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5章.民可知之.
……
……
兴州境内爆发了大规模民乱,直接原因当然是柳子岷推行农务改革之际用力过猛、手段过激,只是一味的强迫百姓们改变种植习惯,却根本没有耐心向百姓们详细解释原因,也根本不懂得徐徐图之的道理,只想着立刻见到成果之后向赵俊臣邀功,自然也就逼反了百姓。
但柳子岷毕竟是兴州同知,在兴州境内也算是位高权重,所以他在推行农务改革之际,也不可能亲自出面落实政令,更不可能挨家挨户的登门强迫百姓们毁掉农田上的旧有作物、全部改种玉米与番薯。
柳子岷想要推行政令,就必须借助另外两股力量,其一是各级官府的吏役,其二是各大县乡的缙绅。
而在绝大多数时候,吏役势力与缙绅势力实际上就是一回事,各地官府的吏役基本上就是由本地缙绅子弟充任。
而根据吴三桂所提供的情报,也正是因为官府吏役与县乡缙绅的刻意为之,又是推波助澜、又是层层加码、又是鼓动民愤,所以才让兴州局势一发不可收拾。
虽然实际上动手欺压百姓的人乃是官府吏役与县乡缙绅,但他们却把百姓们的怨气全部引到了柳子岷身上,表示自己只是受迫于柳子岷的强令。
而柳子岷的倒行逆施,也全是因为赵俊臣的农务改革计划,于是就把所有黑锅皆是扣在了柳子岷与赵俊臣的头上。
时至今日,在兴州境内,百姓们一听柳子岷的名字就会恨声唾骂,一听农务改革的事情就会愤愤抨击,舆情已是彻底糜烂。
总而言之,柳子岷就是被他下面的吏役与缙绅给狠狠耍了,简直就是被人玩弄于股掌之间。
至于官府吏役与县乡缙绅之所以是选择这般做法,原因也很简单。
赵俊臣的农务改革计划,原本就损害了他们的实际利益,再加上“周党”之人暗中串联,自然是一拍即合。
而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为了趁机兼并土地、蓄养仆婢!
兴州境内爆发了民乱之后,大量良田皆是耽误了农时、遭到了废弃,还有大批百姓为了躲避纷乱而沦为难民、逃离家乡。
这样一来,百姓们皆是失去了农田收成,也就失去了生活来源,更是没有能力缴纳田租与税赋,自然就要变卖家产,说不定还要卖儿卖女。
到了那个时候,官府吏役与县乡缙绅只需是稍稍付出一点代价,就可以大肆兼并土地、蓄养仆婢,虽然也损失了今年的农田收成,但依然是大赚特赚。
古往今来,类似套路已经上演了无数遍,再结合吴三桂所提供的情报,赵俊臣自然是一看就懂。
对于赵俊臣而言,现在的当务之急,并不是惩治那些推波助澜的官府吏役与县乡缙绅,也不是揪出幕后主使“周党”势力,而是尽快扭转兴州境内的舆情,彻底消除兴州百姓对于农务改革的仇视。
而扭转舆情、消除仇视的最佳手段,则是转移焦点与矛盾!
既然吏役与缙绅们可以把百姓怨气皆是转移到柳子岷与赵俊臣的身上,那么赵俊臣自然就要把这些怨气尽数返还回去!
想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困难,操纵民心从来就不是一件难事。
百姓们极少有人亲眼见过柳子岷,也根本就不清楚农务改革计划的详细情况。
而真正动手迫害百姓的人,也正是那些官府吏役与县乡缙绅……
所以,赵俊臣只需是让百姓们想明白这一点就好了。
后世那位伟人还说过另一句至理名言——“深入基层,发动群众”!
*
这一天,进入了安州境内之后,因为流民们的拖累,所以赵俊臣的麾下队伍仅仅是前行了二十余里,就需要再次中止行程、进行休整。
这种情况,赵俊臣已是见怪不怪了,你永远不能指望流民们拖家带口之余,还能迈着双脚日行千里。
所以赵俊臣也不着急,发现流民们无法坚持之后,就主动唤停了队伍,又返身去了流民们的歇脚之处,很快就与流民们攀谈起来。
对于赵俊臣的出现,流民们刚开始还是诚惶诚恐,但类似情况连续几次发生之后,再看到赵俊臣态度亲切、毫无架子,也就不再大惊小怪了,反而是纷纷挤到赵俊臣的身边、争相与赵俊臣说话。
赵俊臣很随意的坐在一位老者的身旁,先是冲着周围百姓点头微笑示意之后,就向老者笑道:“史老丈,晚辈又来寻你了,你上次的故事还没讲完呢。”
史老丈曾经家境不错,拥有读书识字的经历,说话做事之际也有条理,所以在流民之中拥有一定声望,于是就被赵俊臣给盯上了,这两天一直缠着这位史老丈、让他讲诉一下自己的人生经历。
史老丈自然是受宠若惊,连忙点头道:“对!还没讲完!上次讲到了老汉年轻时家境不错,虽然不是地主乡绅,但因为祖辈们的努力开荒,一家五口人也自耕着近百亩良田,还曾一度跟随乡中夫子读书识字……
谁曾想,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三十年前,建州鞑子与蒙古鞑子联手入侵,绕过了辽东镇与山海关,从宣府镇开始攻打劫掠,一度是攻进了蓟镇防区,虽然还没有影响到兴州,但兴州百姓们皆已是人心惶惶……
就在人心慌乱之际,乡间突然传出谣言,说是已经有小股鞑子进入了兴州境内、正在到处烧杀抢掠,附近各乡百姓死伤惨重,大家就更为恐慌了,所有人都是紧紧绷着心弦,随时准备躲避战乱……”
说到这里,史老丈的表情间满是愤恨,又说道:“突然有一天,大伙看到远方燃起了烽火狼烟,大人您也知道,烽火狼烟唯有发现敌情之际才会燃起,看到烽火狼烟就意味着附近出现了鞑子,与此同时,各种恐怖谣言更是满天飞,把人吓得要死……
老汉的父母家人就被谣言给吓到了,当即就收拾家当躲进了县城,但进入县城之后,一切吃穿用度皆是需要向人购买,县城内的粮价与物价也就不断哄抬,根本买不起,老汉的家族虽然拥有近百亩自耕田,但为了供养老汉读书,也就毫无余财积蓄,无奈之下只好向乡绅借了一笔高利贷……嘿嘿,仅仅是在县城之中躲避了六七天时间,就欠下了五两银子的高利债!
更可气的是,事后证明,当时看到的那股烽火狼烟,根本就是误报!鞑子至始至终都没有攻进兴州,当时也只有兴州境内出现了烽火狼烟,所以老汉的家族就这样无缘无故的欠下了一笔巨债!
按理说,这五两银子,以老汉当时的家境,只要宽限一年时间,倒也可以还上,但等到老汉与家人好不容易返回乡里之后,乡绅却是逼着老汉父母立刻还债,但短时间内如何可以还上?于是乡绅就把老汉父亲告到了县衙,县衙也是不问青红皂白就抓走了老汉父亲,家里为了打赢官司、救出老汉父亲,只好是再次借钱举债,想要打通关节……”
说到这里,史老丈惨然一笑,总结道:“就这样短短两三年之间,老汉家族就已是山穷水尽了……自家好不容易才开垦出来的近百亩自耕田,也全部被抵了债务,彻底失去了田地,也就沦为了别人家的雇农长工,只能仰人鼻息活着……”
赵俊臣听完之后,也是连连摇头叹息,好似是心有戚戚。
但实际上,史老丈的这般经历,在赵俊臣眼中并无任何出奇之处。
自从听说这位史老丈曾经出身于自耕农之家、但如今已是沦为雇农长工之后,赵俊臣就已经大致猜出了史老丈的人生经历,具体原因不是家人生病、需要医治,就是被人下套、遭受迫害。
总而言之,就是没有任何容错空间,一旦是遇到任何意外,就一定会欠下债务,而一旦是欠下了债务,就必然会失去一切。
类似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已经上演过无数遍了。
赵俊臣叹息摇头之后,又突然问道:“史老丈,那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家族境遇,从一开始就是被人设套陷害了?”
“设套?陷害?”史老丈的反应很有趣,他微微一愣之后,竟是瞬间就想明白了赵俊臣的暗示,黝黑粗糙的脸庞上,表情即是愤怒又是慌乱,却依然是连连摇头道:“不会、不会吧……怎、怎么可能?”
很显然,在史老丈的内心深处,早已是隐约间猜出了事情真相,但他却完全不敢承认这个真相。
毕竟,一旦是承认了真相,就会产生仇恨,但史老丈并没有报仇能力,就只能把仇恨憋在心里、把自己活活憋死气死。
所以,史老丈宁愿相信这一切事情只是因为自家时运不济。
但赵俊臣则是很无情的拆穿了史老丈的自欺欺人。
“十有八九,就是被人下套陷害了!”赵俊臣冷静分析道:“老丈你仔细想一想,普通乡民根本就没有能力离开乡间,也收不到任何外部消息,老丈的乡里为何会突然传出鞑子正在附近烧杀抢掠的谣言?嘿!有能力制造这般谣言之人,就只有那些消息灵通的缙绅了,也唯有缙绅们所传播的谣言,才会迅速引发反响!
还有,老丈的家乡附近燃起了烽火狼烟之后,为何周围各县没有燃起烽火响应?必然是被人提前打过招呼了,所以后续也没有引发任何追责!再有,县城内的粮价与物价为何提前高涨?不用说,一定是早有准备!还有,乡绅们当时到处放贷,他们又为何拥有那般多的余银?是不是也是早有准备?就更别说官府与乡绅们的暗中配合,不仅是没有及时澄清谣言,反而是积极协助乡绅们到处追讨债务了!”
赵俊臣一口气指出了多处疑点!
百姓们并不总是愚昧,只是因为他们没有更多的可靠信息来源,自然是只能盲信于公众人物的一面之词,也就会受人玩弄于股掌之间。
但智者与蠢货的区别,往往就是源于信息的不对称,人们总是用“见多识广”形容智者、用“孤陋寡闻”形容蠢货,其实就是这个意思。
一旦是失去了信息优势,智者未必还可以保持睿智,一旦是拥有了更多的可靠信息渠道,蠢货也可以轻易拆穿智者的心中算计,甚至还能把所谓的“智者”玩弄于股掌之间。
而现在,赵俊臣就是想要把真相告知于百姓们。
或者说,是把一部分真相告知于百姓们!
……
……
……
兴州境内爆发了大规模民乱,直接原因当然是柳子岷推行农务改革之际用力过猛、手段过激,只是一味的强迫百姓们改变种植习惯,却根本没有耐心向百姓们详细解释原因,也根本不懂得徐徐图之的道理,只想着立刻见到成果之后向赵俊臣邀功,自然也就逼反了百姓。
但柳子岷毕竟是兴州同知,在兴州境内也算是位高权重,所以他在推行农务改革之际,也不可能亲自出面落实政令,更不可能挨家挨户的登门强迫百姓们毁掉农田上的旧有作物、全部改种玉米与番薯。
柳子岷想要推行政令,就必须借助另外两股力量,其一是各级官府的吏役,其二是各大县乡的缙绅。
而在绝大多数时候,吏役势力与缙绅势力实际上就是一回事,各地官府的吏役基本上就是由本地缙绅子弟充任。
而根据吴三桂所提供的情报,也正是因为官府吏役与县乡缙绅的刻意为之,又是推波助澜、又是层层加码、又是鼓动民愤,所以才让兴州局势一发不可收拾。
虽然实际上动手欺压百姓的人乃是官府吏役与县乡缙绅,但他们却把百姓们的怨气全部引到了柳子岷身上,表示自己只是受迫于柳子岷的强令。
而柳子岷的倒行逆施,也全是因为赵俊臣的农务改革计划,于是就把所有黑锅皆是扣在了柳子岷与赵俊臣的头上。
时至今日,在兴州境内,百姓们一听柳子岷的名字就会恨声唾骂,一听农务改革的事情就会愤愤抨击,舆情已是彻底糜烂。
总而言之,柳子岷就是被他下面的吏役与缙绅给狠狠耍了,简直就是被人玩弄于股掌之间。
至于官府吏役与县乡缙绅之所以是选择这般做法,原因也很简单。
赵俊臣的农务改革计划,原本就损害了他们的实际利益,再加上“周党”之人暗中串联,自然是一拍即合。
而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为了趁机兼并土地、蓄养仆婢!
兴州境内爆发了民乱之后,大量良田皆是耽误了农时、遭到了废弃,还有大批百姓为了躲避纷乱而沦为难民、逃离家乡。
这样一来,百姓们皆是失去了农田收成,也就失去了生活来源,更是没有能力缴纳田租与税赋,自然就要变卖家产,说不定还要卖儿卖女。
到了那个时候,官府吏役与县乡缙绅只需是稍稍付出一点代价,就可以大肆兼并土地、蓄养仆婢,虽然也损失了今年的农田收成,但依然是大赚特赚。
古往今来,类似套路已经上演了无数遍,再结合吴三桂所提供的情报,赵俊臣自然是一看就懂。
对于赵俊臣而言,现在的当务之急,并不是惩治那些推波助澜的官府吏役与县乡缙绅,也不是揪出幕后主使“周党”势力,而是尽快扭转兴州境内的舆情,彻底消除兴州百姓对于农务改革的仇视。
而扭转舆情、消除仇视的最佳手段,则是转移焦点与矛盾!
既然吏役与缙绅们可以把百姓怨气皆是转移到柳子岷与赵俊臣的身上,那么赵俊臣自然就要把这些怨气尽数返还回去!
想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困难,操纵民心从来就不是一件难事。
百姓们极少有人亲眼见过柳子岷,也根本就不清楚农务改革计划的详细情况。
而真正动手迫害百姓的人,也正是那些官府吏役与县乡缙绅……
所以,赵俊臣只需是让百姓们想明白这一点就好了。
后世那位伟人还说过另一句至理名言——“深入基层,发动群众”!
*
这一天,进入了安州境内之后,因为流民们的拖累,所以赵俊臣的麾下队伍仅仅是前行了二十余里,就需要再次中止行程、进行休整。
这种情况,赵俊臣已是见怪不怪了,你永远不能指望流民们拖家带口之余,还能迈着双脚日行千里。
所以赵俊臣也不着急,发现流民们无法坚持之后,就主动唤停了队伍,又返身去了流民们的歇脚之处,很快就与流民们攀谈起来。
对于赵俊臣的出现,流民们刚开始还是诚惶诚恐,但类似情况连续几次发生之后,再看到赵俊臣态度亲切、毫无架子,也就不再大惊小怪了,反而是纷纷挤到赵俊臣的身边、争相与赵俊臣说话。
赵俊臣很随意的坐在一位老者的身旁,先是冲着周围百姓点头微笑示意之后,就向老者笑道:“史老丈,晚辈又来寻你了,你上次的故事还没讲完呢。”
史老丈曾经家境不错,拥有读书识字的经历,说话做事之际也有条理,所以在流民之中拥有一定声望,于是就被赵俊臣给盯上了,这两天一直缠着这位史老丈、让他讲诉一下自己的人生经历。
史老丈自然是受宠若惊,连忙点头道:“对!还没讲完!上次讲到了老汉年轻时家境不错,虽然不是地主乡绅,但因为祖辈们的努力开荒,一家五口人也自耕着近百亩良田,还曾一度跟随乡中夫子读书识字……
谁曾想,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三十年前,建州鞑子与蒙古鞑子联手入侵,绕过了辽东镇与山海关,从宣府镇开始攻打劫掠,一度是攻进了蓟镇防区,虽然还没有影响到兴州,但兴州百姓们皆已是人心惶惶……
就在人心慌乱之际,乡间突然传出谣言,说是已经有小股鞑子进入了兴州境内、正在到处烧杀抢掠,附近各乡百姓死伤惨重,大家就更为恐慌了,所有人都是紧紧绷着心弦,随时准备躲避战乱……”
说到这里,史老丈的表情间满是愤恨,又说道:“突然有一天,大伙看到远方燃起了烽火狼烟,大人您也知道,烽火狼烟唯有发现敌情之际才会燃起,看到烽火狼烟就意味着附近出现了鞑子,与此同时,各种恐怖谣言更是满天飞,把人吓得要死……
老汉的父母家人就被谣言给吓到了,当即就收拾家当躲进了县城,但进入县城之后,一切吃穿用度皆是需要向人购买,县城内的粮价与物价也就不断哄抬,根本买不起,老汉的家族虽然拥有近百亩自耕田,但为了供养老汉读书,也就毫无余财积蓄,无奈之下只好向乡绅借了一笔高利贷……嘿嘿,仅仅是在县城之中躲避了六七天时间,就欠下了五两银子的高利债!
更可气的是,事后证明,当时看到的那股烽火狼烟,根本就是误报!鞑子至始至终都没有攻进兴州,当时也只有兴州境内出现了烽火狼烟,所以老汉的家族就这样无缘无故的欠下了一笔巨债!
按理说,这五两银子,以老汉当时的家境,只要宽限一年时间,倒也可以还上,但等到老汉与家人好不容易返回乡里之后,乡绅却是逼着老汉父母立刻还债,但短时间内如何可以还上?于是乡绅就把老汉父亲告到了县衙,县衙也是不问青红皂白就抓走了老汉父亲,家里为了打赢官司、救出老汉父亲,只好是再次借钱举债,想要打通关节……”
说到这里,史老丈惨然一笑,总结道:“就这样短短两三年之间,老汉家族就已是山穷水尽了……自家好不容易才开垦出来的近百亩自耕田,也全部被抵了债务,彻底失去了田地,也就沦为了别人家的雇农长工,只能仰人鼻息活着……”
赵俊臣听完之后,也是连连摇头叹息,好似是心有戚戚。
但实际上,史老丈的这般经历,在赵俊臣眼中并无任何出奇之处。
自从听说这位史老丈曾经出身于自耕农之家、但如今已是沦为雇农长工之后,赵俊臣就已经大致猜出了史老丈的人生经历,具体原因不是家人生病、需要医治,就是被人下套、遭受迫害。
总而言之,就是没有任何容错空间,一旦是遇到任何意外,就一定会欠下债务,而一旦是欠下了债务,就必然会失去一切。
类似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已经上演过无数遍了。
赵俊臣叹息摇头之后,又突然问道:“史老丈,那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家族境遇,从一开始就是被人设套陷害了?”
“设套?陷害?”史老丈的反应很有趣,他微微一愣之后,竟是瞬间就想明白了赵俊臣的暗示,黝黑粗糙的脸庞上,表情即是愤怒又是慌乱,却依然是连连摇头道:“不会、不会吧……怎、怎么可能?”
很显然,在史老丈的内心深处,早已是隐约间猜出了事情真相,但他却完全不敢承认这个真相。
毕竟,一旦是承认了真相,就会产生仇恨,但史老丈并没有报仇能力,就只能把仇恨憋在心里、把自己活活憋死气死。
所以,史老丈宁愿相信这一切事情只是因为自家时运不济。
但赵俊臣则是很无情的拆穿了史老丈的自欺欺人。
“十有八九,就是被人下套陷害了!”赵俊臣冷静分析道:“老丈你仔细想一想,普通乡民根本就没有能力离开乡间,也收不到任何外部消息,老丈的乡里为何会突然传出鞑子正在附近烧杀抢掠的谣言?嘿!有能力制造这般谣言之人,就只有那些消息灵通的缙绅了,也唯有缙绅们所传播的谣言,才会迅速引发反响!
还有,老丈的家乡附近燃起了烽火狼烟之后,为何周围各县没有燃起烽火响应?必然是被人提前打过招呼了,所以后续也没有引发任何追责!再有,县城内的粮价与物价为何提前高涨?不用说,一定是早有准备!还有,乡绅们当时到处放贷,他们又为何拥有那般多的余银?是不是也是早有准备?就更别说官府与乡绅们的暗中配合,不仅是没有及时澄清谣言,反而是积极协助乡绅们到处追讨债务了!”
赵俊臣一口气指出了多处疑点!
百姓们并不总是愚昧,只是因为他们没有更多的可靠信息来源,自然是只能盲信于公众人物的一面之词,也就会受人玩弄于股掌之间。
但智者与蠢货的区别,往往就是源于信息的不对称,人们总是用“见多识广”形容智者、用“孤陋寡闻”形容蠢货,其实就是这个意思。
一旦是失去了信息优势,智者未必还可以保持睿智,一旦是拥有了更多的可靠信息渠道,蠢货也可以轻易拆穿智者的心中算计,甚至还能把所谓的“智者”玩弄于股掌之间。
而现在,赵俊臣就是想要把真相告知于百姓们。
或者说,是把一部分真相告知于百姓们!
……
……
本文网址:http://www.bdhwx.com/8/8068/139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bdhwx.com/8/8068/1395.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