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章共和启示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 录 下一页 投票推荐

    “大明开荒团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王吉和鲁平都站在码头上,他们是来接收战俘的。这一次战俘是35万人。

    这次安南一战,合计运回战俘110万,仅仅是崔秀一个军,就得到白银600多万两。李胜智和李胜让,又各自分润30万两,参战各军,赚得盆满钵满,每个士兵都笑得合不拢嘴。

    安南总计人口不过300万人,青壮都抓回来,六七十万顶天了,为什么会超过百万呢?

    秘密就是崔秀这帮手下利欲熏心,抓人抓过界。当然,主要还是李胜石一个师的问题。

    李胜石一个师,抓的战俘50多万,占了一半。阮福源的地盘哪有那么多人口,李胜石师就开始向南突击,一路上许多小国如华国占国等不灭而亡,因为青壮人口都被掳掠一空,有的甚至国王都被当平民一样抓走了。在这些海盗眼里,人人平等实现了,反正价格都一样。

    所以说,李易下的灭国令,不是灭的安南一个国家,实际灭国10余个,不过是那些国家太小,名不见经传罢了。

    李胜石师后来发了疯,前锋直接攻进了大城王朝,也就是后世的泰国,不过当时大明称呼它为暹罗。

    大城王朝沿海许多城镇遭了秧。逼得国王不得不紧急下令,国民内迁。

    等大城王朝调集了八万大军,赶到海边的时候,早已经匪去民空了。

    其实,也亏得大城王朝八万大军去得有些晚,如果去早了,恐怕这八万兵也难逃脱魔掌,恐怕也会被当战俘掳回来。

    大城王朝是纯粹的冷兵器时代,和这些火枪火炮的悍匪没个比。

    为了争这战俘,王吉和鲁平两个人在李易跟前就吵了起来。

    王吉觉得大上海的建设刻不容缓,这是开荒团的形象问题。现在为了支持辽东建设,已经抽调了大批人手。这批战俘就应该都留在上海。

    这上海的城建需要海量劳动力,战俘都年轻力壮,再合适不过。

    可是鲁平不干。

    现在鲁平在李易跟前,可是红人。他的水泥研发团队,已经过百人了。水泥的配方,每个月都在不停的更新。辽东的大规模港口建设和道路建设,太需要廉价的劳动力了。

    两人吵了一通,最终经过李易调节,留15万战俘给王吉,20万给鲁平。

    李易告诉鲁平,现在开荒团在辽东增加了新地盘:抚顺、本溪。鲁平的路需要延长到本溪,本溪也要修建大型水泥厂。

    这一下鲁平更兴奋,自己能把辽东交通来个大变样,这是何等丰功伟绩,比建设一个大上海也不遑多让吧?大量招工可不如战俘用得顺手。他搓着手,有些不好意思的向李易建议:“司令,俺说句不该说的话,您明年得多打几仗了。”

    李易问道:“为什么?就为了战俘?”

    鲁平道:“是啊,这免费的劳动力越多越好啊。”

    李易绝倒,都说商人干政,这工匠也干政了,可见战争这个魔鬼,一旦出笼,每个人都会发现妙处,最后欲罢不能。

    最终,多数俘虏还是没有下船,直接运送大连了。这一下,仅仅采购的服装被褥等过冬用品,就让上海许多大商家笑逐颜开。可以过个快乐的富裕年了。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商家汇聚在上海的原因,因为这里多得是发财机会。你的货不怕多,也不怕积压,怕的是没货。尤其开荒团的采买,公买公卖,从不压价,也没有回扣一类暗里成本。

    年前李易忙得不可开交,就在这百忙中,他迎来了一个特殊的客人——岳麓书院的山长叶坤。

    叶坤也没想到,他递进名帖后,这么容易就能见到李易。李易地位已经可比万历帝了,武力更是大大超过。叶坤都做了名帖石沉大海的打算了,这真是意外之喜。

    当他登上四楼,发现楼梯旁一个大房间,坐了许多人的时候,就停住脚步,问引路的年轻侍卫:“小哥,问你个事。”

    那年轻侍卫道:“叶山长客气了,我是岳阳人,当年虽然没机会拜入岳麓书院,却也旁听过山长的课,您也是我的老师呢。我现在是黄浦军校学生,在这里见习。”

    叶坤道:“这可是好。你这是未来的将军啊。”

    叶坤当然知道黄浦军校那是培养军官的地方,招的都是有文化基础的学子,可不敢小看这些学生兵。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谁知道这些人将来会有什么出息呢。

    看这青年,英武中透着干练,恐非池中之物,就问道:“原来我们倒有渊源,你叫什么名字?”

    那青年道:“我姓方,单名一个素字。”

    “素?好!本色男儿,好名字。”

    方素敬礼道:“谢谢老师美誉,方素一定不负老师期望。”

    叶坤又问道:“这许多人在这里,司令是不是在给他们开会?老朽不会是打扰了司令吧?”

    方素道:“这会议室里都是有事情,按顺序等候司令召见的人。您是司令亲点要马上接见的客人,当然不在此列。”

    叶坤有些小激动。自己不过一个腐儒,能得李易如此重视,真是无上荣耀。

    叶坤进到李易办公室,就开始感叹李易的俭朴。

    室内除了桌椅和笔墨纸砚,没有什么美玉陶瓷类精美摆设,就连高官显贵屋角必摆的几个大瓷瓶,娶个四平八稳之意的东西都没有。

    叶坤留意到,李易亲自给叶坤沏的茶,也不过是普通六安瓜片。这让叶坤钦佩之情油然而生。这才是为国为民的典范啊。

    其实,叶坤是来晚了,如果一个月前来,李易喝的茶就是杭州明前极品龙井,屋内小摆设,都是大家选送来的精品。可惜廉政部一成立,李胜文就拿李易开了刀,硬说查实李易受贿了一万两银子。

    李易是一个对钱没有什么特殊印象的人。到他这个级别,前呼后拥的,哪用得着自己买东西,他自己也不揣钱。他每月是有工资的,都交给任月保管。

    李胜文一说要罚他款,李易当时就表态:要钱没有,要命一条,俺是两袖清风,身无长物。。。。。。

    李胜文从李易这要不出来钱,这难不住他。他就直接去找任月要。

    当天李易回家,就心情忐忑。果不其然,被任月抓住一通数落:“你说你这么大人了,都干的什么事?腐败了一万两银子,东西都哪去了?我咋没见到?”

    李易小声解释道:“都大家拿来的,然后放办公室那,谁稀罕谁拿走了啊。谁知道李胜文这小子这样较真。”

    任月点着李易额头道:“那你能惹能搪,自己还款啊,让李胜文追家里来要,你也好意思。这回好,你的工资几年都不够,还得从家里倒贴。有你这样上班的吗?你可长点儿心吧。”

    李易慌忙表态:“放心,以后坚决不收别人东西了,安心攒钱。绝不让你倒贴。”

    任月一下眉毛都竖起来:“谁倒贴你了?你,你乱说话。”

    李易慌忙道:“不是你,是我倒贴。”

    任月更怒。

    好说歹说,起誓发愿,任月才放过李易。

    别说,从那以后,大家都知道,进李易的办公室是不能拿东西进去的,就算你东西不是送给他的,可是你带东西进去,整个谈话过程,就不要指望李易有好脸色了。

    好在叶坤是两手空空进来的,李易满面春风,请叶坤落座,把青瓷茶杯放在叶坤手边,自己也坐在叶坤身边道:“先生不远千里来到上海,是有什么事情吗?”

    李易后世去过岳麓书院,这一世又听薛通介绍过岳麓书院,对岳麓书院务实严谨的学风很是赞赏。虽然薛通最后黑了自己一下,不过他觉得薛通只是想错了救国方向,错以为获得了他的巨额财富,就可以挽救濒临崩溃的大明。对薛通的母校岳麓书院并没有什么反感。

    叶坤道:“李司令不要叫我先生,倒是老朽要叫你先生。您编写的黄浦军校教材,我是偷学过,写的好啊,我很有些心得。”

    李易道:“先生谬赞了,我年轻识浅,自编的教材也是形势所迫,错漏难免,倒是让先生见笑了。”

    叶坤道:“司令大才,岂是凡人可管窥蠡测?我读司令写的世界史部分,就有一心得,想找司令请教一二。”

    李易道:“您的书院规定,不是秀才以上,一概不纳的吧?您也知道我就一童生出身,能得叶山长指教,求之不得。何谈请教二字。”

    叶坤叹道:“后生可畏啊,难得司令如此大才,还如此谦虚。我看你写西方一些国家,国家采用的是共和国体。比如那个荷兰,就在世界历1581年成立荷兰共和国。您评价说这是一个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国家,是世界上第一个赋予商人等各阶层充分的政治权利的国家。这个共和国体,我感觉很有意思。”

    李易可有些吃惊。

    他万没想到在大明这样封闭的君主集权国家,一个老学究,居然能认同共和。这和插旗反了也没差多少,深究起来,就是杀头的罪。

    更何况中国读书人,向来的理论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共和国体,为什么会在读书人的代表人物,四大书院的山长这里,得到了认同呢?

    李易在世界历史里,并没有推崇荷兰共和体制的意思。按李易想法,君主集权和共和,很难说哪个国体更好。

    如果有了明君,那么君主集权最好。

    看看中国历史,无论是文景之治,贞观之治,都是先有明君,然后有贤臣,最后天下大治,进入一个辉煌时代。

    君主集权的国家,遇到明君执政,发展速度远不是什么互相制约的共和国体所能比拟的。

    那么会不会先有贤臣,再有明君呢?当然没这个可能。贤臣也许一时得势,可是昏君最终会重用佞臣,把贤臣踩到脚下。既然是君主集权,贤臣遇见昏君,就不会有好下场。

    叶坤会对共和有感触,那是因为明朝遇到了嘉靖和万历两个奇葩国君,不仅在位时间长,不上朝时间也长。国君不死,又没有换人的道理。大明终于由盛转衰,千疮百孔了。如果有了共和体制,这样的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国君,早就可以换人了。

    这万历帝实在是把老实厚道的知识分子逼急了,居然看共和国体顺眼起来。

    李易道:“我只是照本宣科,把西方历史实录,这国体可不是因为有意思,就可以随便更改的。咱们大明要改变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君主集权制,那得掉许多脑袋,流许多血。人们的忠君想法,不会一夜之间就转变。”

    叶坤连忙摆手,解释道:“我又没说在大明改,我觉得,可以从您开始,试验着来。您这商人话语权高,您自己本身,就是最大的商人,在您这施行共和,不是很好吗?”

本文网址:http://www.bdhwx.com/9/9467/31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bdhwx.com/9/9467/316.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