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调兵遣将
“大明开荒团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李胜信中午赶到抚顺,李胜方果然已经做好了铁锅炖大鹅,等候六师兄。李胜信见师弟这一仗干脆利落,也舒心快意。
战后救治伤员,登记俘虏及战利品等杂事,自有后勤部和政治部的人来管,两人找了向导,兴冲冲直奔大师兄所说的西露天煤矿。
这个时代当然没有什么西露天煤矿的称呼。不过这片地表煤,已经被使用了一千多年。早就名闻遐迩,当地人都知道。
早在公元前82年,西汉王朝在这里设置玄菟郡,这时已经有百姓发现了煤石这种东西,用它做饭取暖,比柴草更耐烧。
进入高句丽统治时代,抚顺高尔山城逐渐昌盛起来,这个时候,煤石用的更多了。
随着隋唐强大,赶走了高句丽,抚顺这块土地进入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统一和繁荣的时期,煤石这种燃料更普遍被使用。
可是再繁荣,抚顺本地人口最多时候,也不过是几万人,也就是后世一个乡镇的规模。交通不便让抚顺煤石没有外销渠道,更何况辽东苦寒,人口本就稀少,这煤石开采千年,也不过是挖开不到一里方圆 。
这和后世五十里方圆的规模当然没有可比性。所以李家两兄弟看着青山绿水间,这巴掌大的一片黑乎乎矿脉,就是煤石,很是失望。这哪有大师兄说的什么“煤海”的气势。
不过两人下了马,仔细看,才发现这矿脉的特殊性。只要掀开表层浮土,下面就是黑亮的煤炭。这得省多少人力物力,难怪大师兄惦记。
两人又纵马跑出几里路,挥动铁锹,一会儿工夫,就挖下几尺深,果然地下又见了黑亮的矿脉。兄弟二人顿时高兴得欢呼起来。
煤炭在明朝已经不仅是烧火做饭的燃料,而且是普遍采用的炼铁燃料,完全超过了木炭。尤其两兄弟在山西,别的没见过,遍地的小煤窑可见得多了。可是那些煤窑都需要向大山里面挖很远,或者向地下挖很深,这样全露天的煤矿还真是没见过,真震了两兄弟一把。不由得对大师兄英明神武表达了一番敬仰之情。
钢铁业的发展,没有煤炭做支持,很难大规模发展。偏偏煤炭虽然矿脉不缺,但是采挖不易。一个一个小矿洞,很难开展大规模开采。
煤炭供给不足,已经成为钢铁业发展的瓶颈。抚顺这个露天煤矿,正是雪中送炭。
全露天的煤矿,两万五千采煤大军,真是想想就让人激动。这一下李家的太平洋钢铁公司要更上一层楼了。
李家这样的公司,想不高速发展都不可能。矿山是白占的,矿工是抓来的,资本的原始积累是血腥的,在太平洋钢铁公司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开荒团不养吃白饭的闲人,两万五千战俘,立刻被押往煤矿,成为了光荣的煤矿工人。
李胜信修书一封,星夜送给大师兄,汇报战况。同时给陈曦写了一封信,讲了抚顺确实有一个特大的露天煤矿,并且已经抓到两万五千壮劳力,开始挖煤行动。
陈曦见信大喜。立刻安排人,勘察铺设抚顺到鞍山的铁轨。早一天把抚顺的煤炭运到鞍山,就能早一天产生效益。
这砍伐树木烧炭来冶炼,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周围哪有那么多树木可供砍伐?炼铁可以直接使用煤炭,虽然炼制精钢还需要木炭,但是对木材的需要量,完全缩小到能承受的地步。
好在从这里到辽阳,从辽阳到抚顺的路基是现成的,工程量就小了许多。而且两地不过百十里距离,路程也不算远。有了轨道车,煤炭运输成本就很低。
鞍山的铁矿没有了燃料的束缚,也应该扩大规模了。煤炭运来的多了,还可以卖给其他钢铁厂,这又是一笔利润来源。
现在各个铁厂都可以满负荷生产,仅仅是铁轨这一项需求,辽东的钢铁就再不愁销路了,辽东铁厂,都成了摇钱树。
陈曦找到李易,申请在移民中招收十万钢铁厂工人,李易答应了。只嘱咐最好以家庭为单位招工,妇女儿童可以做些辅助工作。避免为了吃口饭的工作,让许多家庭妻离子散。
后世的鞍钢,有百万产业大军。现在这个几乎纯依靠人力的时代,李易觉得,出现几十万钢铁大军,根本不算什么。
李易定下的这个基本政策,也成了其他铁厂的招工标准,李易哪知道,辽东这些铁厂开始截留移民,就地招工,既然不愁钢铁销路,谁不趁机多招收这些廉价劳动力,那不是傻子?这让鞍山这一带铁厂,迅速超过百万规模,成了超级人口聚居区。
这个新兴的城市,一方面减轻了移民压力,另一方面,开始大量消耗辽东多余的粮食蔬菜。促进了辽东农民的种地积极性,形成了良性的货币流通。
李易从辽东的大地主收税,不用收取粮食,可以直接收取金银货币。这些货币又可以采买钢铁,转化为工人的工资,进入再流通。
李易根本不是经济学家,搞不清怎样建立完善的金融流通体制。哪曾想让他误打误撞,通过辽东的钢铁业,窥见了金融流通的真谛。让他在以后的发展中,开始在农业地区,有意识的建立工业区,和农业构成一个循环产业链。这个收获,才是真正的大收获。
李易一直担心采矿工人的尘肺病问题,为此他曾咨询过年高德劭的李鋕。
当李鋕听说这病不是人人都发病,也不是一年两年就发病。即使发病了,也能继续活十年二十年的时候,有些看怪物一样看着李易。让李易莫名其妙。
李鋕对李易道:“世侄你糊涂啊。杜甫做《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时候,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说‘归来倚杖自叹息’,你说他多大年纪?他不过是四十来岁!你知道大明百姓,过了三十五岁,就可以自称老朽了吗?活到四十岁,就算死了,也是寿终正寝。听你的意思,得那个什么尘肺病的人也能活到五六十岁?”
李易点头。
李鋕叹道:“杞人忧天啊。你看看北方各族,蒙古也好,女真也好,能活过三十五岁的,都老迈不堪了。你居然想他们活到五十岁以后的事?这想的也太长远了!还是没事多琢磨琢磨,让他们怎样能活到三十五岁不饿死再说吧。”
李易终于放下了一个心结。他明白这是一个灾民遍地走,人命贱于狗的时代。自己真是想多了。给更多人活路,才是他应该想的事。不要说是乱世,后世天下太平,也没见少了挖矿的人。
现在的大明,哪一天没有成千上万的人饿死?大明万历年间,人口超过两亿。而清初人口仅仅四五千万。那一亿多的人口哪里去了?一部分是死于人祸被杀掉,更多的还是死于天灾冻饿而死。
到清朝末年,仅仅是被贩卖到美洲为奴的,数字就不是百万能挡得住的。落后就要挨打,自己一心纠结职业病这些细枝末节,真让李鋕这样世事洞明的人笑掉大牙。
抚顺后世被称作“煤都”,可见煤炭储量之高。最关键的是抚顺是超级露天煤矿,这在世界上都是得天独厚 ,有了这个煤矿,完全可以支持整个东北的钢铁冶金行业高速发展。
《史记》里面范蠡劝越王勾践攻打吴国,就说了一句名言“天与弗取 反受其咎”,李易觉得自己再不拿下抚顺,真的太对不起号称“煤都”的抚顺了。
尤其是李胜信顺便抓了两万五千名矿工,更是让李易很满意。
五月二十二日,李易正同陶远山、陈曦等十数人研究第一段轨道鞍山到辽阳段的铺设,忽然海军崔秀送来急报,李易展开信,立刻变了脸色呆住,信也滑落到桌上。
陈曦以前曾是李易半个秘书,经常接触军机,这时也没有避讳,伸手拾起来信,信上只潦草数语:
“庆尚道失陷,李胜石战殁。
今我军拟依托大连军港,阻敌于渤海海峡,以黄海为战场,与朝鲜、日本、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五国联军周旋。
军情紧迫,不及细言。
五月二十日 崔秀”
陈曦见李易一语成谶,李胜石果然战殁,不由得泪水扑簌簌落了下来。再想及崔秀军中还有李家许多兄弟,也不知情势如何,更是忧心如焚。
陶远山等人见如此情况,都有些坐立不安。
过了好一会儿,李易终于缓过神来。
任凭李胜石的死李易已经有了心理预期,事情发生了,还是一样让他痛彻心扉。
途经上海的葡萄牙战舰,果然也到了庆尚道,和日本、朝鲜几国一起,给了住朝的李胜石致命一击。
崔秀虽然损失了李胜石一个师,可是单论战舰数量,还是比五国联军多。但是海上作战,靠的不是数量,质量还是第一位的。崔秀能否取胜,实在难说。
李易目光深沉看着大家,道:“也不瞒大家,我军朝鲜战场失利,崔秀大军正与朝、日、葡、荷、西班牙等国海上鏖兵,势必要抽调海军所有战舰参战,移民只能依靠民船和大明支援的船只,速度肯定要慢下来了。”
看了看大家有些惶急的脸色,李易安慰道:“大家不用过于担心,敌人强也就是强在海军,还没有能力侵扰我辽东本土。便是在上海,大家也知道,他们也没得了好去。建设方面计议好的事,一切依旧。陶院长,暂时你就不要回南京了,就由你来主持辽东整体建设。”
陶远山领命,知道李易要处理军务,带领几人告辞离开。
李易对陈曦道:“拟文,命令李胜信部即刻东征,肃清辽东后金余孽,过鸭绿江,经义州、平壤一线,从陆路直逼朝鲜国都汉城 。”
李易沉吟了一下,手指轻轻敲着桌面,继续道:“命令天津的新编第六军三个师 ,移师辽东,分别屯兵营口、辽阳、沈阳。”
李胜俭的新编第六军,已经成军两个月了。训练一支冷兵器部队,需要几次血与火的大战,才能获得合格的战士。火枪兵不同,两个月的时间,足可以学会射击和简单队列,形成一定战斗力。
李易调这些新兵进入辽东,倒不是马上要他们打仗,而是要填补李胜信部队东征留下的空白,弹压地方。
陈曦擦干泪水,开始书写命令。
无论在向阳大院,还是在京师李府,在上海新家,陈曦为李易书写各类命令的活都没少干。万没想到在成为太平洋钢铁公司总裁后,还有机会做这个工作,这让她有些激动。
陈曦知道,自己写的,不过是几个字,可背后调动的是千军万马。一个贪恋权利的女人,当然喜欢这种快感。
李易也没闲着,他亲自拿起纸笔,写了一封信,交给陈曦道:“用八百里加急,把这封信由山海关送进京师,这是给万历帝的,耽误不得。我要去大连港,就近指挥战事,胜利最终是我们的!”
李胜信中午赶到抚顺,李胜方果然已经做好了铁锅炖大鹅,等候六师兄。李胜信见师弟这一仗干脆利落,也舒心快意。
战后救治伤员,登记俘虏及战利品等杂事,自有后勤部和政治部的人来管,两人找了向导,兴冲冲直奔大师兄所说的西露天煤矿。
这个时代当然没有什么西露天煤矿的称呼。不过这片地表煤,已经被使用了一千多年。早就名闻遐迩,当地人都知道。
早在公元前82年,西汉王朝在这里设置玄菟郡,这时已经有百姓发现了煤石这种东西,用它做饭取暖,比柴草更耐烧。
进入高句丽统治时代,抚顺高尔山城逐渐昌盛起来,这个时候,煤石用的更多了。
随着隋唐强大,赶走了高句丽,抚顺这块土地进入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统一和繁荣的时期,煤石这种燃料更普遍被使用。
可是再繁荣,抚顺本地人口最多时候,也不过是几万人,也就是后世一个乡镇的规模。交通不便让抚顺煤石没有外销渠道,更何况辽东苦寒,人口本就稀少,这煤石开采千年,也不过是挖开不到一里方圆 。
这和后世五十里方圆的规模当然没有可比性。所以李家两兄弟看着青山绿水间,这巴掌大的一片黑乎乎矿脉,就是煤石,很是失望。这哪有大师兄说的什么“煤海”的气势。
不过两人下了马,仔细看,才发现这矿脉的特殊性。只要掀开表层浮土,下面就是黑亮的煤炭。这得省多少人力物力,难怪大师兄惦记。
两人又纵马跑出几里路,挥动铁锹,一会儿工夫,就挖下几尺深,果然地下又见了黑亮的矿脉。兄弟二人顿时高兴得欢呼起来。
煤炭在明朝已经不仅是烧火做饭的燃料,而且是普遍采用的炼铁燃料,完全超过了木炭。尤其两兄弟在山西,别的没见过,遍地的小煤窑可见得多了。可是那些煤窑都需要向大山里面挖很远,或者向地下挖很深,这样全露天的煤矿还真是没见过,真震了两兄弟一把。不由得对大师兄英明神武表达了一番敬仰之情。
钢铁业的发展,没有煤炭做支持,很难大规模发展。偏偏煤炭虽然矿脉不缺,但是采挖不易。一个一个小矿洞,很难开展大规模开采。
煤炭供给不足,已经成为钢铁业发展的瓶颈。抚顺这个露天煤矿,正是雪中送炭。
全露天的煤矿,两万五千采煤大军,真是想想就让人激动。这一下李家的太平洋钢铁公司要更上一层楼了。
李家这样的公司,想不高速发展都不可能。矿山是白占的,矿工是抓来的,资本的原始积累是血腥的,在太平洋钢铁公司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开荒团不养吃白饭的闲人,两万五千战俘,立刻被押往煤矿,成为了光荣的煤矿工人。
李胜信修书一封,星夜送给大师兄,汇报战况。同时给陈曦写了一封信,讲了抚顺确实有一个特大的露天煤矿,并且已经抓到两万五千壮劳力,开始挖煤行动。
陈曦见信大喜。立刻安排人,勘察铺设抚顺到鞍山的铁轨。早一天把抚顺的煤炭运到鞍山,就能早一天产生效益。
这砍伐树木烧炭来冶炼,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周围哪有那么多树木可供砍伐?炼铁可以直接使用煤炭,虽然炼制精钢还需要木炭,但是对木材的需要量,完全缩小到能承受的地步。
好在从这里到辽阳,从辽阳到抚顺的路基是现成的,工程量就小了许多。而且两地不过百十里距离,路程也不算远。有了轨道车,煤炭运输成本就很低。
鞍山的铁矿没有了燃料的束缚,也应该扩大规模了。煤炭运来的多了,还可以卖给其他钢铁厂,这又是一笔利润来源。
现在各个铁厂都可以满负荷生产,仅仅是铁轨这一项需求,辽东的钢铁就再不愁销路了,辽东铁厂,都成了摇钱树。
陈曦找到李易,申请在移民中招收十万钢铁厂工人,李易答应了。只嘱咐最好以家庭为单位招工,妇女儿童可以做些辅助工作。避免为了吃口饭的工作,让许多家庭妻离子散。
后世的鞍钢,有百万产业大军。现在这个几乎纯依靠人力的时代,李易觉得,出现几十万钢铁大军,根本不算什么。
李易定下的这个基本政策,也成了其他铁厂的招工标准,李易哪知道,辽东这些铁厂开始截留移民,就地招工,既然不愁钢铁销路,谁不趁机多招收这些廉价劳动力,那不是傻子?这让鞍山这一带铁厂,迅速超过百万规模,成了超级人口聚居区。
这个新兴的城市,一方面减轻了移民压力,另一方面,开始大量消耗辽东多余的粮食蔬菜。促进了辽东农民的种地积极性,形成了良性的货币流通。
李易从辽东的大地主收税,不用收取粮食,可以直接收取金银货币。这些货币又可以采买钢铁,转化为工人的工资,进入再流通。
李易根本不是经济学家,搞不清怎样建立完善的金融流通体制。哪曾想让他误打误撞,通过辽东的钢铁业,窥见了金融流通的真谛。让他在以后的发展中,开始在农业地区,有意识的建立工业区,和农业构成一个循环产业链。这个收获,才是真正的大收获。
李易一直担心采矿工人的尘肺病问题,为此他曾咨询过年高德劭的李鋕。
当李鋕听说这病不是人人都发病,也不是一年两年就发病。即使发病了,也能继续活十年二十年的时候,有些看怪物一样看着李易。让李易莫名其妙。
李鋕对李易道:“世侄你糊涂啊。杜甫做《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时候,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说‘归来倚杖自叹息’,你说他多大年纪?他不过是四十来岁!你知道大明百姓,过了三十五岁,就可以自称老朽了吗?活到四十岁,就算死了,也是寿终正寝。听你的意思,得那个什么尘肺病的人也能活到五六十岁?”
李易点头。
李鋕叹道:“杞人忧天啊。你看看北方各族,蒙古也好,女真也好,能活过三十五岁的,都老迈不堪了。你居然想他们活到五十岁以后的事?这想的也太长远了!还是没事多琢磨琢磨,让他们怎样能活到三十五岁不饿死再说吧。”
李易终于放下了一个心结。他明白这是一个灾民遍地走,人命贱于狗的时代。自己真是想多了。给更多人活路,才是他应该想的事。不要说是乱世,后世天下太平,也没见少了挖矿的人。
现在的大明,哪一天没有成千上万的人饿死?大明万历年间,人口超过两亿。而清初人口仅仅四五千万。那一亿多的人口哪里去了?一部分是死于人祸被杀掉,更多的还是死于天灾冻饿而死。
到清朝末年,仅仅是被贩卖到美洲为奴的,数字就不是百万能挡得住的。落后就要挨打,自己一心纠结职业病这些细枝末节,真让李鋕这样世事洞明的人笑掉大牙。
抚顺后世被称作“煤都”,可见煤炭储量之高。最关键的是抚顺是超级露天煤矿,这在世界上都是得天独厚 ,有了这个煤矿,完全可以支持整个东北的钢铁冶金行业高速发展。
《史记》里面范蠡劝越王勾践攻打吴国,就说了一句名言“天与弗取 反受其咎”,李易觉得自己再不拿下抚顺,真的太对不起号称“煤都”的抚顺了。
尤其是李胜信顺便抓了两万五千名矿工,更是让李易很满意。
五月二十二日,李易正同陶远山、陈曦等十数人研究第一段轨道鞍山到辽阳段的铺设,忽然海军崔秀送来急报,李易展开信,立刻变了脸色呆住,信也滑落到桌上。
陈曦以前曾是李易半个秘书,经常接触军机,这时也没有避讳,伸手拾起来信,信上只潦草数语:
“庆尚道失陷,李胜石战殁。
今我军拟依托大连军港,阻敌于渤海海峡,以黄海为战场,与朝鲜、日本、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五国联军周旋。
军情紧迫,不及细言。
五月二十日 崔秀”
陈曦见李易一语成谶,李胜石果然战殁,不由得泪水扑簌簌落了下来。再想及崔秀军中还有李家许多兄弟,也不知情势如何,更是忧心如焚。
陶远山等人见如此情况,都有些坐立不安。
过了好一会儿,李易终于缓过神来。
任凭李胜石的死李易已经有了心理预期,事情发生了,还是一样让他痛彻心扉。
途经上海的葡萄牙战舰,果然也到了庆尚道,和日本、朝鲜几国一起,给了住朝的李胜石致命一击。
崔秀虽然损失了李胜石一个师,可是单论战舰数量,还是比五国联军多。但是海上作战,靠的不是数量,质量还是第一位的。崔秀能否取胜,实在难说。
李易目光深沉看着大家,道:“也不瞒大家,我军朝鲜战场失利,崔秀大军正与朝、日、葡、荷、西班牙等国海上鏖兵,势必要抽调海军所有战舰参战,移民只能依靠民船和大明支援的船只,速度肯定要慢下来了。”
看了看大家有些惶急的脸色,李易安慰道:“大家不用过于担心,敌人强也就是强在海军,还没有能力侵扰我辽东本土。便是在上海,大家也知道,他们也没得了好去。建设方面计议好的事,一切依旧。陶院长,暂时你就不要回南京了,就由你来主持辽东整体建设。”
陶远山领命,知道李易要处理军务,带领几人告辞离开。
李易对陈曦道:“拟文,命令李胜信部即刻东征,肃清辽东后金余孽,过鸭绿江,经义州、平壤一线,从陆路直逼朝鲜国都汉城 。”
李易沉吟了一下,手指轻轻敲着桌面,继续道:“命令天津的新编第六军三个师 ,移师辽东,分别屯兵营口、辽阳、沈阳。”
李胜俭的新编第六军,已经成军两个月了。训练一支冷兵器部队,需要几次血与火的大战,才能获得合格的战士。火枪兵不同,两个月的时间,足可以学会射击和简单队列,形成一定战斗力。
李易调这些新兵进入辽东,倒不是马上要他们打仗,而是要填补李胜信部队东征留下的空白,弹压地方。
陈曦擦干泪水,开始书写命令。
无论在向阳大院,还是在京师李府,在上海新家,陈曦为李易书写各类命令的活都没少干。万没想到在成为太平洋钢铁公司总裁后,还有机会做这个工作,这让她有些激动。
陈曦知道,自己写的,不过是几个字,可背后调动的是千军万马。一个贪恋权利的女人,当然喜欢这种快感。
李易也没闲着,他亲自拿起纸笔,写了一封信,交给陈曦道:“用八百里加急,把这封信由山海关送进京师,这是给万历帝的,耽误不得。我要去大连港,就近指挥战事,胜利最终是我们的!”
本文网址:http://www.bdhwx.com/9/9467/47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bdhwx.com/9/9467/475.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