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章出卖水师
“大明开荒团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大明君臣巴不得把福建水师脱手。
这水师在大明,地位一直尴尬。真正做到了爹不疼妈不爱,水师士卒不过月银一石米,可即使这样少,也很难拿得到,几乎都被克扣了。
有人说大明水师,是世界第一强军,300年未尝一败云云,都是痴人说梦而已。
前期郑和下西洋,这水师无论从编制,还是待遇,都不是大明水师序列,算是皇帝的特遣舰队吧。
至于露梁海战,大胜了日本,那是和朝鲜一代名将李舜臣合作的结果,中朝主帅双双战死,胜的也是一个惨。
后期的料罗湾海战大胜荷兰,实际是大明海盗郑芝龙的战功。
所以说,大明水师的不败神话,那是一路都有贵人相助的结果。每一次大战都让大明水师独挑大梁,估计是哪次都够呛打赢。
现在开荒团的海军,已经有20多万能征惯战的人马,要说这穷困潦倒的大明福建水师,还能有什么作为,李鋕肯定不信。表面来说是大明占便宜。毕竟把鸡肋一般的水师,换成了两三年的国库收入,可解大明燃眉之急。
可他下意识总觉得,把大明福建水师和福建的港口一起卖掉,就是1000万两银子,肯定应该是大明亏了。亏在哪他也说不清楚。
虽然大明君臣都迫不及待把这些家当出手换钱。他还是很谨慎。
李易终于道:“李大人,其实哪的灾民对于我来说,都一样是救。都是大明百姓,手心手背都是肉。可是运河百姓,早挣扎着等在那里,我实在不忍他们等得太久,我怕他们等不及啊。这广州和福建,能不能缓一缓,他们毕竟还是新遭灾,能挺一下,用不了多久我就能打下安南全境。。。。。。”
李鋕觉得自己枉做小人。
自己考虑的,总是些微得失,李易根本没琢磨可以要挟什么好处,一心想的是灾民。
李鋕心如刀绞。自己自负为官清廉,一心为民。可是究竟给百姓做了几件实事?在踏踏实实给百姓做实事的李易面前,自己这样自负为良臣的,还蝇营狗苟,琢磨着利益得失,难怪大明暮气沉沉。
他已经看了上海的工地,几乎都是灾民在干活,每一个人,脸上都没了菜色,有了几分滋润。听灾民说,哪个工地伙食不好,李易都会亲自过问。如果是利润不够,宁可自己再补贴一些钱进伙食费,也要让灾民吃饱。这是什么精神?
自己早听说李易在家乡办义学的事情。
李易不是什么大儒,不过是一个童生。他的义学,教的是最基础的读书、算数、明理。弟子三千,都到辽东教化几百万百姓去了。而这些人的月银,都是李易一力承当。
李易赚钱看似容易,可是花钱更是流水一般。不是花在自己享受上,是都花在了百姓身上。
李鋕觉得自己虽然饱读诗书,可是和李易的高风亮节比,真不是一个“惭愧”了得。
李鋕叹气道:“诶~~,这两地虽然新近遭灾,可是民心不稳。不能及时疏导,恐激起民变。现在灾民就在围困府衙,形势已经危如累卵了。”
李易思量了一下,告罪出去了片刻,回来时,已经有了笑容,道:“好,就先移民这两地。恰好我的粮行正有一批粮食北上京师粮仓,我让他们沿途在灾民聚集地,设置施粥地点,尽量不要死人就好。然后我再想办法。”
李鋕赶紧感谢,然后道:“老夫一生很少钦佩他人,你李易可算一个。”
李易赶紧逊谢。
李鋕理了理胡须,道:“我们一个李字掰不开,我就托大叫你一声贤侄了。”
李易拱手道:“那小侄就高攀了。”
李鋕犹豫了一下,终于忍不住问道:“我有一事不明,小侄可能解惑?”
李易慨然道:“您尽管说。”
李鋕道:“这港口有什么用?大明的海港几乎都废弃了,禁海后就是聋子耳朵——摆设了。我看年初争端,你倒是特别喜欢港口,这是为什么?”
李易道:“大明禁海,是因为大海带给大明的,是倭寇入侵,海盗入侵,无利可图。我要港口,是因为大明经济萎靡,源于商路不畅,我有能力保护商路,让大明富庶,让百姓逐渐远离贫困和死亡。再说这大海,鱼鳖虾蟹,简直是一个大粮仓,百姓怎么能放弃海洋利益呢。”
李鋕凝望着眼前弱冠的青年,心潮澎湃。
许多人说这个人有异志,自己心里也有芥蒂。可是就算有异志又怎么样呢?书里不是说:这天下有德者居之。这时刻念着百姓的青年,和那贪婪无能的皇帝,哪个对百姓更有利,不言而明。
李鋕终于下了决心,说道:“如果1000万两银子,把福建水师连船再官兵,再港口一起都卖给你,你要吗?”
李易有些晕头,什么意思?
福建已经禁海了,把港口卖给自己,那福建不是全面对自己敞开了怀抱?有这么傻的朝廷?
再说,一个港口,从地皮到整个建设过程,那是多大工程,看看上海几十万人施工,预计两年才能完成的港口就知道了,就卖1000万两银子,还要搭上船,这还不算,居然连水师一起卖了,大明这是——疯了?
其实大明没疯,只不过是李易认为值钱的东西,大明认为分文不值,不不,应该是负资产。处理给李易是废物利用罢了。
李易完全被这个空降的大蛋糕给砸晕了头,过了一会儿,才缓过神,这后世八国联军累死累活的,才打开几个口岸啊,我就拿点儿银子,人家就连舰队再水师一起给你了。
不过大明把自己水师卖了,从古至今有这个先例吗?大明的水师,在大明的尴尬地位可见一斑。
不过反回来说,这还是说明大明并没有把李易等同于反贼。
李易站起,整理了一下衣襟,给李鋕深施一礼,道:“我替福建一方百姓,感谢大人盛情!”
李鋕端坐不动,受了这一礼,摇摇头道:“烂船也有几斤钉,李易你就准备好银子吧,估计以后我不会少来,每次都是来卖东西。。。。。。”
李鋕说完,神情有些萧索。
李易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大人要展望华夏的未来。您做的官不是某个人的,是华夏百姓的。怎样能让华夏百姓过得更好,才是您最值得费心的。”
李鋕也从消沉的情绪中走了出来,笑道:“这禁海收拢的船一部分销毁了,还有优质大海船,存放在水师的一个营地小金寨那里,具体数目不详,不过肯定有不少。你可得尽快接收。我带着加盖了各部印章和万岁圣印的文书,你签字就可以付款收货了。我也让内宫公公,跟随你的人一起去宣旨。”
李易知道自己承了李鋕天大人情。自己已经答应先安置广东和福建灾民,李鋕本可不说,最终选择了说出这个底牌,这也是对自己的全盘认可。以后自己在朝中有了这个强势人物策应,可是如鱼得水。要知道现在的李鋕可是刑部尚书,同时还是都御史,一人任了两个最重要部门的一把手,真正的位高权重。
李易请来了负责合同签订的崔景荣,负责合同审核的李肱和负责合同款项支付的李汝华,几人和李鋕相聚,忍不住都笑了起来。原来一朝为臣,现在居然又为这一纸文书聚在一起。
李肱恭恭敬敬给李鋕行了礼,原来李肱不仅是李鋕的下属,还是李鋕的本家族侄。
李鋕拍着李肱的肩膀,感叹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啊。侄儿你的选择也没什么错,我也看好李易。”
崔景荣道:“一屋子都你们老李家的,就我一个外人。”
李汝华和李鋕才发现,敢情真是如此,这一大帮子人都姓李。
李汝华道:“谁有你能,你这老家伙会生,生个儿子能开疆拓土,生个女儿硬生生当了我们老李家的家。”
李鋕也知道崔秀成了开荒团第一批军长的消息,至于崔芸,早在京师,就已经开始当开荒团的家了。几个人开起了崔景荣的玩笑,更是毫无芥蒂,开心大笑起来。
崔景荣挂印逃出京师,直接就来到了这上海县,隐居起来。等崔芸这些大队人马到来,安全有了保障,才重新出面。
李肱到了上海,找到李汝华和崔芸,立刻受到了重用。李肱为人精明,精通律法,为人圆滑有手段,正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当晚李易给李鋕接风,几个原来同殿之臣,开怀畅饮。
李鋕在京师,只觉得天下灰暗无望,待得到了上海,又觉得华夏前途无量,这心理反差,也让他极其兴奋,当晚真是酒到杯干,宾主尽欢。
次日,崔芸公布了保险单销售方案:本次保险单共1600份,每份保险单2500名灾民,每人可获得安南土地10亩,每单价格白银4万两。
早在京师,保险公司就制定了保险公司的保单金额,第二年起减半收取的政策。
其实这些商人都明白,保险公司实际在变相收取土地税。可是开荒团完全没有别的苛捐杂税,仅仅这一项保险费,那收的费用还真不算高。再说,人家开荒团还保证了你的收成呢。虽然开荒团保证的产量很低,低到几乎不用担心赔付什么,不过万一有什么旱涝绝收呢?保险公司还是给了一份旱涝保收的保证。这些买地的商人真心的一点儿意见也没有。
本次移民福建占200万,广东占200万,中标者直接随开荒团船队,到当地府衙领人即可。保险单销售日期:八月十八日。
每天守在保险公司门口的商人立刻炸了营,赶紧呼朋唤友,准备出手了。保险单销售方案终于出台了,只是灾民限制在广东、福建两省。那无所谓,下面的事情就是拼手气了。
当天李鋕也押解1000万两白银返回京师复命。看着这么多白花花的银子,李易随手就支付了,李鋕虽然知道李易有钱,不过还是感叹了好一阵。大明一分钱憋倒英雄汉,李易这边钱堆成了堆。
别说,处理掉大明的许多负资产,让大明逐渐缓口气,也不错。正好李易是个大财主,不然再多的资产,卖给谁去?
当天,李胜水接来了辽东的李胜智师和李胜仁率领的军官教导团和两个新兵团。
李易到上海后,查看了上海城的建设规模,很是满意。但是,崔芸这些人遇到一个难题:那就是居然有1000多有功名的各地才俊,要求加入开荒团,投笔从戎参军!
这个怎么解?肯定不能把这些人等同一般战士。等李易到来,报告给李易后,李易立刻接见了这些热血的青年知识分子。并当场决定,成立军校,让这些知识分子受训后,合格者成为军队的军官。而且,以后自己要亲自任这军校校长,亲自授课,课程也由自己亲自拟定。
一下子这些知识分子都觉得千辛万苦赶到上海值了。能成为开荒团司令的亲传弟子,还有什么说的。
李易宣布,先建校舍。校址就定在黄浦江口。
这些准学生爆发了极大的热情,每天和建筑工人一起搬砖垒墙,修建宿舍,平整操场,完全放弃了知识分子的架子。人家司令都没架子,自己还端什么架子?再说,以后自己要成为军人了,还皮娇肉嫩的,不是找人家笑话?干点儿活也是一个锻炼。
李易同时紧急调李胜仁和山西老营军官教导团一起赶赴上海。山西老营只留王林一个团继续招兵。
李胜仁得了调令,立刻率领两个新兵团,和军官教导团一起兵出西口,赶到营口,和李胜智师一起,到了上海。
几乎前脚后脚,李胜礼也接到李易的调令,从向阳大院,带着20名教师赶到了上海。
当天,李易和李胜仁、李胜礼一起研究半晌,决定在黄浦江右岸,和上海国际贸易城隔江相望,成立黄浦军校。由李易亲自出任校长。李胜仁任副校长,兼军事部主任。李胜礼任文化部主任。
同时成立中华联邦干部学院,招收学生,专门培训开荒团各地需要的基层干部。李胜礼兼任干部学院院长。校址紧邻黄浦军校。
从此以后,千千万万军官走出黄浦军校,把开荒团战旗插向了全世界。千千万万的官吏走出干部学院,接管这些军官打下的地盘,让许多后世历史学家感叹:整个十七世纪,就是这两个学校的世纪!
大明君臣巴不得把福建水师脱手。
这水师在大明,地位一直尴尬。真正做到了爹不疼妈不爱,水师士卒不过月银一石米,可即使这样少,也很难拿得到,几乎都被克扣了。
有人说大明水师,是世界第一强军,300年未尝一败云云,都是痴人说梦而已。
前期郑和下西洋,这水师无论从编制,还是待遇,都不是大明水师序列,算是皇帝的特遣舰队吧。
至于露梁海战,大胜了日本,那是和朝鲜一代名将李舜臣合作的结果,中朝主帅双双战死,胜的也是一个惨。
后期的料罗湾海战大胜荷兰,实际是大明海盗郑芝龙的战功。
所以说,大明水师的不败神话,那是一路都有贵人相助的结果。每一次大战都让大明水师独挑大梁,估计是哪次都够呛打赢。
现在开荒团的海军,已经有20多万能征惯战的人马,要说这穷困潦倒的大明福建水师,还能有什么作为,李鋕肯定不信。表面来说是大明占便宜。毕竟把鸡肋一般的水师,换成了两三年的国库收入,可解大明燃眉之急。
可他下意识总觉得,把大明福建水师和福建的港口一起卖掉,就是1000万两银子,肯定应该是大明亏了。亏在哪他也说不清楚。
虽然大明君臣都迫不及待把这些家当出手换钱。他还是很谨慎。
李易终于道:“李大人,其实哪的灾民对于我来说,都一样是救。都是大明百姓,手心手背都是肉。可是运河百姓,早挣扎着等在那里,我实在不忍他们等得太久,我怕他们等不及啊。这广州和福建,能不能缓一缓,他们毕竟还是新遭灾,能挺一下,用不了多久我就能打下安南全境。。。。。。”
李鋕觉得自己枉做小人。
自己考虑的,总是些微得失,李易根本没琢磨可以要挟什么好处,一心想的是灾民。
李鋕心如刀绞。自己自负为官清廉,一心为民。可是究竟给百姓做了几件实事?在踏踏实实给百姓做实事的李易面前,自己这样自负为良臣的,还蝇营狗苟,琢磨着利益得失,难怪大明暮气沉沉。
他已经看了上海的工地,几乎都是灾民在干活,每一个人,脸上都没了菜色,有了几分滋润。听灾民说,哪个工地伙食不好,李易都会亲自过问。如果是利润不够,宁可自己再补贴一些钱进伙食费,也要让灾民吃饱。这是什么精神?
自己早听说李易在家乡办义学的事情。
李易不是什么大儒,不过是一个童生。他的义学,教的是最基础的读书、算数、明理。弟子三千,都到辽东教化几百万百姓去了。而这些人的月银,都是李易一力承当。
李易赚钱看似容易,可是花钱更是流水一般。不是花在自己享受上,是都花在了百姓身上。
李鋕觉得自己虽然饱读诗书,可是和李易的高风亮节比,真不是一个“惭愧”了得。
李鋕叹气道:“诶~~,这两地虽然新近遭灾,可是民心不稳。不能及时疏导,恐激起民变。现在灾民就在围困府衙,形势已经危如累卵了。”
李易思量了一下,告罪出去了片刻,回来时,已经有了笑容,道:“好,就先移民这两地。恰好我的粮行正有一批粮食北上京师粮仓,我让他们沿途在灾民聚集地,设置施粥地点,尽量不要死人就好。然后我再想办法。”
李鋕赶紧感谢,然后道:“老夫一生很少钦佩他人,你李易可算一个。”
李易赶紧逊谢。
李鋕理了理胡须,道:“我们一个李字掰不开,我就托大叫你一声贤侄了。”
李易拱手道:“那小侄就高攀了。”
李鋕犹豫了一下,终于忍不住问道:“我有一事不明,小侄可能解惑?”
李易慨然道:“您尽管说。”
李鋕道:“这港口有什么用?大明的海港几乎都废弃了,禁海后就是聋子耳朵——摆设了。我看年初争端,你倒是特别喜欢港口,这是为什么?”
李易道:“大明禁海,是因为大海带给大明的,是倭寇入侵,海盗入侵,无利可图。我要港口,是因为大明经济萎靡,源于商路不畅,我有能力保护商路,让大明富庶,让百姓逐渐远离贫困和死亡。再说这大海,鱼鳖虾蟹,简直是一个大粮仓,百姓怎么能放弃海洋利益呢。”
李鋕凝望着眼前弱冠的青年,心潮澎湃。
许多人说这个人有异志,自己心里也有芥蒂。可是就算有异志又怎么样呢?书里不是说:这天下有德者居之。这时刻念着百姓的青年,和那贪婪无能的皇帝,哪个对百姓更有利,不言而明。
李鋕终于下了决心,说道:“如果1000万两银子,把福建水师连船再官兵,再港口一起都卖给你,你要吗?”
李易有些晕头,什么意思?
福建已经禁海了,把港口卖给自己,那福建不是全面对自己敞开了怀抱?有这么傻的朝廷?
再说,一个港口,从地皮到整个建设过程,那是多大工程,看看上海几十万人施工,预计两年才能完成的港口就知道了,就卖1000万两银子,还要搭上船,这还不算,居然连水师一起卖了,大明这是——疯了?
其实大明没疯,只不过是李易认为值钱的东西,大明认为分文不值,不不,应该是负资产。处理给李易是废物利用罢了。
李易完全被这个空降的大蛋糕给砸晕了头,过了一会儿,才缓过神,这后世八国联军累死累活的,才打开几个口岸啊,我就拿点儿银子,人家就连舰队再水师一起给你了。
不过大明把自己水师卖了,从古至今有这个先例吗?大明的水师,在大明的尴尬地位可见一斑。
不过反回来说,这还是说明大明并没有把李易等同于反贼。
李易站起,整理了一下衣襟,给李鋕深施一礼,道:“我替福建一方百姓,感谢大人盛情!”
李鋕端坐不动,受了这一礼,摇摇头道:“烂船也有几斤钉,李易你就准备好银子吧,估计以后我不会少来,每次都是来卖东西。。。。。。”
李鋕说完,神情有些萧索。
李易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大人要展望华夏的未来。您做的官不是某个人的,是华夏百姓的。怎样能让华夏百姓过得更好,才是您最值得费心的。”
李鋕也从消沉的情绪中走了出来,笑道:“这禁海收拢的船一部分销毁了,还有优质大海船,存放在水师的一个营地小金寨那里,具体数目不详,不过肯定有不少。你可得尽快接收。我带着加盖了各部印章和万岁圣印的文书,你签字就可以付款收货了。我也让内宫公公,跟随你的人一起去宣旨。”
李易知道自己承了李鋕天大人情。自己已经答应先安置广东和福建灾民,李鋕本可不说,最终选择了说出这个底牌,这也是对自己的全盘认可。以后自己在朝中有了这个强势人物策应,可是如鱼得水。要知道现在的李鋕可是刑部尚书,同时还是都御史,一人任了两个最重要部门的一把手,真正的位高权重。
李易请来了负责合同签订的崔景荣,负责合同审核的李肱和负责合同款项支付的李汝华,几人和李鋕相聚,忍不住都笑了起来。原来一朝为臣,现在居然又为这一纸文书聚在一起。
李肱恭恭敬敬给李鋕行了礼,原来李肱不仅是李鋕的下属,还是李鋕的本家族侄。
李鋕拍着李肱的肩膀,感叹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啊。侄儿你的选择也没什么错,我也看好李易。”
崔景荣道:“一屋子都你们老李家的,就我一个外人。”
李汝华和李鋕才发现,敢情真是如此,这一大帮子人都姓李。
李汝华道:“谁有你能,你这老家伙会生,生个儿子能开疆拓土,生个女儿硬生生当了我们老李家的家。”
李鋕也知道崔秀成了开荒团第一批军长的消息,至于崔芸,早在京师,就已经开始当开荒团的家了。几个人开起了崔景荣的玩笑,更是毫无芥蒂,开心大笑起来。
崔景荣挂印逃出京师,直接就来到了这上海县,隐居起来。等崔芸这些大队人马到来,安全有了保障,才重新出面。
李肱到了上海,找到李汝华和崔芸,立刻受到了重用。李肱为人精明,精通律法,为人圆滑有手段,正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当晚李易给李鋕接风,几个原来同殿之臣,开怀畅饮。
李鋕在京师,只觉得天下灰暗无望,待得到了上海,又觉得华夏前途无量,这心理反差,也让他极其兴奋,当晚真是酒到杯干,宾主尽欢。
次日,崔芸公布了保险单销售方案:本次保险单共1600份,每份保险单2500名灾民,每人可获得安南土地10亩,每单价格白银4万两。
早在京师,保险公司就制定了保险公司的保单金额,第二年起减半收取的政策。
其实这些商人都明白,保险公司实际在变相收取土地税。可是开荒团完全没有别的苛捐杂税,仅仅这一项保险费,那收的费用还真不算高。再说,人家开荒团还保证了你的收成呢。虽然开荒团保证的产量很低,低到几乎不用担心赔付什么,不过万一有什么旱涝绝收呢?保险公司还是给了一份旱涝保收的保证。这些买地的商人真心的一点儿意见也没有。
本次移民福建占200万,广东占200万,中标者直接随开荒团船队,到当地府衙领人即可。保险单销售日期:八月十八日。
每天守在保险公司门口的商人立刻炸了营,赶紧呼朋唤友,准备出手了。保险单销售方案终于出台了,只是灾民限制在广东、福建两省。那无所谓,下面的事情就是拼手气了。
当天李鋕也押解1000万两白银返回京师复命。看着这么多白花花的银子,李易随手就支付了,李鋕虽然知道李易有钱,不过还是感叹了好一阵。大明一分钱憋倒英雄汉,李易这边钱堆成了堆。
别说,处理掉大明的许多负资产,让大明逐渐缓口气,也不错。正好李易是个大财主,不然再多的资产,卖给谁去?
当天,李胜水接来了辽东的李胜智师和李胜仁率领的军官教导团和两个新兵团。
李易到上海后,查看了上海城的建设规模,很是满意。但是,崔芸这些人遇到一个难题:那就是居然有1000多有功名的各地才俊,要求加入开荒团,投笔从戎参军!
这个怎么解?肯定不能把这些人等同一般战士。等李易到来,报告给李易后,李易立刻接见了这些热血的青年知识分子。并当场决定,成立军校,让这些知识分子受训后,合格者成为军队的军官。而且,以后自己要亲自任这军校校长,亲自授课,课程也由自己亲自拟定。
一下子这些知识分子都觉得千辛万苦赶到上海值了。能成为开荒团司令的亲传弟子,还有什么说的。
李易宣布,先建校舍。校址就定在黄浦江口。
这些准学生爆发了极大的热情,每天和建筑工人一起搬砖垒墙,修建宿舍,平整操场,完全放弃了知识分子的架子。人家司令都没架子,自己还端什么架子?再说,以后自己要成为军人了,还皮娇肉嫩的,不是找人家笑话?干点儿活也是一个锻炼。
李易同时紧急调李胜仁和山西老营军官教导团一起赶赴上海。山西老营只留王林一个团继续招兵。
李胜仁得了调令,立刻率领两个新兵团,和军官教导团一起兵出西口,赶到营口,和李胜智师一起,到了上海。
几乎前脚后脚,李胜礼也接到李易的调令,从向阳大院,带着20名教师赶到了上海。
当天,李易和李胜仁、李胜礼一起研究半晌,决定在黄浦江右岸,和上海国际贸易城隔江相望,成立黄浦军校。由李易亲自出任校长。李胜仁任副校长,兼军事部主任。李胜礼任文化部主任。
同时成立中华联邦干部学院,招收学生,专门培训开荒团各地需要的基层干部。李胜礼兼任干部学院院长。校址紧邻黄浦军校。
从此以后,千千万万军官走出黄浦军校,把开荒团战旗插向了全世界。千千万万的官吏走出干部学院,接管这些军官打下的地盘,让许多后世历史学家感叹:整个十七世纪,就是这两个学校的世纪!
本文网址:http://www.bdhwx.com/9/9467/21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bdhwx.com/9/9467/214.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