材和家具都是在山东采购后跨海运来,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用品,如卫浴洁具、平板玻璃、热水锅炉等等,则是从国内订购,耗时数月才一路转运至金州进行安装。
虽然物料的成本比较高,但好在本地的劳动力工钱倒是便宜,建造费用算下来倒也不算太离谱,甚至比在三亚建一个同等规模的庄园还更为便宜。
庄园里除了陈一鑫和家人外,还有家仆、厨子、花匠,以及私人护卫等二十多号人。如果抛开陈一鑫的官方身份,这基本就是一个富贵乡绅的标准配置了。
当然了,陈一鑫所能调动的资源远远不止在庄园之内,事实上整个金州,包括山东福山县境内由海汉控制的地区,目前都是由他治理的管区。在这个范围之内的人手、资源,包括武装力量,都听命于他的差遣调配。
由于这里距离本土太远,除了一些重大决定需要向三亚请示通报之外,大部分事情都是由陈一鑫一言而决,所以对于治下地区的数万军民来说,陈一鑫就代表着执委会的权威,他所发出的指令,不仅是个人意志,同时也是国家的决议。
那些留在三亚发展的穿越者,绝大多数人其实都未曾拥有过这样大的权力,特别是那些从事技术工作的人们,其实往往也就能指挥手底下的百十来号人而已。像陈一鑫这样坐拥一州之地,数万军民,是他们从没体会过的状态。
当然了,即便是身为金州土皇帝,陈一鑫也还是不免有一些摆不平的烦心事,比如有关儿子未来的教育问题,他和老婆马玉玲就一直没能达成共识。
这个时代的寻常女子,绝大多数人当然是以夫为纲,丈夫怎么说就怎么做,但马玉玲也是从小读书识字受过文化教育的人,而且家族经商,她也多少见过些世面,不会像普通妇人那般目光短浅,陈一鑫要说服她接受自己的观点也并不容易。
要说读书识字这些基础教育,其实送不送孩子回三亚也不是那么要紧。如今教孩子识字那位老秀才,也是由陈一鑫亲自面试认可,那一手秀丽小楷可比陈一鑫强了太多,孩子以后书写水平肯定会比他这个老子更厉害。
但陈一鑫也知道马玉玲在意的不是这种事情,而是孩子今后的成长环境。
就算他们一家人能在金州过着安逸的生活,但这里终究只是海汉这个强大帝国的边陲。陈一鑫现在可以凭借手中的权力庇护家人,给马家从事贸易经营提供种种便利,但有朝一日当他老去,那谁又能撑起这片天?如果想让家族的荣光延续,那么就有必要早些作出安排,让下一代人在海汉的权力体系中取得相应的地位,而不是一直待在边陲混日子。
陈一鑫其实不太清楚这些观念到底是马玉玲自己琢磨出来的,还是她娘家人给出的主意,总之现在马玉玲是将孩子未来的发展走向和家族的前途命运挂上了钩,认为必须要把孩子送到三亚从小接受最好的教育,生活在京城范围之内,未来才有可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为能够撑起陈家和马家的其实已经是常态了,金州地峡局势紧张的时候,他甚至会整月待在前线。
最近这几个月到了传统的冬季休战期,之前为了掩护友军扫荡辽东海岸所发动的佯攻也早已结束,所以他才回到南关岭的家中居住。不过清静了两个月之后,看来是又要开始你一拳我一脚的日常过招了。
陈一鑫走出书房,勤务兵已经拿好他的皮帽、皮毛大氅和皮靴在外面等着。
陈一鑫换好行头出了院子,他的专用马车已经停在大门外,骑兵卫队也都准备停当,效率不可谓不高。
陈一鑫见军情局的韦林就站在自己的马车旁边,心知来庄园报告消息的人应该就是他了,便开口吩咐道:“中尉,你跟我一起坐车过去。”
韦林敬了一个军礼,然后跟在陈一鑫后面钻进了马车。车夫甩出一记响鞭,一行人便离开庄园,朝着东北方向的地峡防线进发。
“前线什么情况?是清军又不安分了?”陈一鑫问道。
韦林道:“这次倒不是清军袭扰,而是另有情况……他们派了人过来,要求面见将军。”
“派人来见我?是打算要给我们下战书吗?”这个情况倒是出乎陈一鑫的预料。
自海汉军在1636年春季攻势中占领金州地峡算起,两军在这条战线上形成的军事对峙已经马上要进入到第三年了。这三年里大大小小的武装冲突发生过不下百次,双方都互有伤亡。海汉虽然战果明显占优,但也没再能继续向北推进战线。
而清军在这三年对峙中折损在金州地峡的兵力,粗略计算之下应该也有三千上下了,虽不至伤筋动骨,但也让清军丝毫不敢松懈,只能在大黑山一线修筑了大量堡垒工事,布下东西两个大营数万重兵,以确保能将海汉军堵在辽东半岛这西南角上。
清军在这里长期驻防的兵力,最多时能有海汉在金州部署兵力的十倍之多,而由此也给满清造成了持续不断的后勤负担。但即便是后勤压力加上人员损耗,满清在这三年里也从未有过寻求和谈的意图,似乎便要一直这样跟海汉耗到天荒地老。
但为何在这个时候,清军却突然来人求见自己,陈一鑫的第一反应便是下意识否决了对方寻求和谈的可能。
韦林摇摇头道:“清军使者看起来没什么狠劲,倒不太像是来下战书的。”
本文网址:http://www.bdhwx.com/2/2627/236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bdhwx.com/2/2627/2365.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