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5章 各种消息都佐证,赵国已经病入膏肓。
听到顿弱的一番分析,章台宫的群臣都陷入了沉默,在大秦朝廷看来,赵国已经从长平大战后的沉寂之中恢复了过来。
曾经被武安君白起坑杀四十万将士造成的元气大伤,已经在十数年里的休养生息中恢复了强大的实力。
毕竟在这些年,赵国曾数次大败燕军,甚至于一次大败秦军。
但是, 此刻的顿弱却用数据在告诉大秦朝野上下,他们看到的只是一个表象,事实上赵国在长平大战后走的是一条下坡路。
嬴政高居王座,此刻欲言又止。
察觉到嬴政的心思,嬴高突然开口,朝着顿弱, 道:“上卿, 赵国之虚实,关系到了这一次东出, 我大秦的排兵布阵,以及制定灭赵方略。”
“除了这些,是否还有其他的佐证?”
嬴高此刻开口,群臣的目光纷纷看向了顿弱,期待顿弱给他们一个解释,因为问的问题,也是他们心中不解,想要了解的。
顿弱听到嬴高的问题,目光一转,顿时就清楚了,这不是嬴高一个人的疑问,甚至于这根本就不是嬴高的疑问。
他可是清楚,这些年,嬴高的手底下的商会遍布整個中原,以及靖夜司以及乌木崖的渗透,对于赵国朝野上下必然是了如指掌。
这个问题, 是嬴高替秦王政,甚至于是替大秦朝臣问出来的。
一念至此, 顿弱朝着嬴高一拱手,抿了一口茶水,然后轻笑,道:“禀储君,自然是有其他的佐证。”
“在赵孝成王之后,赵国朝野上下醉心于恢复昔日赫赫军威,注重于军伍,而疏于民生,与此同时,赵国的第二次变法随着平原君以及蔺相如等大臣死亡以及罢官,从而废除。”
“这导致,赵国这些年的吏治大为倒退,变法一事有利有弊,一旦变法成功,自然可以变得强大,尽收其功,可倘若是变法失败,必将会遭受反噬。”
“赵国第二次变法未经其功, 反而是因为变法打乱了曾经的规矩, 产生了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 这让赵国政治变得畸形。”
“也正因为如此,导致赵国不复赵孝成王时的人才济济,这些年大才流失,小人当道,奸妄丛生,导致了赵国官场腐败。”
“韩仓以及郭开上位,从赵偃开始,一直到赵王迁,皆是轻佻,喜好女色之辈,以至于,赵国朝堂之上阴谋丛生,能臣名将不再是朝堂主流。”
说到这里,顿弱朝着嬴政以及文武大臣,慷慨激昂,道:“而这种种变化,都是从赵悼襄王开始的。”
“由此,可以断定,赵国已经病入膏肓,只要我大秦举国而出,必然会灭亡赵国,打通大秦东出之路。”
........
顿弱的慷慨激昂,让群臣对于赵国朝廷的情况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这个时候,一直都在倾听的嬴政也是开口,道。
“对于上卿所言,对于赵国君臣政情的分析,诸位爱卿可有异议,可有补充之处?”
说罢,嬴政将目光落在了嬴高与李斯两人身上,他心里清楚,在此刻的章台宫的臣子中,若是有不同的想法以及了解的,有且仅有嬴高与李斯。
他期待不同的答案。
因为只有了解种种因素,才能让大秦做出最全面的策略,唯有如此,才会在未来的战争中,不至于出现太大的变数,让大秦措手不及。
半响之后,李斯沉默不言。
看了一眼李斯,嬴高朝着嬴政一拱手,道:“父王,儿臣赞同上卿之言,赵国看似气象万千,军威赫赫,其实只是一头纸老虎。”
“赵国虽有名将,却远离中枢,不得重用,奸臣当道,不论是韩仓还是郭开都是治国能臣.........”
“根据消息,这些年,赵国人口减少三十万户,而且多地发生饥荒,天灾人祸不断,民众的生存都是问题。”
“而且,这些年来,赵国境内物价飞涨,一石米价格已经飞涨到了1000钱上下,除了李牧手中的赵边骑之外,赵军缺乏训练,军纪败坏........”
说到这里,嬴高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坚决,道:“故而,儿臣赞同上卿之言,此刻的赵国早已经不再是曾经的赵国。”
“赵国已经病入膏肓,这些年的赫赫军威只不过是回光返照罢了。”
伴随着的嬴高开口补充,一时间,章台宫中的气氛变得轻松了起来,大秦朝臣对于赵国的情况有了一个了解。
“嗯。”
微微点头,嬴政也是心下惊喜,有了顿弱的分析,以及嬴高的数据提供,这让朝野上下对于赵国的情况了解的更为深入。
这意味着,大秦朝廷可以制定出更为准确妥当的方略。
“对赵大战,乃是大秦兼并诸国,统一中原的关键一战,这一战,注定我大秦举国而出,数十万,甚至于百万大军的集结。”
嬴政凌厉的目光落在了郑国与王绾的身上:“战争一旦爆发,寡人不希望有任何的差错,特别是粮草以及兵器的供应之上。”
“治粟内史以及少府,你们可有为难之处?”
嬴政是一个知兵之人。
自然是清楚,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而且一场战争,也是粮草以及兵器以及国家经济能力的战争。
作为王。
嬴政清楚,他要知晓一切,统御一切,然后在王翦与嬴高东出之后,坐镇咸阳,居中统筹,相互配合。
故而,他直接了当的询问了郑国与王绾。
.........
闻言,治粟内史郑国与王绾对视一眼,见到王绾的目光示意,郑国朝着嬴政一拱手,道:“禀王上,大秦十二仓皆满,特别是敖仓之中堆积了五十万大军用三年之久的粮草。”
“当然了,这其中有一部分属于储君麾下的三大商会,朝廷在敖仓的粮草储备,只能提供五十万大军一年之用。”
“若是战争爆发,前线吃紧,由于咸阳到巴蜀的驰道已经修通,我们完全可以在短时间之内从巴蜀之地调集粮草。”
“故而,大秦东出,除非是战争旷日持久,达到了十年之上,否则粮草之上问题不大。”
曾经被武安君白起坑杀四十万将士造成的元气大伤,已经在十数年里的休养生息中恢复了强大的实力。
毕竟在这些年,赵国曾数次大败燕军,甚至于一次大败秦军。
但是, 此刻的顿弱却用数据在告诉大秦朝野上下,他们看到的只是一个表象,事实上赵国在长平大战后走的是一条下坡路。
嬴政高居王座,此刻欲言又止。
察觉到嬴政的心思,嬴高突然开口,朝着顿弱, 道:“上卿, 赵国之虚实,关系到了这一次东出, 我大秦的排兵布阵,以及制定灭赵方略。”
“除了这些,是否还有其他的佐证?”
嬴高此刻开口,群臣的目光纷纷看向了顿弱,期待顿弱给他们一个解释,因为问的问题,也是他们心中不解,想要了解的。
顿弱听到嬴高的问题,目光一转,顿时就清楚了,这不是嬴高一个人的疑问,甚至于这根本就不是嬴高的疑问。
他可是清楚,这些年,嬴高的手底下的商会遍布整個中原,以及靖夜司以及乌木崖的渗透,对于赵国朝野上下必然是了如指掌。
这个问题, 是嬴高替秦王政,甚至于是替大秦朝臣问出来的。
一念至此, 顿弱朝着嬴高一拱手,抿了一口茶水,然后轻笑,道:“禀储君,自然是有其他的佐证。”
“在赵孝成王之后,赵国朝野上下醉心于恢复昔日赫赫军威,注重于军伍,而疏于民生,与此同时,赵国的第二次变法随着平原君以及蔺相如等大臣死亡以及罢官,从而废除。”
“这导致,赵国这些年的吏治大为倒退,变法一事有利有弊,一旦变法成功,自然可以变得强大,尽收其功,可倘若是变法失败,必将会遭受反噬。”
“赵国第二次变法未经其功, 反而是因为变法打乱了曾经的规矩, 产生了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 这让赵国政治变得畸形。”
“也正因为如此,导致赵国不复赵孝成王时的人才济济,这些年大才流失,小人当道,奸妄丛生,导致了赵国官场腐败。”
“韩仓以及郭开上位,从赵偃开始,一直到赵王迁,皆是轻佻,喜好女色之辈,以至于,赵国朝堂之上阴谋丛生,能臣名将不再是朝堂主流。”
说到这里,顿弱朝着嬴政以及文武大臣,慷慨激昂,道:“而这种种变化,都是从赵悼襄王开始的。”
“由此,可以断定,赵国已经病入膏肓,只要我大秦举国而出,必然会灭亡赵国,打通大秦东出之路。”
........
顿弱的慷慨激昂,让群臣对于赵国朝廷的情况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这个时候,一直都在倾听的嬴政也是开口,道。
“对于上卿所言,对于赵国君臣政情的分析,诸位爱卿可有异议,可有补充之处?”
说罢,嬴政将目光落在了嬴高与李斯两人身上,他心里清楚,在此刻的章台宫的臣子中,若是有不同的想法以及了解的,有且仅有嬴高与李斯。
他期待不同的答案。
因为只有了解种种因素,才能让大秦做出最全面的策略,唯有如此,才会在未来的战争中,不至于出现太大的变数,让大秦措手不及。
半响之后,李斯沉默不言。
看了一眼李斯,嬴高朝着嬴政一拱手,道:“父王,儿臣赞同上卿之言,赵国看似气象万千,军威赫赫,其实只是一头纸老虎。”
“赵国虽有名将,却远离中枢,不得重用,奸臣当道,不论是韩仓还是郭开都是治国能臣.........”
“根据消息,这些年,赵国人口减少三十万户,而且多地发生饥荒,天灾人祸不断,民众的生存都是问题。”
“而且,这些年来,赵国境内物价飞涨,一石米价格已经飞涨到了1000钱上下,除了李牧手中的赵边骑之外,赵军缺乏训练,军纪败坏........”
说到这里,嬴高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坚决,道:“故而,儿臣赞同上卿之言,此刻的赵国早已经不再是曾经的赵国。”
“赵国已经病入膏肓,这些年的赫赫军威只不过是回光返照罢了。”
伴随着的嬴高开口补充,一时间,章台宫中的气氛变得轻松了起来,大秦朝臣对于赵国的情况有了一个了解。
“嗯。”
微微点头,嬴政也是心下惊喜,有了顿弱的分析,以及嬴高的数据提供,这让朝野上下对于赵国的情况了解的更为深入。
这意味着,大秦朝廷可以制定出更为准确妥当的方略。
“对赵大战,乃是大秦兼并诸国,统一中原的关键一战,这一战,注定我大秦举国而出,数十万,甚至于百万大军的集结。”
嬴政凌厉的目光落在了郑国与王绾的身上:“战争一旦爆发,寡人不希望有任何的差错,特别是粮草以及兵器的供应之上。”
“治粟内史以及少府,你们可有为难之处?”
嬴政是一个知兵之人。
自然是清楚,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而且一场战争,也是粮草以及兵器以及国家经济能力的战争。
作为王。
嬴政清楚,他要知晓一切,统御一切,然后在王翦与嬴高东出之后,坐镇咸阳,居中统筹,相互配合。
故而,他直接了当的询问了郑国与王绾。
.........
闻言,治粟内史郑国与王绾对视一眼,见到王绾的目光示意,郑国朝着嬴政一拱手,道:“禀王上,大秦十二仓皆满,特别是敖仓之中堆积了五十万大军用三年之久的粮草。”
“当然了,这其中有一部分属于储君麾下的三大商会,朝廷在敖仓的粮草储备,只能提供五十万大军一年之用。”
“若是战争爆发,前线吃紧,由于咸阳到巴蜀的驰道已经修通,我们完全可以在短时间之内从巴蜀之地调集粮草。”
“故而,大秦东出,除非是战争旷日持久,达到了十年之上,否则粮草之上问题不大。”
本文网址:http://www.bdhwx.com/8/8216/109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bdhwx.com/8/8216/1099.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