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二章两国使者
“大明开荒团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何宗彦犹豫半晌,终于提出了憋在心里很久的这个问题:“我想请教李司令: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徐光启操持的都是民事,怎么能登大雅之堂,位列二品?”
李易吹开浮起的茶叶,抿了一口道:“何尚书,世易时移。您得改换观念了。请问您‘民为国本’,这话可对?”
何宗彦点头道:“这是至理啊。万古不易。”
李易道:“可是朝廷为民都做了什么?”
何宗彦道:“朝廷牧民守业,让百姓生息安乐,这就是最大功绩。”
李易放下茶杯,身子靠向椅背道:“那么大明百姓现在安乐吗?还能生息下去吗?”
何宗彦道:“天象失常,灾祸迭起,我们礼部一直在督促万岁祭祀天地,检讨己身。。。。。。”
李易冷笑道:“有用吗?您不觉得浪费精力吗?”
何宗彦不语,面色有些不虞。礼部招你惹你了,你这么埋汰礼部?礼部不就是干这个活的吗?
李易看何宗彦不服气,继续道:“辽东土地种小麦,亩产只一石多。徐光启推广玉米高粱,亩产就是三石多。因地制宜,干点实事,是不是比祭祀天地有用?”
何宗彦端起茶杯呷了一口,掩盖自己的窘迫。
祭祀天地功效如何他比谁都明白,十回有八回都是没用的。当然礼部可以推说是皇帝心不诚,或者是无道昏君。反正这方法自古传下,肯定是对的,不对不早取消了吗?存在就是合理,如果错了,也是你皇帝错了。
可最近两年,报纸开始提倡科学,他也有些怀疑这一有难处就搞祭祀,到底有没有作用。
李易继续道:“这次我路过海州,发现徐光启的科学院在推广一种生长期短的高粱,他们叫做快红三号。这种高粱比正常高粱减产半石左右。”
何宗彦拍腿道:“作孽啊,民以食为天,徐光启怎么搞出了这样倒行逆施的事情?粮食减产半石,居然还去推广?”
李易道:“这高粱叫快红三号,很显然他们研究很长时间,前面还有一号二号。为什么叫快红?就是正常高粱生长期是120天,这快红三号只需80天。高粱虽然是减产的,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种植高粱前,农民可以种一茬土豆,凭空多收获三四千斤的土豆啊。辽东地本是种一茬庄稼,现在却种了两茬,您看徐光启的科学院功绩大否?”
“有这样的事?那徐光启真是善莫大焉,可以名垂青史了。”何宗彦感叹道。
李易道:“这样事多了。我听说科学院还研究出了杂交水稻,亩产可以提高一倍,现在正在我开荒团南三省推广。还研究出把一些山石碾成粉,撒进地里,这个东西叫做肥料,不同庄稼施不同肥,可以增产两到三成。”
何宗彦惊讶道:“这么说,徐光启可有大功于百姓了。”
李易道:“科学院很庞大,这些农业科技不过是冰山一角,可就凭这一角,您说徐光启可不可以位列二品?”
何宗彦重重点头道:“可!大可啊!”
何宗彦茅塞顿开。几千年来,虽然哪一朝都喊着以民为本,可是有哪一个朝代真把百姓死活放在心上的?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圣贤书考取功名才是唯一正途,种地那都是贱业。
到李易这里一切都变了,是李易做错了?还是大家对圣贤的话理解错了?
何宗彦是满腹诗书的人,平时也经常发现朝廷所作所为于理不合的地方。现在他就有些怀疑,李易做的是不是更符合圣贤道理?
放下这些纠结,何宗彦又提出了一个问题:“我还有一事,需要司令解惑:开荒团的地域广大,现在已经不逊于大明。既然开荒团能建立科学院,惠及万民,为什么不走王道路线,静待国富民强,四夷宾服呢?为什么还要四处挑起战争呢?岂不闻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不等李易作答,谭菜根敲门走了进来,报告道:“司令,漠南蒙古特使诸葛青求见。”
李易高兴道:“诸葛先生来了?赶紧请进来,请进来!”
李易转头对何宗彦道:“这诸葛青是一书生,不堪鞍马劳顿。几天前就来信说出发了,今天才到,明显是怕吃苦啊。”
何宗彦不知道说什么好。
我这大明使臣正坐在这里,你还让蒙古使臣进来?你李易这么大个人了,还懂不懂规矩?
人说王不见王,这特使就能见特使了?
你就时间紧到不能分开接待?
蒙古和大明一直打生打死的,并没有建立睦邻友好的外交关系。我坐在这里,看你们会见,合适吗?
反过来说,蒙古国特使也会如坐针毡吧?
这李易果然是年少气盛,没人教导,欠缺了规矩啊。
他这正腹诽呢,就听门外传来爽朗笑声:“哈哈哈,李易,你背后编排我什么坏话呢?”声音未落,一个中年清癯书生走了进来。
诸葛青的名字何宗彦自然听说过。
汉人在蒙古那边做官的大有人在,这个时代也没人计较什么汉奸二字。毕竟蒙古人入主中原上百年。就算后世满清八旗也有汉军旗,也没人太在意这个。
中国的历史,几乎就是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轮流坐庄的历史,如果说汉奸,谁都跑不了。
就算自己不是,爷爷也是。就算爷爷不是,老祖宗肯定没跑。甚至自己虽然是汉姓,可是却有其他民族血脉融合也未可知。比如唐朝皇室李氏,就有鲜卑人的血脉,有谁说李世民不是汉人了吗?
何宗彦礼貌的站了起来,李易迎到门口,笑道:“按正常速度先生你早该到了,不是懒是什么?”
诸葛青拱手行礼道:“路遇暴雨,姗姗来迟,恕罪恕罪。”
李易回礼道:“天时五常,看来我错怪先生了。”
诸葛青有些感触:几年前,诺敏湖畔他第一次见李易,那时李易还需看他眼色,求他帮忙。
一晃几年过去,自己参见李易,必须先行礼致敬了。李易能挪步到门口相迎,自己就得觉得是荣幸了。
诸葛青很清楚,这就叫此一时彼一时。那年在诺敏湖畔,林丹汗对李易有生杀大权。现在李易拥兵百万,不要说自己,就算林丹汗见李易,也必须先致敬了。李易能亲热的待他,他私底下已经受宠若惊了。
这些年李易把他的妻子儿女接到上海,锦衣玉食,受良好教育,他感恩戴德。也投桃报李,居中斡旋,把大草原上的牛马,源源不断的送到辽东,支援辽东生产建设。虽然这是贸易,也是李易占的便宜多些。
他珍惜李易的友情,并不特别拘束。仔细打量一下李易,发现战争并没有给他留下什么痕迹,依然风采照人。可惜自己心力憔悴,已经感觉有些暮气了。
李易把诸葛青引过来,指着何宗彦介绍道:“诸葛兄,我给你引荐一个人。这位是大明礼部尚书何宗彦,饱学之士,咬文嚼字,你们一定有共同语言,哈哈哈。。。。。。”
诸葛青不理李易调侃,赶紧过来见礼,何宗彦回礼。他是大明礼部尚书,人家诸葛青在蒙古地位不差于他。这礼数可不能差了。
诸葛青道:“不知道李易你这有贵客,叨扰叨扰,”说着又向何宗彦拱手道:“何大人还请恕罪。”
何宗彦苦笑道:“诸葛先生远道而来,想必有大事相商。我先回馆驿休息,来日再聚。”
李易对何宗彦道:“留步留步,哪有什么大事,就是很久不见,甚是想念,聊天而已。咱们都是读书人,还正好是老中青三代。您看您是进士,诸葛兄中过秀才,我中过童生,童生也是读书人,对吧诸葛兄?想当年我很了不起,还是新襄县童生案首呢。”
何宗彦听了李易的自吹自擂,差点儿吐出一口老血。
暗道人家都说李易脸皮厚,果然是弓箭射不透。我这是响当当进士及第,那个诸葛青就是个穷酸秀才出身,和我差十万八千里呢,怎么和我比?
至于你这个什么童生,童生算读书人吗?也真好意思说。再说你那文化沙漠山西,和我们才子多如牛毛的江南能比吗?你这把童生拉到和我这进士一个级别了,难道就为了恶心我?我呸!
不过何宗彦还是压下了虚火,感觉不能生这气。
人家李易能跑到岳麓书院,给几大书院的饱学大儒讲了几天课。自己是进士不假,还当不起大儒两个字。
再说,人家李易有弟子三千呢。话说你这李易就一个童生,脸皮得多厚,敢收三千弟子呢?这不是明摆着要和孔圣人比个高低吗?
不过现在一看,李易这三千弟子,几乎都在李易统治的庞大地域内,摇身一变,成了教化万民的父母官。一个教出这么多官员的老师,真自古罕见。
李易难道数年前没发迹的时候,就开始为自己未来的官僚体系做准备了?
何宗彦心底不禁激灵灵打个寒颤:如果真是这样,这个李易可就太可怕了。他还收了200个李姓家奴,现在也都成为了一方将领。这个人的心思,难道真的深沉如海?
李易倒是毫不在意何宗彦的心理动态。
他给诸葛青让了坐,又亲手给诸葛青倒茶,慌得诸葛青连道“不敢”。李易又给何宗彦也续上茶,才道:“诸葛兄是大忙人,不比我无所事事一个闲人,今天来可是有什么事?”
何宗彦犹豫半晌,终于提出了憋在心里很久的这个问题:“我想请教李司令: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徐光启操持的都是民事,怎么能登大雅之堂,位列二品?”
李易吹开浮起的茶叶,抿了一口道:“何尚书,世易时移。您得改换观念了。请问您‘民为国本’,这话可对?”
何宗彦点头道:“这是至理啊。万古不易。”
李易道:“可是朝廷为民都做了什么?”
何宗彦道:“朝廷牧民守业,让百姓生息安乐,这就是最大功绩。”
李易放下茶杯,身子靠向椅背道:“那么大明百姓现在安乐吗?还能生息下去吗?”
何宗彦道:“天象失常,灾祸迭起,我们礼部一直在督促万岁祭祀天地,检讨己身。。。。。。”
李易冷笑道:“有用吗?您不觉得浪费精力吗?”
何宗彦不语,面色有些不虞。礼部招你惹你了,你这么埋汰礼部?礼部不就是干这个活的吗?
李易看何宗彦不服气,继续道:“辽东土地种小麦,亩产只一石多。徐光启推广玉米高粱,亩产就是三石多。因地制宜,干点实事,是不是比祭祀天地有用?”
何宗彦端起茶杯呷了一口,掩盖自己的窘迫。
祭祀天地功效如何他比谁都明白,十回有八回都是没用的。当然礼部可以推说是皇帝心不诚,或者是无道昏君。反正这方法自古传下,肯定是对的,不对不早取消了吗?存在就是合理,如果错了,也是你皇帝错了。
可最近两年,报纸开始提倡科学,他也有些怀疑这一有难处就搞祭祀,到底有没有作用。
李易继续道:“这次我路过海州,发现徐光启的科学院在推广一种生长期短的高粱,他们叫做快红三号。这种高粱比正常高粱减产半石左右。”
何宗彦拍腿道:“作孽啊,民以食为天,徐光启怎么搞出了这样倒行逆施的事情?粮食减产半石,居然还去推广?”
李易道:“这高粱叫快红三号,很显然他们研究很长时间,前面还有一号二号。为什么叫快红?就是正常高粱生长期是120天,这快红三号只需80天。高粱虽然是减产的,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种植高粱前,农民可以种一茬土豆,凭空多收获三四千斤的土豆啊。辽东地本是种一茬庄稼,现在却种了两茬,您看徐光启的科学院功绩大否?”
“有这样的事?那徐光启真是善莫大焉,可以名垂青史了。”何宗彦感叹道。
李易道:“这样事多了。我听说科学院还研究出了杂交水稻,亩产可以提高一倍,现在正在我开荒团南三省推广。还研究出把一些山石碾成粉,撒进地里,这个东西叫做肥料,不同庄稼施不同肥,可以增产两到三成。”
何宗彦惊讶道:“这么说,徐光启可有大功于百姓了。”
李易道:“科学院很庞大,这些农业科技不过是冰山一角,可就凭这一角,您说徐光启可不可以位列二品?”
何宗彦重重点头道:“可!大可啊!”
何宗彦茅塞顿开。几千年来,虽然哪一朝都喊着以民为本,可是有哪一个朝代真把百姓死活放在心上的?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圣贤书考取功名才是唯一正途,种地那都是贱业。
到李易这里一切都变了,是李易做错了?还是大家对圣贤的话理解错了?
何宗彦是满腹诗书的人,平时也经常发现朝廷所作所为于理不合的地方。现在他就有些怀疑,李易做的是不是更符合圣贤道理?
放下这些纠结,何宗彦又提出了一个问题:“我还有一事,需要司令解惑:开荒团的地域广大,现在已经不逊于大明。既然开荒团能建立科学院,惠及万民,为什么不走王道路线,静待国富民强,四夷宾服呢?为什么还要四处挑起战争呢?岂不闻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不等李易作答,谭菜根敲门走了进来,报告道:“司令,漠南蒙古特使诸葛青求见。”
李易高兴道:“诸葛先生来了?赶紧请进来,请进来!”
李易转头对何宗彦道:“这诸葛青是一书生,不堪鞍马劳顿。几天前就来信说出发了,今天才到,明显是怕吃苦啊。”
何宗彦不知道说什么好。
我这大明使臣正坐在这里,你还让蒙古使臣进来?你李易这么大个人了,还懂不懂规矩?
人说王不见王,这特使就能见特使了?
你就时间紧到不能分开接待?
蒙古和大明一直打生打死的,并没有建立睦邻友好的外交关系。我坐在这里,看你们会见,合适吗?
反过来说,蒙古国特使也会如坐针毡吧?
这李易果然是年少气盛,没人教导,欠缺了规矩啊。
他这正腹诽呢,就听门外传来爽朗笑声:“哈哈哈,李易,你背后编排我什么坏话呢?”声音未落,一个中年清癯书生走了进来。
诸葛青的名字何宗彦自然听说过。
汉人在蒙古那边做官的大有人在,这个时代也没人计较什么汉奸二字。毕竟蒙古人入主中原上百年。就算后世满清八旗也有汉军旗,也没人太在意这个。
中国的历史,几乎就是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轮流坐庄的历史,如果说汉奸,谁都跑不了。
就算自己不是,爷爷也是。就算爷爷不是,老祖宗肯定没跑。甚至自己虽然是汉姓,可是却有其他民族血脉融合也未可知。比如唐朝皇室李氏,就有鲜卑人的血脉,有谁说李世民不是汉人了吗?
何宗彦礼貌的站了起来,李易迎到门口,笑道:“按正常速度先生你早该到了,不是懒是什么?”
诸葛青拱手行礼道:“路遇暴雨,姗姗来迟,恕罪恕罪。”
李易回礼道:“天时五常,看来我错怪先生了。”
诸葛青有些感触:几年前,诺敏湖畔他第一次见李易,那时李易还需看他眼色,求他帮忙。
一晃几年过去,自己参见李易,必须先行礼致敬了。李易能挪步到门口相迎,自己就得觉得是荣幸了。
诸葛青很清楚,这就叫此一时彼一时。那年在诺敏湖畔,林丹汗对李易有生杀大权。现在李易拥兵百万,不要说自己,就算林丹汗见李易,也必须先致敬了。李易能亲热的待他,他私底下已经受宠若惊了。
这些年李易把他的妻子儿女接到上海,锦衣玉食,受良好教育,他感恩戴德。也投桃报李,居中斡旋,把大草原上的牛马,源源不断的送到辽东,支援辽东生产建设。虽然这是贸易,也是李易占的便宜多些。
他珍惜李易的友情,并不特别拘束。仔细打量一下李易,发现战争并没有给他留下什么痕迹,依然风采照人。可惜自己心力憔悴,已经感觉有些暮气了。
李易把诸葛青引过来,指着何宗彦介绍道:“诸葛兄,我给你引荐一个人。这位是大明礼部尚书何宗彦,饱学之士,咬文嚼字,你们一定有共同语言,哈哈哈。。。。。。”
诸葛青不理李易调侃,赶紧过来见礼,何宗彦回礼。他是大明礼部尚书,人家诸葛青在蒙古地位不差于他。这礼数可不能差了。
诸葛青道:“不知道李易你这有贵客,叨扰叨扰,”说着又向何宗彦拱手道:“何大人还请恕罪。”
何宗彦苦笑道:“诸葛先生远道而来,想必有大事相商。我先回馆驿休息,来日再聚。”
李易对何宗彦道:“留步留步,哪有什么大事,就是很久不见,甚是想念,聊天而已。咱们都是读书人,还正好是老中青三代。您看您是进士,诸葛兄中过秀才,我中过童生,童生也是读书人,对吧诸葛兄?想当年我很了不起,还是新襄县童生案首呢。”
何宗彦听了李易的自吹自擂,差点儿吐出一口老血。
暗道人家都说李易脸皮厚,果然是弓箭射不透。我这是响当当进士及第,那个诸葛青就是个穷酸秀才出身,和我差十万八千里呢,怎么和我比?
至于你这个什么童生,童生算读书人吗?也真好意思说。再说你那文化沙漠山西,和我们才子多如牛毛的江南能比吗?你这把童生拉到和我这进士一个级别了,难道就为了恶心我?我呸!
不过何宗彦还是压下了虚火,感觉不能生这气。
人家李易能跑到岳麓书院,给几大书院的饱学大儒讲了几天课。自己是进士不假,还当不起大儒两个字。
再说,人家李易有弟子三千呢。话说你这李易就一个童生,脸皮得多厚,敢收三千弟子呢?这不是明摆着要和孔圣人比个高低吗?
不过现在一看,李易这三千弟子,几乎都在李易统治的庞大地域内,摇身一变,成了教化万民的父母官。一个教出这么多官员的老师,真自古罕见。
李易难道数年前没发迹的时候,就开始为自己未来的官僚体系做准备了?
何宗彦心底不禁激灵灵打个寒颤:如果真是这样,这个李易可就太可怕了。他还收了200个李姓家奴,现在也都成为了一方将领。这个人的心思,难道真的深沉如海?
李易倒是毫不在意何宗彦的心理动态。
他给诸葛青让了坐,又亲手给诸葛青倒茶,慌得诸葛青连道“不敢”。李易又给何宗彦也续上茶,才道:“诸葛兄是大忙人,不比我无所事事一个闲人,今天来可是有什么事?”
本文网址:http://www.bdhwx.com/9/9467/55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bdhwx.com/9/9467/554.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