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章圣人薪火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 录 下一页 投票推荐

    “大明开荒团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岳麓书院的庆典整整进行了一天,才在庄严、郑重、忙碌、议论中结束了。

    第二天,座谈会开始了。

    当然,基本是李易谈,大家听。

    俗话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东林书院以关心天下大事闻名,其实哪个书院是闭目塞听的呢?

    岳麓书院承接的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学说,更讲究跟上时代潮流。不然山长叶坤,决不至于研究黄浦军校的教材,也不至于主动倒向李易。

    这几年,所有的军国大事,几乎都和开荒团有关。现在正主就在这里,不当面听听,真浪费了这一次见面。

    李易就从正逐渐变冷的天气说起。

    现在大明人都在报纸上知道,经南京科学院观测:全世界都开始进入小冰河期,气候逐渐变冷。

    刚开始大家也有过质疑,不过随着多方佐证,这个世界变冷的学说,还是被逐渐接受了。现在,许多心思重的读书人开始进入了杞人忧天阶段:世界会不会无限制的变冷下去?最终滴水成冰,万里冰封?

    不要说那样场景太可怕,就是看看现在,天气变冷导致各种天灾:粮食减产,运河两岸,饿殍遍地,各县都成立了收尸队,已经够触目惊心了。

    流民这样多,一个处理不好,就会发生民乱。所谓王朝不过300年,大明眼看200多年了,会摆脱历史的这一魔咒?

    进入这万历末年,大明对天下的控制力极弱。这些书生坐而论道,居然敢大大方方论及大明兴亡。

    大明末期,忠君思想被嘉靖和万历,这两个基本不怎么上朝,却都执政40多年的皇帝,给磨得淡了。至于说因言获罪,还真没人怕这个。

    这个时代报纸满天飞,不是天天在谈这个?也不见大明去上海查封这些报社。

    现在大明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甚至大敌李易招摇过市,居然不敢略有加害,生怕开荒团换个暴力的主儿执政,动了心思取代大明,毕竟李易表面看没这个打算。

    各级官员也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谁还理书生论道?

    高攀龙最先提出疑问:“李易,记得你是在周庄,第一个提出气候变冷的。你给个确切说法,这天会不会一年年,无限变冷下去?”

    李易摇头道:“天无绝人之路。天道循环,冷热交替,只不过我们正遇到这一劫而已。粮食减产是一定的了,但总不至于一茬庄稼都不让种。”

    高攀龙叹气道:“多灾多难啊,就算现在这样,已经是百年不见的惨境。我们华夏子孙,以后何去何从呢?”

    李易道:“西方应对气候的变化,方法是向海外殖民。咱大明如果还采取闭关锁国那一套,土地产出供不上,结局必然是内乱四起,自取灭亡。”

    大家都认可李易这个说法。因为这几年,如果李易不移走2000万灾民,说不定会出什么大事,大明会不知道变成了什么模样。纷纷表示感激李易恩泽万民。

    李易暗道:我还移走了一个混世魔王高迎祥呢。你们还真应该感激我。那可是八大寇之一,横行天下的。话说自己只记得高迎祥、张献忠,八大寇是不是不知不觉,被我移走了好几个啊?别说,还真有这个可能。这个时代八大寇名声不显,也许就是个跑龙套的小角色,自己哪里去查。

    叶坤道:“司令,不知道现在黄河泛滥地区,灾情如何?”

    这也是大家最关心的的问题,都注目着李易。

    李易道:“黄河决口堵不上,这片灾区已经彻底变成泽国。不要说今年,就是明年,也不知道能不能进去人。好在我们现在在北方发现了数十万里的大平原,全是肥沃土地,真的是养在深闺人未识。那里,以后就是中华民族的大粮仓。气候变冷,恰恰影响不到只种一茬庄稼的北方。”

    李易给大家详细介绍了松花江平原,嫩江平原,黑龙江平原。这后世的北大仓,他可太熟悉了。

    所有人都被李易描绘的一眼望不到边,一个山坡都没有的大平原震撼了。

    常言说:三山六水一分田。山河纵横,土地稀少,这是共识。这世上真有这样都可开垦为良田的宝地?怪不得李易的开荒团,不停的在海外奔波,敢情海外真有好地方啊。

    白鹿书院山长齐云问道:“听说这次,司令您采用的不是我们读书人治政,用的都是地痞无赖,江湖恶徒做头目。采用了把百姓,编成军管模式。这办法老夫闻所未闻,不知有何奥妙?”

    李易道:“乱世需用重典,齐山长可赞同?”

    齐云道:“当然,乱世刁民倍出,没有严刑峻法,怎么会有治世出现?”

    李易道:“这上千万灾民集中在一起,为一个馒头,就有人可能暴起杀人。哪是一个乱世可形容。就我们一帮论道的书生,可能靠道理让那些灾民驯服?”

    齐云叹道:“仓廪实而后知礼节。这饿字当头,道德文章,实在是不如拳头棍棒。”

    李易道:“我们书生管不了,您信不信这些江湖好汉能管得住这些乱民?”

    齐云道:“这个我信,这些所谓侠客,好勇斗狠,刁民再刁,也怕这些人。”

    李易道:“您知道周处除三害的典故吧?周处就是横行乡里的凶徒。在他当地,和山上吃人的老虎,水中吃人的蛟龙并称三害。有人怂恿周处为百姓除三害,周处一时来了侠义心肠,答应了。杀了老虎和蛟龙后,问第三害是什么,才知道原来是自己。最后这人幡然醒悟,读书做好人去了,最终真的除了这第三害。”

    齐云拊掌道:“我懂了。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把这些所谓侠客调离中原,立刻安定不少。这是除第一害——游侠。这些人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正好克制这些灾民。这是除第二害——刁民。北方土著桀骜不驯,正好这些人可以带领移民,和他们拼命,这是除凶顽土著第三害。司令真是好手段!”

    李易苦笑道:“什么好手段啊,还不是被逼出来的。我这夹袋中缺少治政官员。北方地广人稀,本身没有成型府县。实在没办法,才花钱消灾,让这些江湖人物,收拢起来,让他们过一把官瘾,一展所长。”

    嵩阳书院山长赵处一道:“此法标新立异,实在高明。就我所知,你那第一师有闯儿称号的高迎祥,带着马帮呼啸西北,人命何止百条。官府画影图形,拿他不得。这人武艺高强,可力敌百人,谁不怕他?现在司令随意拿点儿银子,就让他放弃走私行当,甘心驱遣,果然好手段!不过说回来,功劳还是在李司令身上。天下哪有第二个人拿得出这些银子?”

    高攀龙道:“李易仅仅拿些银子,哪能收服这些顽徒。李易同时还给出了师长、团长的官职。李易拥有九省之地,所授官职,看着是虚名,其实已经是实打实的了。这官职足可以光宗耀祖,那些人不要说给钱,不给钱都会跟着李易干的。”

    叶坤笑道:“这真是不假。李司令授我这二品大员,我可是祭告了祖先的。本不想惊动学院历代山长,可是大家坚决要求:必须祭告书院历代山长,结果还是走了这个过场。李司令是明君出世,已经得到天下人认可了。听说山东孔家,也把上千的子弟,送往上海了。我们各个书院,奉行孔孟之理,以附骥尾,正是正理。”

    大家本来对攀李易这个高枝,还有些抹不下脸。叶坤这一番玩笑,倒是让大家去掉了心理负担。

    高攀龙最关心的还是身边的事:无锡是纺织业发达地区。上海纺织业对江南的冲击,在无锡已经显现出恶果了。

    他关切的询问这关系江南富庶,关系民生的问题的时候,李易解释道:“上海纺纱业,冲击江南那些小纺织作坊。这是早晚都会发生的大趋势。不过开荒团已经组建了渔业公司,专门吸收那些失去工作的纺织工人,工资不低于原来标准。大海里多得是各种物产,鲸海里甚至多得是大鲸鱼。海盐又唾手可得,打捞出的鱼腌制了,就可以卖往各地,可以弥补百姓粮食产量的下降,又丰富了餐桌菜肴。这虽然是权宜之计,也可缓解矛盾,给工人们一条活路。”

    高攀龙频频点头,不过又多了别的担心:“李易,上海纺织产量那么大,提供棉花的不仅是江南,现在竟然多了台湾一个省。这样多的纺织品,会不会卖不出去?”

    李易道:“暂时不会。千万灾民,就让布匹供不应求。再以后,这些产品还会漂洋过海,卖到西方,那里正在打仗,缺衣少粮。市场几乎是无限大。”

    一说起这世界大事,号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高攀龙就无语了。他对西方的国家什么都不知道,感觉自己真的是落伍了。好像这个时代,已经把他这个经世大儒,彻底淘汰了。

    高攀龙对叶茂才道:“茂才,我决定出山,移居上海,主持上海的东林学校。无锡虽然和上海离得很近,可是感觉就是两个天地。你看看,这长沙一个书院庆典,上海就来了七家报社的人来采访。咱们无锡只能被动的坐等报纸消息,太落后了。你来看家,做东林书院的下一任山长吧。”

    叶茂才摇头,坚定道:“山长我是不会做的,您另外委托他人吧。我也要到上海,去教更多的学生。”

    高攀龙道:“那就另选一人做山长。”说着转向李易道:“高某愿意到北方,主持这千万移民的学政,司令可能答应?”

    李易道:“求之不得啊。那您就勉为其难,做海外督学,也和叶山长一样官居二品,如何?”

    高攀龙在大明为官很不如意,才退隐山林,主持东林书院。可这个时代,王阳明“心学”理论盛行,岳麓书院是王阳明的徒子徒孙一路教下来的,竞争压力真太大了。逼得他不得不编撰《日省编》,将先朝大儒的语录附在《大学》章句之下,作为初学者的指南。又将有关儒、释差异的言论汇集成《崇正编》,以抵制王阳明“心学”所提倡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主张。不过任是如此,还是被岳麓书院,压得喘不上气。

    现在叶坤在靠向李易的路上,又先行一步,更让他心情郁闷。

    如今李易封他做海外督学,这就可以和叶坤分庭抗礼,总算扳回一局,心头登时一爽,道:“李司令抬爱,敢不效死力?以后高某余生就奔走海外,只希望儒家精华,能海外生根,开枝散叶。”他这回有了职司,自然就也叫李易司令了。

    高攀龙一句话,可让所有人心里一惊,都忽然感觉到:自己是错过什么了。自己怎么没想到,这海外督学,很可能是逆天的功德。

    儒家最讲究“立德、立功、立言”,这三条标准被称为三不朽标准。

    儒家认为,历史上达到圣人标准的有四个人: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

    但是符合三不朽标准的,只有两个人,那就是孔子和王阳明。

    搞不好,以后历史上,说不定又多一圣人,说不定高攀龙还能达到三不朽的标准呢。这一下连叶坤也有些艳羡了。

    高攀龙看到大家歆羡的目光,何尝不知道这里的奥妙。读书人一辈子争的,不就是这个嘛。他真有些熏熏然了。心里只想着诸葛亮的名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辈子,一定在海外,把儒家精华传播出去。

    不过他也暗自警醒自己:儒家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还是要和李易找时间,私下好好议上一议。这教义可不能耽误了李易的大业。

    高攀龙是搞党派出身的,可不是迂腐的人,深通取舍之道。看来,儒家的海外教义,又难免被李易荼毒一番了。

    叶茂才对高攀龙道:“海外现在走水路,比陆路确实方便多了。可是洋流风向,还是诸多不便。高山长要辛苦了。”

    高攀龙道:“传圣人薪火,何惧千难万险!叶山长言重了。”

    高攀龙心底有些不屑:你叶坤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现在这是想和我换这个差事啊,你把心放肚子里吧,不要说门,窗户都没有!这是儒家不世奇功啊!这位置必须有德者居之,自己就是这有德者。

    看来自己回去,得召集东林子弟了。为官的也要召集回来,给他们一个选择。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到李易这做官,恐怕才是正途。看不懂天下大势,算得上合格的读书人吗?

本文网址:http://www.bdhwx.com/9/9467/38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bdhwx.com/9/9467/381.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