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礼仪之邦
“大明开荒团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进入辽东,李易便和大军分道扬镳。
大军沿驿路南进,到梁房口安营,也就是后世的营口。海运公司在河口入海的岸边,发现了一处天然深水港口,惊喜万分。报告给李易,李易大笔一挥,把这处港口命名为营口——营运的口岸。
这营口港是后世中国吞吐量第九的大港,正是内陆运输与海运连接节点,是辽东咽喉之地。
可能有人奇怪,为什么大连更探进渤海,不能成为集运中心呢?
古代运输,最大的通衢还是河道。营口港可直通后世的辽河、浑河、太子河等各条大河,辐射整个辽东西部平原,是当之无愧的第一要地。大连港没有河道,后世依赖铁路才能发展起来。
李胜信团驻扎在营口港,土木建设立刻跟进,各种货物仓库纷纷建起。一个大规模货物集散地迅速成型。
营口正卡在辽东半岛的入门处,整个辽东半岛也被李易安稳的纳入囊中。原来这里是李胜义团死角所在,现在也可以进行开发了。
李易本打算自己一个人前往李胜义处,但是耐不住大家的劝谏,毕竟这是几种势力交汇处,大意不得,最后只得带了一个连的警卫人马,沿驿道向辽阳进发。
辽河两岸,如今已经满是玉米地了。
李易在一片玉米地旁下马,细细的看这玉米长势。这玉米地涨势喜人,玉米棒子个头都不小。玉米绒须已经蔫吧了。
李易在玉米上扒开一道缝,掐一下玉米粒儿,已经定浆了,就是有些嫩。
李易点头,这庄稼丰收已经定型了。
突然间拐弯处冲出一个人,大喊“不许动!”
李易都想好了下一句台词是“缴枪不杀。”可惜没有下话了。
出来的是一个看青的中年人。这人以为是偷苞米的贼来了呢,结果蹦出来一瞧,是200来个骑兵,站在道旁。一个青年人在查看玉米长势呢。吓得他当时没声了。
李易招呼他过去,他战战兢兢,壮了胆子过去。这年轻人一看就知道一定是贵人,他当时紧张起来。
李易都想给他来一句:“老乡,别怕,我们是工农子弟兵”的唱词了。这情节太像了。
李易道:“叔,你老家是哪的啊?”
这人见李易说话和气,胆子也就壮了起来,道:“俺山东的。”
李易道:“有住的地方吗?”
这人道:“有,和婆娘孩子一起,有个马架子。”
李易道:“离这远吗?”
这人道:“不远。”
李易道:“带我去看看。”
李易自己觉得很和气,其实他久居上位,不自觉的都是不容置疑的指示语气。
这人犹豫了一下,看看这帮人兵强马壮的,也未必看上自己啥东西,就领了李易走。
连长李胜云也下了马,他也是显通寺老底子。可是武功弱些,威风的名字轮到他都抢光了,就弄了这么个飘忽的名字。
李胜云带了几个弟兄跟在李易身后,走过一段田间小路,眼前豁然开朗。
眼前一个水泡子,里面有上百只鹅和鸭子在游着,他们惊着了岸边几只,也“嘎嘎”叫着扑进河里去了。
水泡子旁边,错落着几十间小屋,李易走进了看,都是一人高矮爬爬的窝棚。
这种窝棚就是把草切碎了和泥里,土墙垒起来,顶上放木棍,铺上厚草,一个简易房屋就成了。
李易问这中年人:“叔,冬天会冷不?”
这人道:“里头有热炕,没事。俺在山东的亲戚都饿死了,俺家几口逃出来的早,后来赶上李易大人想法子救了咱们。俺比亲戚们强多了。”
李易道:“你怎么知道李易?”
这人道:“有仁义学堂啊,有老师教咱识字,给咱讲事情。这个房子就是咱家,婆娘和孩子去识字了。今年收成好,林大善人说,粮食咱们留一半。这下粮食就打滚吃也吃不完。这地有劲,一亩地估摸着也得打七八百斤往上。咱们也可以养几只鸡,养头猪,搞好过年就杀年猪了。”这人一脸幸福感。
李易推开房门,里面黑里咕咚,眼睛适应一下才看清,进门是锅台,里面是一铺炕,只有前面有一个通风窗,屋子很暗。
李易退了出来,看看房子旁边一人高的矮烟筒问:“烟筒这样矮,灶坑倒烟不?”
这人摇头:“没事,明年说不定咱就能起新房了。那时俺盖个三间的!”
这中年人满脸是幸福的憧憬,这样简陋的地方,对于他来说,已经很知足了。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只要能活着,就是美好的。
李易问:“学堂远吗?”
这人道:“不远,我们占便宜了,学堂就在生产队东头,别的生产队来念书就得走几里路。这鸭子就是老师养的,隔三岔五,还给孩子们鸭蛋吃,说是补充营养。年底开荒团要来给老师评分,有多高咱给多高。”
李易道:“领我去学堂看看。”
中年人就领着他们向东。走过一段路,就听见郎朗读书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走近了,见那学堂是一趟五间高大房子。
把东面两间,门前有晾衣绳子,估摸是老师的家。西面通开三间,就是教室了。
教室都有两开大窗子,糊着白纸,房檐下,吊着草帘子。李易知道那是下雨时候,放下防水,避免打湿窗纸的。
李易顺着大开的窗户望去,屋里满满的坐着200来人。李易感叹这老师比例太低了。5000人口配俩个老师,这真太少了。
这时已经又陆陆续续的来了孩子,李易问他们,才知道是下午班的。
看看天已经正午,老师宣布了下课,屋内孩子井然有序的走出来,而不是乱哄哄一涌而出。李易马上大赞这老师教导有方。
老师也走了出来,看了李易一愣,立刻跑了上来叫“老师!”
李易倒是有些印象,道:“你是张。。。。。。”
那人抢先道:“张强!老师您怎么来了?”
旁边中年人有些弄不明白,这张强20多岁了,怎么叫这不到20的青年人老师呢?
李易道:“路过。怎么样?在这里习惯吗?”
张强道:“挺好的。这是第一大生产队第八小生产队,人都挺好,孩子也听话。”
旁边中年人道:“敢不听话,打不死那些小崽子。老师教咱们仁义,咱们最简单的仁义都做不到,就对不起老师,更对不起救了咱们的李易大人。”
张强对中年人道:“这就是你叨咕的李易大人。”
“啊?”中年人立刻想下跪,李易拦住道:“咱开荒团不兴这个。”
中年人道:“俺懂,俺懂。”赶紧给李易行鞠躬礼。
李易搀住了他。
中年人道:“李大人您给了我们好日子,您就是我们大救星啊。”
李易感觉这话太耳熟,赶紧打住话头道:“以后可别这样说。好日子还得靠双手。有啥难处找老师,老师会和开荒团反应的。”
中年人道:“没难处,哪都好。”
这就是中国的传统农民。你给他一点儿好,他就知道感恩。不是后世那个完全破坏了师道尊严,破坏了传统美德,打骂、讹人、碰瓷常态化的时代。
张强让那中年人先走了,自己给李易解释自己这个地方。
按李易的安排,保险公司把200份大保险单命名为生产大队,从1到200排列。这是第一大队,林家的地方。
每个大队又100人做一个生产小队,有的因为家庭原因多一个两个人,基本不差多少。从1到50排列。
张强和另一个老师分别在大队东片和西片各负责一个学堂。每人带400多孩子,还有晚上饭后的农民夜校。
李易点头道:“每个大队还会再建两处学堂,明年开始吧。”
张强道:“那感情好,实在有点儿住不下。”
李易问道:“你多大了?”
张强道:“24.”
李易道:“成家了?”
张强道:“来时成的家。”
李易奇道:“怎么这样晚结婚?”
古代男子16岁就到法定结婚年龄了。24确实晚了些。
张强道:“我父母都没了,没家产,谁嫁给我啊。我是您第二批学生,这回我们被派出来,还给地,还给这样高工资,这说媒的就多了。”
张强有些忸怩,道:“这回就轮到我挑拣了,后来找了个媳妇是一个童生的女儿,也识字呢。”
“哦,不错。”李易道:“没见你媳妇呢?”
张强道:“她和他爸妈还有弟弟一起跟过来的。咱们5个人分了100亩地,也是小地主了,现在在地里忙呢。”
李易很高兴,对张强道:“以后有什么难处,就向开荒团反应。让你们调节百姓纠纷压力大不?”
张强道:“这些百姓都死过一次的人,有什么看不开的。偶尔有些小矛盾,也一说和,就没事了。”
李易道:“我看下课时候,学生出来井然有序,你教导有方啊。”
张强道:“还不是当时老师你要求我们的。我们在义学时候,中午再饿,也要排队领饭。现在学生不听话,就用竹板打手板。基本上没有骂人的孩子,都有礼貌。”
李易万分高兴。后世教师不允许体罚孩子,可是熊孩子多的是,看教师最多嘟囔几句,就更加猖狂。学校被恶势力闹得乌烟瘴气,无论校长、教师都束手无策。因为按国家法律,是九年义务教育。教师不允许体罚孩子,可14岁以下的孩子可以随意辱骂殴打教师,只要没重伤,不用负任何责任。
再加上邪恶的碰瓷家长,哪怕学生打教师,只要教师一反抗,立刻讹上来,希望弄点钱花。媒体表面是站在弱势团体那边,实际就是记者们想从学校讹点儿车马费,你学校不给,他们就变本加厉,颠倒黑白,瞎写一通,反正自己占领了道德制高点,有话语权。整个社会都被这些人搞得乌烟瘴气,本来是美好的无冕之王的记者,给钱什么文字都写,被许多人戏称“妓者”。
既然那一世所有明眼人痛心疾首的错误,李易当然不会再犯。打手板这个体罚,就是让孩子从小就记得,错的事不要再犯。小的时候不管,长大就管不了。
每次李易在那些高中门口过,经常听见那些学生互相亲热问候:“草你妈的你昨天咋不来踢球呢?”
“滚你妈x的,我来了没看见你。”
这绝不是吵架,是俩好同学的对话。堂堂礼仪之帮,败落到嘴上不挂生殖器官不说话,谁之罪?
对,所有人都是对的,都是站在关爱下一代立场上,然后把下一代搞成废品。
李易固执的认为:就这小学的一个小小竹板,将来监狱里就能减少许多人。一个自诩为礼仪之邦的国家,却被世界公认为最欠缺礼貌修养的国家,多大的悲哀。
李易暗下决心:礼仪之邦,我来了,礼仪之邦就真的不远了!
进入辽东,李易便和大军分道扬镳。
大军沿驿路南进,到梁房口安营,也就是后世的营口。海运公司在河口入海的岸边,发现了一处天然深水港口,惊喜万分。报告给李易,李易大笔一挥,把这处港口命名为营口——营运的口岸。
这营口港是后世中国吞吐量第九的大港,正是内陆运输与海运连接节点,是辽东咽喉之地。
可能有人奇怪,为什么大连更探进渤海,不能成为集运中心呢?
古代运输,最大的通衢还是河道。营口港可直通后世的辽河、浑河、太子河等各条大河,辐射整个辽东西部平原,是当之无愧的第一要地。大连港没有河道,后世依赖铁路才能发展起来。
李胜信团驻扎在营口港,土木建设立刻跟进,各种货物仓库纷纷建起。一个大规模货物集散地迅速成型。
营口正卡在辽东半岛的入门处,整个辽东半岛也被李易安稳的纳入囊中。原来这里是李胜义团死角所在,现在也可以进行开发了。
李易本打算自己一个人前往李胜义处,但是耐不住大家的劝谏,毕竟这是几种势力交汇处,大意不得,最后只得带了一个连的警卫人马,沿驿道向辽阳进发。
辽河两岸,如今已经满是玉米地了。
李易在一片玉米地旁下马,细细的看这玉米长势。这玉米地涨势喜人,玉米棒子个头都不小。玉米绒须已经蔫吧了。
李易在玉米上扒开一道缝,掐一下玉米粒儿,已经定浆了,就是有些嫩。
李易点头,这庄稼丰收已经定型了。
突然间拐弯处冲出一个人,大喊“不许动!”
李易都想好了下一句台词是“缴枪不杀。”可惜没有下话了。
出来的是一个看青的中年人。这人以为是偷苞米的贼来了呢,结果蹦出来一瞧,是200来个骑兵,站在道旁。一个青年人在查看玉米长势呢。吓得他当时没声了。
李易招呼他过去,他战战兢兢,壮了胆子过去。这年轻人一看就知道一定是贵人,他当时紧张起来。
李易都想给他来一句:“老乡,别怕,我们是工农子弟兵”的唱词了。这情节太像了。
李易道:“叔,你老家是哪的啊?”
这人见李易说话和气,胆子也就壮了起来,道:“俺山东的。”
李易道:“有住的地方吗?”
这人道:“有,和婆娘孩子一起,有个马架子。”
李易道:“离这远吗?”
这人道:“不远。”
李易道:“带我去看看。”
李易自己觉得很和气,其实他久居上位,不自觉的都是不容置疑的指示语气。
这人犹豫了一下,看看这帮人兵强马壮的,也未必看上自己啥东西,就领了李易走。
连长李胜云也下了马,他也是显通寺老底子。可是武功弱些,威风的名字轮到他都抢光了,就弄了这么个飘忽的名字。
李胜云带了几个弟兄跟在李易身后,走过一段田间小路,眼前豁然开朗。
眼前一个水泡子,里面有上百只鹅和鸭子在游着,他们惊着了岸边几只,也“嘎嘎”叫着扑进河里去了。
水泡子旁边,错落着几十间小屋,李易走进了看,都是一人高矮爬爬的窝棚。
这种窝棚就是把草切碎了和泥里,土墙垒起来,顶上放木棍,铺上厚草,一个简易房屋就成了。
李易问这中年人:“叔,冬天会冷不?”
这人道:“里头有热炕,没事。俺在山东的亲戚都饿死了,俺家几口逃出来的早,后来赶上李易大人想法子救了咱们。俺比亲戚们强多了。”
李易道:“你怎么知道李易?”
这人道:“有仁义学堂啊,有老师教咱识字,给咱讲事情。这个房子就是咱家,婆娘和孩子去识字了。今年收成好,林大善人说,粮食咱们留一半。这下粮食就打滚吃也吃不完。这地有劲,一亩地估摸着也得打七八百斤往上。咱们也可以养几只鸡,养头猪,搞好过年就杀年猪了。”这人一脸幸福感。
李易推开房门,里面黑里咕咚,眼睛适应一下才看清,进门是锅台,里面是一铺炕,只有前面有一个通风窗,屋子很暗。
李易退了出来,看看房子旁边一人高的矮烟筒问:“烟筒这样矮,灶坑倒烟不?”
这人摇头:“没事,明年说不定咱就能起新房了。那时俺盖个三间的!”
这中年人满脸是幸福的憧憬,这样简陋的地方,对于他来说,已经很知足了。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只要能活着,就是美好的。
李易问:“学堂远吗?”
这人道:“不远,我们占便宜了,学堂就在生产队东头,别的生产队来念书就得走几里路。这鸭子就是老师养的,隔三岔五,还给孩子们鸭蛋吃,说是补充营养。年底开荒团要来给老师评分,有多高咱给多高。”
李易道:“领我去学堂看看。”
中年人就领着他们向东。走过一段路,就听见郎朗读书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走近了,见那学堂是一趟五间高大房子。
把东面两间,门前有晾衣绳子,估摸是老师的家。西面通开三间,就是教室了。
教室都有两开大窗子,糊着白纸,房檐下,吊着草帘子。李易知道那是下雨时候,放下防水,避免打湿窗纸的。
李易顺着大开的窗户望去,屋里满满的坐着200来人。李易感叹这老师比例太低了。5000人口配俩个老师,这真太少了。
这时已经又陆陆续续的来了孩子,李易问他们,才知道是下午班的。
看看天已经正午,老师宣布了下课,屋内孩子井然有序的走出来,而不是乱哄哄一涌而出。李易马上大赞这老师教导有方。
老师也走了出来,看了李易一愣,立刻跑了上来叫“老师!”
李易倒是有些印象,道:“你是张。。。。。。”
那人抢先道:“张强!老师您怎么来了?”
旁边中年人有些弄不明白,这张强20多岁了,怎么叫这不到20的青年人老师呢?
李易道:“路过。怎么样?在这里习惯吗?”
张强道:“挺好的。这是第一大生产队第八小生产队,人都挺好,孩子也听话。”
旁边中年人道:“敢不听话,打不死那些小崽子。老师教咱们仁义,咱们最简单的仁义都做不到,就对不起老师,更对不起救了咱们的李易大人。”
张强对中年人道:“这就是你叨咕的李易大人。”
“啊?”中年人立刻想下跪,李易拦住道:“咱开荒团不兴这个。”
中年人道:“俺懂,俺懂。”赶紧给李易行鞠躬礼。
李易搀住了他。
中年人道:“李大人您给了我们好日子,您就是我们大救星啊。”
李易感觉这话太耳熟,赶紧打住话头道:“以后可别这样说。好日子还得靠双手。有啥难处找老师,老师会和开荒团反应的。”
中年人道:“没难处,哪都好。”
这就是中国的传统农民。你给他一点儿好,他就知道感恩。不是后世那个完全破坏了师道尊严,破坏了传统美德,打骂、讹人、碰瓷常态化的时代。
张强让那中年人先走了,自己给李易解释自己这个地方。
按李易的安排,保险公司把200份大保险单命名为生产大队,从1到200排列。这是第一大队,林家的地方。
每个大队又100人做一个生产小队,有的因为家庭原因多一个两个人,基本不差多少。从1到50排列。
张强和另一个老师分别在大队东片和西片各负责一个学堂。每人带400多孩子,还有晚上饭后的农民夜校。
李易点头道:“每个大队还会再建两处学堂,明年开始吧。”
张强道:“那感情好,实在有点儿住不下。”
李易问道:“你多大了?”
张强道:“24.”
李易道:“成家了?”
张强道:“来时成的家。”
李易奇道:“怎么这样晚结婚?”
古代男子16岁就到法定结婚年龄了。24确实晚了些。
张强道:“我父母都没了,没家产,谁嫁给我啊。我是您第二批学生,这回我们被派出来,还给地,还给这样高工资,这说媒的就多了。”
张强有些忸怩,道:“这回就轮到我挑拣了,后来找了个媳妇是一个童生的女儿,也识字呢。”
“哦,不错。”李易道:“没见你媳妇呢?”
张强道:“她和他爸妈还有弟弟一起跟过来的。咱们5个人分了100亩地,也是小地主了,现在在地里忙呢。”
李易很高兴,对张强道:“以后有什么难处,就向开荒团反应。让你们调节百姓纠纷压力大不?”
张强道:“这些百姓都死过一次的人,有什么看不开的。偶尔有些小矛盾,也一说和,就没事了。”
李易道:“我看下课时候,学生出来井然有序,你教导有方啊。”
张强道:“还不是当时老师你要求我们的。我们在义学时候,中午再饿,也要排队领饭。现在学生不听话,就用竹板打手板。基本上没有骂人的孩子,都有礼貌。”
李易万分高兴。后世教师不允许体罚孩子,可是熊孩子多的是,看教师最多嘟囔几句,就更加猖狂。学校被恶势力闹得乌烟瘴气,无论校长、教师都束手无策。因为按国家法律,是九年义务教育。教师不允许体罚孩子,可14岁以下的孩子可以随意辱骂殴打教师,只要没重伤,不用负任何责任。
再加上邪恶的碰瓷家长,哪怕学生打教师,只要教师一反抗,立刻讹上来,希望弄点钱花。媒体表面是站在弱势团体那边,实际就是记者们想从学校讹点儿车马费,你学校不给,他们就变本加厉,颠倒黑白,瞎写一通,反正自己占领了道德制高点,有话语权。整个社会都被这些人搞得乌烟瘴气,本来是美好的无冕之王的记者,给钱什么文字都写,被许多人戏称“妓者”。
既然那一世所有明眼人痛心疾首的错误,李易当然不会再犯。打手板这个体罚,就是让孩子从小就记得,错的事不要再犯。小的时候不管,长大就管不了。
每次李易在那些高中门口过,经常听见那些学生互相亲热问候:“草你妈的你昨天咋不来踢球呢?”
“滚你妈x的,我来了没看见你。”
这绝不是吵架,是俩好同学的对话。堂堂礼仪之帮,败落到嘴上不挂生殖器官不说话,谁之罪?
对,所有人都是对的,都是站在关爱下一代立场上,然后把下一代搞成废品。
李易固执的认为:就这小学的一个小小竹板,将来监狱里就能减少许多人。一个自诩为礼仪之邦的国家,却被世界公认为最欠缺礼貌修养的国家,多大的悲哀。
李易暗下决心:礼仪之邦,我来了,礼仪之邦就真的不远了!
本文网址:http://www.bdhwx.com/9/9467/11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bdhwx.com/9/9467/119.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