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蚂蚁与人类(3)
而蚂蚁社会与人类社会存在的最后一个大的相似点,是随着社会发展,”年长者”的增加和年长者优势的出现。
人类社会中,有些传统社群对待老年人非常残酷,有些却极为敬老尊贤。以这两个极端而言,大多原始社会倾向前者。
原始部落的传统社会往往会弃养老人。一个原因是在一些社群,由于年迈的父母成为负担,危及整个社群的安全,最后便遭到抛弃或杀害。例如居无定所的狩猎采集社群必须时常迁移营地,什么都得背在背上:婴儿、4岁以下无法跟上大人脚步的儿童、武器、工具等,以及旅途所需的食物和水。如果还要再背负老人或病人,实在很难走得动。
另一个原因是环境造成的,特别是北极或沙漠地区。因为食物时常短缺,也没有余粮,就不可能喂饱每一个人。这时,社群就不得不牺牲最没有生产力或没有用处的人,否则整个社群的生存将会遭到威胁。
成为社群负担的老人会遭到抛弃。第一种做法是最被动的一种做法,就是故意疏忽,让他们自生自灭。例如,只给他们非常少的食物,让他们挨饿,即使他们走失也不管,任其死亡。如北美沙漠的霍皮族、南美热带的维托托族及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做法。
第二种做法是在族人迁移营地时,故意把老人和病人留下。从事渔猎生产的布什门族人为了狩猎,常常从一个地方迁徙到另一个地方,每当此时,他们通常抛弃已经上了年纪的亲属,只给这些老人留下一块畜肉和一部分水。
第三种做法就是让老年人自杀。相对于自行自杀,第四种做法是协助自杀,或是在有自杀意愿者的合作下将其勒死、刺死或是活埋。如日本电影《楢山节考》就记录了一项残忍的传统:七十岁的老人必须被儿子送到山上等死!而在爱斯基摩人的部落中,人们往往会给上了年纪的“老人”一副雪橇,任由他们往冰天雪地的雪原深处滑去。
第五种做法很常见,也就是不顾老人的意愿,残忍地把他们杀害。
但是,在原始部落的传统社群中,老人还是具备很重要的作用的。并且随着生产力发展,在能够赡养更多成员的情况下,年长者对于整个部落的作用慢慢超过了其自身的消耗。
老人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虽然年轻人也做得到,但主要是老人的专长,特别是需要多年经验累积的技能,因此特别适合老人来做。
老人可为孙子孙女张罗食物,减轻自己对儿女、女婿或儿媳的负担。今日萨摩亚老人移民美国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为了照顾孙子孙女,让子女可离家工作,帮他们减轻育儿和家务的负担。
老人也可制造成年子女需要使用的东西,如工具、武器、篮子、罐子或纺织品。
老人由于终其一生都在建立人际关系网络,因此拥有很多社交优势。他们可利用丰富的人脉资源帮助子女。
而老人在传统社群最重要的功能是知识的保存者。显然在没有文字的社会,老人的记忆有助于族人的生存。老人拥有的知识和经验往往是部落存续的关键。
随着定居和农业的出现,原始社会的“弃老”风俗才逐渐向“尊老”风俗转变。其原因就在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周期性很强,同时受气候、节气影响又很大,这依赖于生产者的经验。而年长者,尤其是老人,生产经验自然就要更丰富一些。传统农业往往通过“父子口耳相传、执手相教”来实现农作技术和经验的传递,由此提高了老人在社会生产和政治上的地位。
可以说,一个文明想要从幼儿变成孩童,就必须有年长者对经验和知识进行传承,这就是所谓的“年长者”优势。
年长者较多的部落,也许其食物剩余不如那些全由青壮年组成的部落,但是在儿童的抚养和教育,以及内部矛盾的处理上,都更有优势,发展前景也更好。
蚂蚁社会同样如此,不过,这里的“年长者”仍旧只是泛指统治阶级的雄蚁和雌蚁,而不包括职蚁。
原先,蚂蚁世界中的雄蚁生命非常短暂,很多种族的雄蚁婚飞结束后就会死去,少数才会和蚁后一起生存下来。
而蚁后虽然寿命较长,但是蚁后数量很少,也很难肩负起将文明的知识和经验完整传承的重任。
直到不知何时起,雄蚁们开始不在婚飞后死亡,也不会被巢穴所杀死驱逐,他们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不进行体力劳动的阶层,只负责脑力劳动,就类似人类中那些“老人”。
正是大量雄蚁的存在,才让蚂蚁社会任何一点进步的知识都能够保留下来,并且一点点进化到如今的水平。所以,绝大多数比较先进的蚂蚁种族中,都是雄蚁成为了统治阶级。有的则是雄蚁和雌蚁共治。只有少部分较原始的部落里,才是蚁后居于主导地位。
主角以往从未这么认真比对过蚂蚁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异同,只有在这个世界生存了两年,积累了大量观察资料和从中掌握了规律以后,只有在这个寂寥的冬日成天不用为各种繁杂的琐事焦头烂额,从而有了宝贵的深入思考的机会后,主角才从中抽丝剥茧的把握到了那一丝脉络。
大河两岸的种族显然已经具备了文明的曙光,而大头蚁遗族所代表的大河上游的那些国度甚至有着更加先进的文明,已经处在真正的国家的前夜。
那么,这个世界上,会不会还存在着更加先进的蚂蚁文明呢?
毕竟,就连二十一世纪的高度发达的人类社会之外,在大多数文明国家的视线之外,在亚马逊、在北极圈、在印度洋的安达曼群岛,也依旧有处于蒙昧原始阶段的土著。
而蚂蚁体型渺小,克服自然障碍的能力弱,更容易出现极端的发展不平衡!
主角突然前所未有的想要去看看这个广大的世界!
人类社会中,有些传统社群对待老年人非常残酷,有些却极为敬老尊贤。以这两个极端而言,大多原始社会倾向前者。
原始部落的传统社会往往会弃养老人。一个原因是在一些社群,由于年迈的父母成为负担,危及整个社群的安全,最后便遭到抛弃或杀害。例如居无定所的狩猎采集社群必须时常迁移营地,什么都得背在背上:婴儿、4岁以下无法跟上大人脚步的儿童、武器、工具等,以及旅途所需的食物和水。如果还要再背负老人或病人,实在很难走得动。
另一个原因是环境造成的,特别是北极或沙漠地区。因为食物时常短缺,也没有余粮,就不可能喂饱每一个人。这时,社群就不得不牺牲最没有生产力或没有用处的人,否则整个社群的生存将会遭到威胁。
成为社群负担的老人会遭到抛弃。第一种做法是最被动的一种做法,就是故意疏忽,让他们自生自灭。例如,只给他们非常少的食物,让他们挨饿,即使他们走失也不管,任其死亡。如北美沙漠的霍皮族、南美热带的维托托族及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做法。
第二种做法是在族人迁移营地时,故意把老人和病人留下。从事渔猎生产的布什门族人为了狩猎,常常从一个地方迁徙到另一个地方,每当此时,他们通常抛弃已经上了年纪的亲属,只给这些老人留下一块畜肉和一部分水。
第三种做法就是让老年人自杀。相对于自行自杀,第四种做法是协助自杀,或是在有自杀意愿者的合作下将其勒死、刺死或是活埋。如日本电影《楢山节考》就记录了一项残忍的传统:七十岁的老人必须被儿子送到山上等死!而在爱斯基摩人的部落中,人们往往会给上了年纪的“老人”一副雪橇,任由他们往冰天雪地的雪原深处滑去。
第五种做法很常见,也就是不顾老人的意愿,残忍地把他们杀害。
但是,在原始部落的传统社群中,老人还是具备很重要的作用的。并且随着生产力发展,在能够赡养更多成员的情况下,年长者对于整个部落的作用慢慢超过了其自身的消耗。
老人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虽然年轻人也做得到,但主要是老人的专长,特别是需要多年经验累积的技能,因此特别适合老人来做。
老人可为孙子孙女张罗食物,减轻自己对儿女、女婿或儿媳的负担。今日萨摩亚老人移民美国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为了照顾孙子孙女,让子女可离家工作,帮他们减轻育儿和家务的负担。
老人也可制造成年子女需要使用的东西,如工具、武器、篮子、罐子或纺织品。
老人由于终其一生都在建立人际关系网络,因此拥有很多社交优势。他们可利用丰富的人脉资源帮助子女。
而老人在传统社群最重要的功能是知识的保存者。显然在没有文字的社会,老人的记忆有助于族人的生存。老人拥有的知识和经验往往是部落存续的关键。
随着定居和农业的出现,原始社会的“弃老”风俗才逐渐向“尊老”风俗转变。其原因就在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周期性很强,同时受气候、节气影响又很大,这依赖于生产者的经验。而年长者,尤其是老人,生产经验自然就要更丰富一些。传统农业往往通过“父子口耳相传、执手相教”来实现农作技术和经验的传递,由此提高了老人在社会生产和政治上的地位。
可以说,一个文明想要从幼儿变成孩童,就必须有年长者对经验和知识进行传承,这就是所谓的“年长者”优势。
年长者较多的部落,也许其食物剩余不如那些全由青壮年组成的部落,但是在儿童的抚养和教育,以及内部矛盾的处理上,都更有优势,发展前景也更好。
蚂蚁社会同样如此,不过,这里的“年长者”仍旧只是泛指统治阶级的雄蚁和雌蚁,而不包括职蚁。
原先,蚂蚁世界中的雄蚁生命非常短暂,很多种族的雄蚁婚飞结束后就会死去,少数才会和蚁后一起生存下来。
而蚁后虽然寿命较长,但是蚁后数量很少,也很难肩负起将文明的知识和经验完整传承的重任。
直到不知何时起,雄蚁们开始不在婚飞后死亡,也不会被巢穴所杀死驱逐,他们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不进行体力劳动的阶层,只负责脑力劳动,就类似人类中那些“老人”。
正是大量雄蚁的存在,才让蚂蚁社会任何一点进步的知识都能够保留下来,并且一点点进化到如今的水平。所以,绝大多数比较先进的蚂蚁种族中,都是雄蚁成为了统治阶级。有的则是雄蚁和雌蚁共治。只有少部分较原始的部落里,才是蚁后居于主导地位。
主角以往从未这么认真比对过蚂蚁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异同,只有在这个世界生存了两年,积累了大量观察资料和从中掌握了规律以后,只有在这个寂寥的冬日成天不用为各种繁杂的琐事焦头烂额,从而有了宝贵的深入思考的机会后,主角才从中抽丝剥茧的把握到了那一丝脉络。
大河两岸的种族显然已经具备了文明的曙光,而大头蚁遗族所代表的大河上游的那些国度甚至有着更加先进的文明,已经处在真正的国家的前夜。
那么,这个世界上,会不会还存在着更加先进的蚂蚁文明呢?
毕竟,就连二十一世纪的高度发达的人类社会之外,在大多数文明国家的视线之外,在亚马逊、在北极圈、在印度洋的安达曼群岛,也依旧有处于蒙昧原始阶段的土著。
而蚂蚁体型渺小,克服自然障碍的能力弱,更容易出现极端的发展不平衡!
主角突然前所未有的想要去看看这个广大的世界!
本文网址:http://www.bdhwx.com/7/7837/48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bdhwx.com/7/7837/482.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