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玉猪龙(四)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 录 下一页 投票推荐

    “溯源楛矢石弩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山海经》中的少昊国是在山东半岛还是日本本州岛呢?关鑫的思路有些混乱,他决定放弃原有的推论,重新理清思路。

    《山海经·海内经》记述:“少暤生般,般是始为弓矢。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

    弓矢是少昊(少皞)部族的般发明的,东夷的夷恰好和弓矢有关联。夷,最早见于金文。从大从弓。古代东方部族善于使用弓箭,也以“夷”代指东方部族。

    东夷在考古上是指距今8300年前的后李文化起,历经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的承载者。

    东夷文化发源于鲁中泰蒙山区(今山东省中南部),是华夏文明重要源头之一,自新石器时代开始一直到西周中期结束,东夷及其古文化在亚洲古文化的发源与交流中都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

    称呼上,夏商时期,东夷作为对黄河流域下游居民的总称。周朝时则变成古汉族对东方非华夏族的泛称。秦汉以后多指居住于中国东方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及琉球群岛等地的外族或中国东北的少数民族。

    少昊的后裔般应该出自东夷,那么少昊国最初应该是在山东半岛,而且黄帝的长子玄嚣是蚩尤之后东夷的新首领,玄嚣因为建立了少昊国所以被称为少昊,因居于东方而被称为白帝。

    《淮南子、时则训》记载:“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国,东至日出之次,樽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昊,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这说明从碣石山到朝鲜到远东的沿海地区在远古时代就由太昊和句芒氏所掌管。

    从东海神和北海神是少昊(太昊后裔)的后裔看少昊国的部族在玄嚣之后应该迁徙到了东海边和北海边。原因应该是海侵和洪水。

    从“少昊儒颛顼,弃其琴瑟”记述看,迁徙到东海边的少昊国人中应该还有发明琴瑟的晏龙的后裔。

    巧合的是世居东北亚的肃慎在舜时就因贡楛矢石弩而被载入史册,而且后世中原王朝都以得到肃慎族的弓矢而引以为傲。那么肃慎族原本会不会是少昊国的后裔呢?

    北迁的少昊国最初应该包括东北亚沿海地区,库页岛和日本列岛,后来大陆和库页岛被颛顼占领,少昊国不得不退居到远离大陆的东海各岛,但最后还是被强大的颛顼国吞并了。

    能证明史前洪水存在的证据是《山海经.东山经》。

    《东山经.东次三经》中的山从最北边的尸胡山到最南面的无皋山都被水阻隔环绕。除了最北面的尸胡山和岐山,还有中部的孟子之山,南部的踇隅之山外,其余五座山皆无花草树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呢,唯一的解释就是海侵。经历过海侵的山才会寸草不生。那么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呢?

    我们知道第四季冰期是第三纪末气候转冷,第四纪初期,寒冷气候带向中低纬度地带迁移,使高纬度地区和山地广泛发育冰盖或冰川而形成。这一时期大约始于距今200-300万年前,结束于1—2万年前。规模很大。在欧洲冰盖南缘可达北纬50°附近;在北美冰盖前缘延伸到北纬40°以南;南极洲的冰盖也远比现在大得多。包括赤道附近地区的山岳冰川和山麓冰川,都曾经向下延伸到较低的位置。

    做为红山文化发源地的赤峰也有第四季冰川遗迹,就是位于赤峰市经棚镇南25公里的新井乡境内的大青山。大青山海拔1500多米,山顶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质奇观——冰石林冰臼群。冰臼群大大小小有200多个,其中大的如缸,小的似盆,形态各异,特征明显。

    赤峰南,在河北和内蒙古交界的承德也有个冰川遗迹——佛珠洞。佛珠洞是喇嘛山第一景,喇嘛山位于丰宁满族自治县县城西北28公里处,原名黑山。

    佛珠洞是一条500米的天然山洞,洞外有18块巨石覆盖其上,酷似一串佛珠,故称佛珠洞。

    由此可见第四季冰期时中国北部的山川也都被冰川覆盖着。

    假想万年前,山川大地冰封雪覆,大量的水被冻结。之后,随着气温的升高,冻结的水开始不断地融化,融化……融化的冰水雪水汇成溪流,汇成湖泽,汇成江河,流向海洋。大量的水进入河道就会形成洪水,洪水在低洼处肆意横流就会造成洪灾,陆地的水大量地进入海洋就会造成海侵。所以史前大洪水产生的根本原因应该是气候变暖。

    《东三次经》从北向南的第七座山为跂踵之山,描述如下:

    “又南水行五百里,曰流沙,行五百里,有山焉,曰跂踵之山,广员二百里,无草木,有大蛇,其上多玉。有水焉,广员四十里皆涌,其名曰深泽,其中多大龟。有鱼焉,其状如鲤。而六足鸟尾,名曰鮯鮯之鱼,其名自詨。”

    跂踵山下有个深泽,方圆四十里内都是泉眼。中国的东部有哪个地方可能有这么多的泉眼呢?唯有泉城济南。

    济南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泉眼呢?

    济南位于山区和平原的交界处,山区下面是一层很厚的石灰岩,平原下面却是岩浆岩,山区的石灰岩由南向北倾斜,到了济南,正好被切断。石灰岩的构造能够储存许多的地下水,地下水由于地势的原因由南向北流。在济南附近碰到组织结构比较紧密的岩浆岩,地下水就流不动了。由于在济南的地面下,存在着许多地壳裂痕,大量的地下水在压力的作用下流出地面,便出现了泉眼。

    济南城内百泉争涌,享有名泉七十二之说。其实,历代诸家所记不尽相同。济南泉水亦不止七十二处,仅市区就有大小泉池百余处。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百脉泉五大泉群是济南七十二泉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它的则“隐居”于济南辖区内的其他地方。

本文网址:http://www.bdhwx.com/9/9449/7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bdhwx.com/9/9449/72.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