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章良田万倾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 录 下一页 投票推荐

    “大明开荒团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李易忽然想起:高迎祥这人,可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八大寇里面的闯王!平生杀人如麻,骨子里就不会怕死。自己给了他这样大的权利,这样大的舞台,会不会弄巧成拙了?

    不过,高迎祥会再有反意吗?李易自嘲的笑了一下,暗道自己有些多心了。

    有个词叫官逼民反。不到万不得已,哪有人冒着杀头的危险,跟别人起哄?高迎祥不过是建功立业的心太重,江湖人的狠劲儿发作罢了。

    这种狠,不仅对别人,对自己也一样。这是江湖人的生存之道。

    至于说真正的心黑手辣,大明随便拽出一个当官的,高迎祥都得好好给人家当学生。差别是人家是只做不说罢了。

    更何况现在这个时代,恐怕名将之花,大半都集中在自己的开荒团中,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江湖人物又不是不懂审时度势,怎么会起反的心思?自己这是历史恐惧症,杞人忧天了。

    为了移民安全起见,李易还是让李胜俭安排一个先遣团,随着高迎祥的队伍出发。又写了一封信,把移民路线的变更通知周云泉。

    不过移民走什么路线,周云泉真不会关心这个。他组织好自己的草台班子,能把戏唱下去,就万事大吉。这些善后工作都是李易的。

    第二天,李易又开始奔波自己的事情了。天刚蒙蒙亮,李易就乘船奔了营口。

    渤海虽然叫做海,其实几乎就是个内陆湖,风浪小,冬天还大半封冻。李易乘的快船,不仅借助风帆之力,还有100多个水手操桨。李易真的心急。

    匆忙改变移民路线,涉及大量的事情要协调。这个协调是决策层面的,没有李易坐镇,就会乱成一锅粥。

    李易本打算给高迎祥送行,不过一转念,高迎祥等诸事安排完毕,自己上船不一定什么时候了。现在重心偏向了辽东,营口就是陆上跋涉的起点。这迢迢长征路,才是重中之重,还是先赶往营口要紧。

    李易赶到营口的时候,鲁平也随后赶到了。

    恰好辽东省省长王蹇,也在营口,配合李胜温的工作,李易大喜:这军民各方面的主事人齐活了。赶紧召开紧急会议。

    李易首先定下调子:1619年,辽东重点工作,就是做好移民过境的事情。围绕移民工作,有几个重点。

    第一,就是修路。

    辽东去年起,已经开始大规模修路,大规模建造水泥厂。这给这次移民,打下了一个好基础。李易要求鲁平这个辽东建设总指挥,立刻集中力量,开始突击扩建营口到开原的驿路。

    开原后世是铁岭的下辖县级市,最著名的是二人转。在明朝,铁岭不过是一卫之所,开原才是真正的大城市。历史总是这样颠颠倒倒。

    尤其开原的名字,是明朝开国功勋,民间传说的神仙刘伯温所起,更让这个城市增加了传奇色彩。

    明朝的驿路,硬是修到了开原,也算跨世纪工程。

    实际上,仅仅是沈阳以北,大明刚卖给开荒团的昌图、铁岭、开原、调兵山一带,就有可耕地过千万亩,容纳百万移民绰绰有余。

    不过,李易不打算把这批移民放这里。

    中国老百姓都故土难离,好不容易有了这一批去哪都可以的移民,自然是要把自己的控制范围尽量扩大一些。没有移民,占领再多的土地,结局也是为人做嫁衣,不知道便宜了谁。

    所以,开原以北,就要继续修路。要一直向北。这工程可就大了。

    好在北蒙及时送来了20万身强体壮的筑路大军,才让鲁平解了燃眉之急,不至于让另外几条路的建设,停下脚步。

    这个时代可是没有机械化,全靠人力干活。鲁平甚至都怀疑,是不是北蒙猜到了司令急缺壮劳力,才年都不过,匆匆忙忙赶过来干活的。

    李易让鲁平重新做个预算,鲁平道:“司令,这营口到开原,本就预备修高水准的驿路,预算不用加了。就是开原以北,这条路投入可没准。毕竟您长度都不能确定,一路上山川形势又没探测出来。不过有了这20万蒙古人做免费劳动力,资金投入肯定不算大。现在的难度是造桥的问题。”

    李易当然明白桥的修建成本极高。就算在后世,一座大桥,投入资金也是惊人数字。更不用在这个把河流叫做天堑的时代。

    李易道:“我的要求是这桥梁快速建成,不要影响移民。还要禁得住夏季的暴雨,不要河水暴涨冲垮了桥梁。钱肯定不是问题,问题是造桥的速度!”

    鲁平道:“按理,所有百米来宽的河流,建石桥最划算,结实耐用。当然,水泥桥更容易建造,可是这水泥没经过年代测试,不知道能挺多久。石桥百十年的寿命可没问题。”

    李易点头同意。他知道赵州桥,历经千年,巍然屹立,那就是石桥的传奇。

    鲁平继续道:“可是石桥也不是急切间就能建造成的。既然急,干脆就大河小河,一律先建浮桥。这可是最快的办法了。只要铁厂打出质量过硬的粗铁链,木板什么的不愁,大树哪都不缺。”

    这个年代,打造铁链都靠手工,一环环衔接,结实程度不次于后世,不过速度可就上不来了。

    李胜温道:“我以军工的名义下订单给各家铁厂,保证又快又好的完成任务。只要鲁平你把各条河需要的铁链长度告诉我。误事拿我是问。”

    辽东的铁厂大大小小,原来有上百家之多。这是因为李易记得,在工业化初期,一直是以钢铁产量,衡量各国国力的。就是后世建国后,还来了个大炼钢铁,希望赶英超美。

    所以,李易就把辽东的铁矿开采完全放开,只需要按年缴纳保险金,铁厂随便建。反正这个年代都靠人力,这矿石能采多少?

    这就极大刺激了江南巨商的开矿热情。铁器在大明,可是和食盐一样,是国家战略物资,不能随意卖给国外的。现在李易不限制了,这谁不争先恐后的闯进这个圈子?

    结果,这些商人投资进了这个行当就发现,自己上了李易的罗圈当。

    供大于求,所有铁器,开始滞销了。

    要知道,任何一件商品,都有一个市场培育过程。铁器原来的市场就那么大,虽然商家降价促销,谁家也不会买八把铁锹备着啊。

    这个时候,军品的订单救活了这些铁厂。军品虽然质量要求苛刻,可是利润丰厚。

    可惜好景不长,军品也就是枪管、刺刀、手榴弹、铁锹、炮管,消耗量也跟不上来。让这些商家叫苦连天。

    所以生意这东西,抢先半步,叫先机。抢先一步成先烈。

    就在他们想放弃的时候,一个利好又忽然来了。江南造船厂据说要造铁船了,而且,开始进行试验用的钢铁都采购不少。这让那些想关门大吉的工厂有了希望,就继续苦熬,希望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不过后来就听说,,就算是铁船,也是铁皮船,用铁量还是有限。

    这些铁厂大呼上当。这一路耽搁下来,又多亏损不少。这个时候,谁都知道这是火坑了,想把铁厂出手,能卖给谁?

    好在这个时候,不知道从哪钻出了一个大买家,虽然压价很厉害,可是铁厂只要卖,就毫不犹豫接手。让这些商人虽然割肉出血,总算不至于血本无归。

    到了现在,辽东铁厂只剩下20来家了。其余都被那个买家收购了。

    奇怪的是,被收购的钢铁厂并没有停产,不仅不停产,还在扩大生产。这还不是最奇葩的,最奇葩的是各家积压的铁锭,只要你不怕亏损,想折价卖掉,都会被这个买家买走。然后,那些铁锭就被放在那生锈,也不出卖。

    这样雄厚的资金实力,一通狂烧钱,把大家都烧服了。

    既然有这样大资金进场,那还怕什么。

    所以辽东铁厂,就开始进入了一个怪圈:每家生产在继续,亏钱在继续,可是谁也不倒闭。能熬下来的,几乎都是财大气粗的,都猜测这铁厂背后,暗流涌动,未来肯定暴利可期。不然那神秘资金,怎么会进场吃货?熬吧,反正还有别的买卖赚钱顶着,就是谁都不卖铁厂了。

    收购这些铁厂的幕后人物,其实就是李易。

    李家八方进财,仅仅土豆的种植和生产,土豆粉连锁店,就让李家肥的流油。李胜义这些早期经商的军头,在禁止部队经商后,所有生意并没有廉价出卖,都上交给了任月。

    李易搞的所谓军队产业转民营,其实都转进了自己的腰包。可是李易每天千头万绪,丢东落西。他本就不是理事的长才,根本没注意到这样的的问题。

    监督这项工作的总政治部凌云,也是睁一眼闭一眼。连军队都是李易的,这些财产归哪都是个归,归到自己女婿家,也说得过去,无所谓了。

    可是这就出了一个问题:任月天天发愁,这钱越来越多,没地方花。

    任月是李易的好学生,自然明白扩大再生产。可是他们从事的都是成本低,利润高的行业,有时候,就不知道怎么再扩大。

    比如李胜义在上交他的生意的时候,就一起交回了60万亩土地。这都是他大手一挥,圈出来种土豆的。李胜信这些人也一样,都圈了许多地搞军屯。反正当年辽东地广人稀。整个辽东其实就是后世的辽宁省大,人口不到200万,李胜义这些军头,想要多少地,就是多少地。不用向任何人打报告。

    移民的土地要百分之三十缴纳保险金,这些土地不用。

    崔芸不是不知道这个事情,不过她有她的的小九九,恨不得给未来的小家,多多弄些钱。这个年代一个女人生十个八个孩子,都不稀奇。多攒点家底总是不错的。何况李家还有那么多兄弟没成家呢。

    在任月和崔芸的联手作弊下,在凌云这个女儿也要确定嫁入李家,军队内部监督无效下,李家的家底快速丰厚起来。

    终于在过年之前,大大咧咧的李易,想起来问问任月这个管家,自己家的家底到底有多少。

    任月最开始搪塞,李易就觉得不对劲儿。再三追问,任月终于拿出了账本。

    李易看了账本,瞠目结舌。半天没缓过气来。

    这,这也太可怕了!

    别的不看,仅仅是土地,李家在辽东,合计有耕地120万亩。台湾李胜江过年的时候,交给任月一个年份子,是十万亩棉田。李胜智在安南转一圈,觉得向阳省风水好,说不定可以养老,先让李胜石划出20万亩地,做养老基地了。到了东京,又觉得可以留个活动基地,把皇家20万亩田地,纳入了李家产业。

    这些个师弟几乎都有过日子心,走到哪,都不忘给自己家里添点儿固定资产。林林总总,仅仅是土地一项,李家已经有了240万亩良田。而且完全是不交税的私田!

    这是何等的惊世骇俗?!

本文网址:http://www.bdhwx.com/9/9467/39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bdhwx.com/9/9467/393.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