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二章 暗流潜行
一秒记住!!!【狂沙文学网】手机用户输入:
,
崔琰眼神有些疑惑,摇了摇头:“在下不知,还请足下赐教。”
钱理伸出了七根手指:“这不到五十万,占了不到总户数一成的所谓的名门大户,据有水田超过七成,旱田近六成,且每年又有所增长。就拿足下所在的清河崔氏而论,全族主支各房,登记在册之田亩,便有水田一万两千四百七十二亩六分,旱田七千六百五十九亩三分,抵得上寻常百姓人家二三百户所有,至于其中是否还有多少田亩隐瞒未报……”
他看着崔琰,笑道:“呵呵,想必崔公比在下更清楚。”
崔琰脸色微微一变,他低头沉思片刻,随后露出了羞愧之色。
“崔某明白了,多谢司隶校尉赐教。”
钱理倒是被他这个回答弄得有些刮目相看,他眼神一变,带着几分钦佩之色,再次恭恭敬敬向崔琰行礼。
“崔公当世高人,见识广博,学富五车,怀更是坦磊落,钱理佩服,后当多多请教。”
“不敢不敢。”崔琰谦让几句,便带着愧色,退回了自己的位置。
不过在他重新落座之后,却是以微不可查的小动作,朝着王那边瞥了一眼,眼神之中,尽带埋怨之色,不过王也不知是没注意到,还是故意视而不见,总之依旧是那副事不关己的神。
虽然这个动作和眼神,一闪而逝,却还是被一直留心观察的刘赫给察觉到了。
还有不少大臣,看到崔琰“败下阵”来,都面露失望和惊慌之色,大家不由自主地,把目光齐刷刷集中到了王的上。
这一切,都看在了刘赫的眼中。
“我就说呢,这崔琰的秉,怎会忽然为此事做了出头鸟,看来也是王干的好事了。史书上记载,这家伙在灭了董卓之后,就开始以大汉功臣自居,独断朝纲,可谓是利熏心。不过我可不是汉献帝,由不得你摆布……”
说退了崔琰之后,钱理对着刘赫躬行礼,便要退回本位,而刘赫也准备说一番最后的“总结”之论。
“陛下……”一个苍老,而又有力的声音,在大之中响起。
刘赫循声望去:“老匹夫,你终于亲自出马了。”
只见王向大正中跨出一步,年迈的躯,却站得笔直,没有半分佝偻之像,看起来精神矍铄,只是他低着头,刘赫看不到他的眼神如何,不过想来也是目光锐利得很。
“怎么,王司徒莫非还有高见?”
“老臣才学不及太仆,政务不及司隶校尉,高见二字,万不敢当,只是陛下不弃老臣年老昏悖,委以高官厚禄,老臣自当舍生忘死,不避斧钺,以报陛下厚恩于万一,故此心中有几句粗鄙之语,在此朝会之上,不敢有所欺瞒。”
刘赫眉毛跳了跳:“老家伙说话倒是滴水不漏,不愧是在官场待了半辈子的人,也罢,我就听听你能说出什么来。”
他右手向前伸出,做了一个“请”的手势:“司徒忠心报国,既有高论,朕当洗耳恭听。”
“多谢陛下。”王躬下拜,礼数周全。
“方才司隶校尉所说,老臣有几处不明。足下所说,诸多大户,所占田亩极多。莫非是说,家产多者,便理当缴纳更高税率?地方豪门所占田亩,或是开垦所得,或在购买而来,或是朝廷封赏,并无不合法度之处,何以旁人都是四十五税一,到了大户手中,便要三十,二十,甚至十五税一?如此一来,后孰人还敢开荒为田,辛劳耕作?这难道便是公平么?”
他这番话,语气十分平和,语速也是极为缓慢,可是听在刘赫与钱理耳中,却充满了咄咄人之势。
不过钱理也并无畏惧,他上前一步,说道:“王司徒之言,并非无理。然而司徒方才也说了,大户所占田亩之中,多有朝廷封赏之地。比如足下的太原王氏,当年拥立陛下有功,受封祁县、晋阳二城,共计水田一千四百余亩。云海郡初建时,太原王氏捐献仆役二百人,以充劳工,受封云海郡东侧水、旱田各二百亩。还有之后令郎王盖,令侄王晨,晋升一郡太守之时,也得陛下钦赐良田各三百亩,以示嘉奖。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故此,尔等大族富户,能有今之昌盛繁荣,所仰仗者,乃浩天威也。陛下英明睿智,朝廷赏罚分明,方有如此盛世。”
“何况在陛下治国之后,技艺革新,劳作所用器械,亦是新而月异,而寻常百姓,尚需自己制作或购买此等新器械,而但凡族内有人在朝中为官者,在军中曾立功者,便可依照官职高低,功劳大小,得赐诸多器具。据下官所知,单单太原王氏在晋阳城东的六百余亩水田,去年收成,较于五年前,便增收七成有余,此岂非天子之福荫乎?莫非司徒对此,另有高见?”
王面色微一变,他万没想到钱理会把话题引到这上面了,他哪里敢否认?
“这……这自然是有赖陛下洪福,天下臣民,对此都感恩有加。”
“这就是了。”钱理说道:“可是寻常百姓那区区几亩,或数十亩薄田,并无半分是天子所赐,俱为自己亲历耕作,辛劳开垦所得。所需耕牛、器械,须以钱粮购买,或以劳役充抵,与诸多大族,岂能相提并论?”
“大族沐浴皇恩,足有数倍,乃至数十倍于百姓,如今要多缴赋税,却斤斤计较,耿耿于怀,这岂是报国之道,何来忠孝之节?何况,以如今田亩所产而论,一户大族之中,若有五百亩水田,扣去所需缴纳田赋之后,尚可得粟米约两千三四百石,蔬菜不下千石,足以养活一家百口而有余,若有人在朝为官,还有俸禄,以一个县令而论,年俸便有六百石,另有布匹若干,何以还不知足?”
听着钱理的话,王初时面色有些不自然起来,不过很快便恢复如常。
“司隶校尉心思缜密,所虑之远之深,令老夫佩服万分。”
就在众人以为他也要认输之时,王却是语气一转:“然而,自古以来,士农工商,士为万民之首,辅助天子牧民,非农夫、商贾之流可比。因此,历朝历代,对士人皆多有宽仁之策,盛世之时,尤其如此。如此便可鼓励朝中官员,地方士绅,为国家行执法之事,代天子传教化之功,方有四海安宁,天下臣服。”
“正因如此,数百年来,朝廷皆有明规,士族所开新田,三年内免税,五年内半之。本朝自光武开国之后,重士之举,更是极多。士族大户,将田地租于贫民,即可稳定地方,又能为百姓谋生路,一举多得,因此所租出之田亩,只收四到六成不等之赋税,既示之以嘉奖,更为减轻佃户负担。”
,
“如今陛下此举,虽不减圣心之仁慈,又兼为国家社稷所虑,本是无可厚非。只是如此贸然更改祖宗所遗之定制,恐会使天下士人离心。人心若失,便是有再多钱粮赋税,又有何用?老臣窃为陛下虑之,拳拳之心,还望陛下体察。”
“司徒……”钱理面色有些不忿,还想再辩驳几句,却被刘赫打断。
“好了,二位卿所言,各有道理,一时难分对错。尤其王司徒,老成谋国,忠心可鉴。”
王急忙说道:“陛下如此谬赞,老臣愧不敢当,惶愧之至。”
“司徒不必过谦。”刘赫说道:“只是如今朝廷强敌环伺,尤其豫州曹,朕与之屡次交战,难以占得半分便宜,反而几乎丧命,堪称国之大敌。整兵修武,已是迫在眉睫,不可不从速而行,故此,朕有一折中之策,不知王司徒与诸位卿,以为如何?如若朕所虑不周,卿但可明言指正。”
王不知道刘赫到底是什么意思,只是他为天子,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他这个臣子还能说什么?
“陛下之圣明,堪称千古明君,既有对策,臣等岂有不从之理?”
“好。”刘赫嘴角一扬,说道:“朕以为,之前所定改制之策,大体不变,只恐所定增税之田地亩数过低,所谓速则不达,如此改制,恐有苛政之嫌。因此,朕有意将各级增税田亩,提至十倍,如此虽然朝廷岁入增幅大减,却可使诸多士族大户,有所喘息。”
“这……”众多大臣,都有些犹豫起来。
之前定的是,凡户中水田在二十亩以内者,田赋不变,为四十五税一。在此之上者,田赋改为四十税一,田亩达到六十亩,为三十五税一,达到一百亩,为三十税一,二百亩,为二十五税一,四百亩,则为十五税一。旱田每两亩,折算为一亩水田。
照此标准,提升十倍,二百亩内,赋税不变,要达到十五税一,则需要拥有四千亩水田,这样一来,只有少数一流大族,才能达到,这样的名门望族,即便在如今朝堂上的在场高官中,也不到三分之一。
王似乎还是不死心,正要开口时,刘赫却叹了一口气:“哎,国家纷乱,社稷蒙难,朕虽然有心建功,却也不能苛责百姓太甚。自即起,宫中一切用度,减少三成,原定于明年建造朕之陵寝,亦暂缓而行。还有……”
他对龚三儿挥了挥手,龚三儿趋步上前,手中捧着一叠奏章。
刘赫指了指这些奏章道:“这些是国丈鸣柳乡侯张铜,前将军关羽,右将军高顺,镇南将军程良,左将军张勇,镇西将军朱烨,征西将军叶祥,颍川太守荀攸,凉州刺史崔钧等人所呈送之奏章,皆表明尊奉新政之意。”
王这下脸色彻底黑了,连天子本人和皇亲国戚尚且如此,他还能说什么?
不等他发话,一直没开口的荀彧,忽然站了出来。
“颍川荀氏,愿遵新政。”
王一愣,扭头看向荀彧,却见崔琰也站了出来:“陛下朕圣德之君也。臣所在清河崔氏,愿遵陛下新政。”
“好,二位卿,真国之栋梁,无双之士。”刘赫抚掌大赞:“传旨,加封荀彧为汉缅乡侯,崔琰为宛永亭侯。”
“臣石韬,愿遵新政。”
“臣孟建,愿遵新政。”
“上党赵氏,愿遵新政。”
“范阳卢氏,也愿遵新政。”
“安定皇甫氏,愿遵新政。”
“颍川钟氏,愿遵新政。”
司空崔烈,看了看周围的不少大臣,再抬头看了看刘赫的脸色,咬了咬嘴唇,也说道:“博陵崔氏,愿遵新政。”
王眼见大势所趋,内心深处,轻叹一声,也一同高呼:“太原王氏,尊奉新政,绝无二心。”
宫中书房,刘赫与荀彧、钱理、徐庶、孟建、石韬等人,齐聚一堂,欢乐无比。
“此次新政得以推广,诸位功不可没,朕在此谢过了。”
刘赫对众人拱手行礼,众人连忙起。
“陛下谬赞,臣等愧不敢当。”
“不错,此次都是陛下谋划得当,臣等不过依计而行,怎敢贪功?”
孟建说道:“陛下,今那司徒王,神色之中,多有不甘,只恐还要生变。”
“公威言之有理。”石韬也附和着:“太原王氏,如今已是朝中士族领袖,连崔琰这等清高名士,也为其哄骗一时,何况旁人?陛下虽然尽得农、工、商三者民心,然士族之心,不可不收,伏望陛下察之。”
刘赫颔首道:“几位卿所奏,朕亦知之。不过那些一心只为私利,轻视国家之人,虽有经天纬地之才,朕所不取也。若有人如诸位卿一般,心系社稷,怀苍生,自不会和王等人同流合污,朕又有何虑?”
几人面面相觑,一时也觉刘赫所言似乎有理,便不再多说什么。
司徒府中,王面色有些沉,在他下首的十几个座位之上,满满当当,坐着诸多朝中大臣。
“司徒,如今新政推行,已是势不可挡,我等如之奈何?”
“是啊,如此赋税施行之后,我等家族,每年多缴之赋税,少则数百石,多则数千石,乃至上万石也是有的。”
“多缴纳些钱粮,倒也无妨,只是陛下重农商而轻士族,此举实在动摇国本,不可不谨慎从之啊。”
听着众人的话,王目光之中,透出了几分骘。
“陛下虽是明君,奈何自幼长于乡野,此次新政,定是钱理等人蛊惑所致,可恨那颍川荀氏等大族,竟然一味奉迎天子,而不知规劝,当真是国家臣。”
“为今之计,不知司徒还有何良策?”
王捋着自己那已经有些灰白的胡须,忽然露出了一丝微笑,只是这笑容,却让这些大臣不由得遍体生寒。
“听说这几个月来,各地一直流传着不少关于朝廷轻贤慢士之谣言?”
众人不知他为何问及此事,纷纷点头:“不错,确实如此。这些谣言越传越广,有说朝廷只重商贾者,说陛下轻贤慢士者,还有说朝廷要加税者。此番赋税改制,也多半是由此而起。”
王目光之中,精芒一闪:“既如此,那便好办了……”
,
,
,
,
,
,
,
支持把本站分享那些需要的小伙伴!找不到书请留言!
,
崔琰眼神有些疑惑,摇了摇头:“在下不知,还请足下赐教。”
钱理伸出了七根手指:“这不到五十万,占了不到总户数一成的所谓的名门大户,据有水田超过七成,旱田近六成,且每年又有所增长。就拿足下所在的清河崔氏而论,全族主支各房,登记在册之田亩,便有水田一万两千四百七十二亩六分,旱田七千六百五十九亩三分,抵得上寻常百姓人家二三百户所有,至于其中是否还有多少田亩隐瞒未报……”
他看着崔琰,笑道:“呵呵,想必崔公比在下更清楚。”
崔琰脸色微微一变,他低头沉思片刻,随后露出了羞愧之色。
“崔某明白了,多谢司隶校尉赐教。”
钱理倒是被他这个回答弄得有些刮目相看,他眼神一变,带着几分钦佩之色,再次恭恭敬敬向崔琰行礼。
“崔公当世高人,见识广博,学富五车,怀更是坦磊落,钱理佩服,后当多多请教。”
“不敢不敢。”崔琰谦让几句,便带着愧色,退回了自己的位置。
不过在他重新落座之后,却是以微不可查的小动作,朝着王那边瞥了一眼,眼神之中,尽带埋怨之色,不过王也不知是没注意到,还是故意视而不见,总之依旧是那副事不关己的神。
虽然这个动作和眼神,一闪而逝,却还是被一直留心观察的刘赫给察觉到了。
还有不少大臣,看到崔琰“败下阵”来,都面露失望和惊慌之色,大家不由自主地,把目光齐刷刷集中到了王的上。
这一切,都看在了刘赫的眼中。
“我就说呢,这崔琰的秉,怎会忽然为此事做了出头鸟,看来也是王干的好事了。史书上记载,这家伙在灭了董卓之后,就开始以大汉功臣自居,独断朝纲,可谓是利熏心。不过我可不是汉献帝,由不得你摆布……”
说退了崔琰之后,钱理对着刘赫躬行礼,便要退回本位,而刘赫也准备说一番最后的“总结”之论。
“陛下……”一个苍老,而又有力的声音,在大之中响起。
刘赫循声望去:“老匹夫,你终于亲自出马了。”
只见王向大正中跨出一步,年迈的躯,却站得笔直,没有半分佝偻之像,看起来精神矍铄,只是他低着头,刘赫看不到他的眼神如何,不过想来也是目光锐利得很。
“怎么,王司徒莫非还有高见?”
“老臣才学不及太仆,政务不及司隶校尉,高见二字,万不敢当,只是陛下不弃老臣年老昏悖,委以高官厚禄,老臣自当舍生忘死,不避斧钺,以报陛下厚恩于万一,故此心中有几句粗鄙之语,在此朝会之上,不敢有所欺瞒。”
刘赫眉毛跳了跳:“老家伙说话倒是滴水不漏,不愧是在官场待了半辈子的人,也罢,我就听听你能说出什么来。”
他右手向前伸出,做了一个“请”的手势:“司徒忠心报国,既有高论,朕当洗耳恭听。”
“多谢陛下。”王躬下拜,礼数周全。
“方才司隶校尉所说,老臣有几处不明。足下所说,诸多大户,所占田亩极多。莫非是说,家产多者,便理当缴纳更高税率?地方豪门所占田亩,或是开垦所得,或在购买而来,或是朝廷封赏,并无不合法度之处,何以旁人都是四十五税一,到了大户手中,便要三十,二十,甚至十五税一?如此一来,后孰人还敢开荒为田,辛劳耕作?这难道便是公平么?”
他这番话,语气十分平和,语速也是极为缓慢,可是听在刘赫与钱理耳中,却充满了咄咄人之势。
不过钱理也并无畏惧,他上前一步,说道:“王司徒之言,并非无理。然而司徒方才也说了,大户所占田亩之中,多有朝廷封赏之地。比如足下的太原王氏,当年拥立陛下有功,受封祁县、晋阳二城,共计水田一千四百余亩。云海郡初建时,太原王氏捐献仆役二百人,以充劳工,受封云海郡东侧水、旱田各二百亩。还有之后令郎王盖,令侄王晨,晋升一郡太守之时,也得陛下钦赐良田各三百亩,以示嘉奖。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故此,尔等大族富户,能有今之昌盛繁荣,所仰仗者,乃浩天威也。陛下英明睿智,朝廷赏罚分明,方有如此盛世。”
“何况在陛下治国之后,技艺革新,劳作所用器械,亦是新而月异,而寻常百姓,尚需自己制作或购买此等新器械,而但凡族内有人在朝中为官者,在军中曾立功者,便可依照官职高低,功劳大小,得赐诸多器具。据下官所知,单单太原王氏在晋阳城东的六百余亩水田,去年收成,较于五年前,便增收七成有余,此岂非天子之福荫乎?莫非司徒对此,另有高见?”
王面色微一变,他万没想到钱理会把话题引到这上面了,他哪里敢否认?
“这……这自然是有赖陛下洪福,天下臣民,对此都感恩有加。”
“这就是了。”钱理说道:“可是寻常百姓那区区几亩,或数十亩薄田,并无半分是天子所赐,俱为自己亲历耕作,辛劳开垦所得。所需耕牛、器械,须以钱粮购买,或以劳役充抵,与诸多大族,岂能相提并论?”
“大族沐浴皇恩,足有数倍,乃至数十倍于百姓,如今要多缴赋税,却斤斤计较,耿耿于怀,这岂是报国之道,何来忠孝之节?何况,以如今田亩所产而论,一户大族之中,若有五百亩水田,扣去所需缴纳田赋之后,尚可得粟米约两千三四百石,蔬菜不下千石,足以养活一家百口而有余,若有人在朝为官,还有俸禄,以一个县令而论,年俸便有六百石,另有布匹若干,何以还不知足?”
听着钱理的话,王初时面色有些不自然起来,不过很快便恢复如常。
“司隶校尉心思缜密,所虑之远之深,令老夫佩服万分。”
就在众人以为他也要认输之时,王却是语气一转:“然而,自古以来,士农工商,士为万民之首,辅助天子牧民,非农夫、商贾之流可比。因此,历朝历代,对士人皆多有宽仁之策,盛世之时,尤其如此。如此便可鼓励朝中官员,地方士绅,为国家行执法之事,代天子传教化之功,方有四海安宁,天下臣服。”
“正因如此,数百年来,朝廷皆有明规,士族所开新田,三年内免税,五年内半之。本朝自光武开国之后,重士之举,更是极多。士族大户,将田地租于贫民,即可稳定地方,又能为百姓谋生路,一举多得,因此所租出之田亩,只收四到六成不等之赋税,既示之以嘉奖,更为减轻佃户负担。”
,
“如今陛下此举,虽不减圣心之仁慈,又兼为国家社稷所虑,本是无可厚非。只是如此贸然更改祖宗所遗之定制,恐会使天下士人离心。人心若失,便是有再多钱粮赋税,又有何用?老臣窃为陛下虑之,拳拳之心,还望陛下体察。”
“司徒……”钱理面色有些不忿,还想再辩驳几句,却被刘赫打断。
“好了,二位卿所言,各有道理,一时难分对错。尤其王司徒,老成谋国,忠心可鉴。”
王急忙说道:“陛下如此谬赞,老臣愧不敢当,惶愧之至。”
“司徒不必过谦。”刘赫说道:“只是如今朝廷强敌环伺,尤其豫州曹,朕与之屡次交战,难以占得半分便宜,反而几乎丧命,堪称国之大敌。整兵修武,已是迫在眉睫,不可不从速而行,故此,朕有一折中之策,不知王司徒与诸位卿,以为如何?如若朕所虑不周,卿但可明言指正。”
王不知道刘赫到底是什么意思,只是他为天子,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他这个臣子还能说什么?
“陛下之圣明,堪称千古明君,既有对策,臣等岂有不从之理?”
“好。”刘赫嘴角一扬,说道:“朕以为,之前所定改制之策,大体不变,只恐所定增税之田地亩数过低,所谓速则不达,如此改制,恐有苛政之嫌。因此,朕有意将各级增税田亩,提至十倍,如此虽然朝廷岁入增幅大减,却可使诸多士族大户,有所喘息。”
“这……”众多大臣,都有些犹豫起来。
之前定的是,凡户中水田在二十亩以内者,田赋不变,为四十五税一。在此之上者,田赋改为四十税一,田亩达到六十亩,为三十五税一,达到一百亩,为三十税一,二百亩,为二十五税一,四百亩,则为十五税一。旱田每两亩,折算为一亩水田。
照此标准,提升十倍,二百亩内,赋税不变,要达到十五税一,则需要拥有四千亩水田,这样一来,只有少数一流大族,才能达到,这样的名门望族,即便在如今朝堂上的在场高官中,也不到三分之一。
王似乎还是不死心,正要开口时,刘赫却叹了一口气:“哎,国家纷乱,社稷蒙难,朕虽然有心建功,却也不能苛责百姓太甚。自即起,宫中一切用度,减少三成,原定于明年建造朕之陵寝,亦暂缓而行。还有……”
他对龚三儿挥了挥手,龚三儿趋步上前,手中捧着一叠奏章。
刘赫指了指这些奏章道:“这些是国丈鸣柳乡侯张铜,前将军关羽,右将军高顺,镇南将军程良,左将军张勇,镇西将军朱烨,征西将军叶祥,颍川太守荀攸,凉州刺史崔钧等人所呈送之奏章,皆表明尊奉新政之意。”
王这下脸色彻底黑了,连天子本人和皇亲国戚尚且如此,他还能说什么?
不等他发话,一直没开口的荀彧,忽然站了出来。
“颍川荀氏,愿遵新政。”
王一愣,扭头看向荀彧,却见崔琰也站了出来:“陛下朕圣德之君也。臣所在清河崔氏,愿遵陛下新政。”
“好,二位卿,真国之栋梁,无双之士。”刘赫抚掌大赞:“传旨,加封荀彧为汉缅乡侯,崔琰为宛永亭侯。”
“臣石韬,愿遵新政。”
“臣孟建,愿遵新政。”
“上党赵氏,愿遵新政。”
“范阳卢氏,也愿遵新政。”
“安定皇甫氏,愿遵新政。”
“颍川钟氏,愿遵新政。”
司空崔烈,看了看周围的不少大臣,再抬头看了看刘赫的脸色,咬了咬嘴唇,也说道:“博陵崔氏,愿遵新政。”
王眼见大势所趋,内心深处,轻叹一声,也一同高呼:“太原王氏,尊奉新政,绝无二心。”
宫中书房,刘赫与荀彧、钱理、徐庶、孟建、石韬等人,齐聚一堂,欢乐无比。
“此次新政得以推广,诸位功不可没,朕在此谢过了。”
刘赫对众人拱手行礼,众人连忙起。
“陛下谬赞,臣等愧不敢当。”
“不错,此次都是陛下谋划得当,臣等不过依计而行,怎敢贪功?”
孟建说道:“陛下,今那司徒王,神色之中,多有不甘,只恐还要生变。”
“公威言之有理。”石韬也附和着:“太原王氏,如今已是朝中士族领袖,连崔琰这等清高名士,也为其哄骗一时,何况旁人?陛下虽然尽得农、工、商三者民心,然士族之心,不可不收,伏望陛下察之。”
刘赫颔首道:“几位卿所奏,朕亦知之。不过那些一心只为私利,轻视国家之人,虽有经天纬地之才,朕所不取也。若有人如诸位卿一般,心系社稷,怀苍生,自不会和王等人同流合污,朕又有何虑?”
几人面面相觑,一时也觉刘赫所言似乎有理,便不再多说什么。
司徒府中,王面色有些沉,在他下首的十几个座位之上,满满当当,坐着诸多朝中大臣。
“司徒,如今新政推行,已是势不可挡,我等如之奈何?”
“是啊,如此赋税施行之后,我等家族,每年多缴之赋税,少则数百石,多则数千石,乃至上万石也是有的。”
“多缴纳些钱粮,倒也无妨,只是陛下重农商而轻士族,此举实在动摇国本,不可不谨慎从之啊。”
听着众人的话,王目光之中,透出了几分骘。
“陛下虽是明君,奈何自幼长于乡野,此次新政,定是钱理等人蛊惑所致,可恨那颍川荀氏等大族,竟然一味奉迎天子,而不知规劝,当真是国家臣。”
“为今之计,不知司徒还有何良策?”
王捋着自己那已经有些灰白的胡须,忽然露出了一丝微笑,只是这笑容,却让这些大臣不由得遍体生寒。
“听说这几个月来,各地一直流传着不少关于朝廷轻贤慢士之谣言?”
众人不知他为何问及此事,纷纷点头:“不错,确实如此。这些谣言越传越广,有说朝廷只重商贾者,说陛下轻贤慢士者,还有说朝廷要加税者。此番赋税改制,也多半是由此而起。”
王目光之中,精芒一闪:“既如此,那便好办了……”
,
,
,
,
,
,
,
支持把本站分享那些需要的小伙伴!找不到书请留言!
本文网址:http://www.bdhwx.com/7/7408/91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bdhwx.com/7/7408/911.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