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隐患重重
“大明开荒团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孔凡在李易和孔家搭线过程中居功至伟。
孔家不是什么“饿死不吃嗟来之食,渴死不饮盗泉之水”的死脑筋,恰恰相反,孔家一直是审时度势的典范,不然也不会延绵千年不衰。结果孔家也借着孔凡这条路搭上了李易,两边算是一拍即合,从此合作愉快。
对于李易来说,孔凡这样忠心的人当然要算自己人,委以重任是题中应有之义。所以李易才让孔凡安排好手头工作,到大连述职,另有任用。
孔凡在上海接到这个手令很激动。
他已经是副市长了,顶掉李肱是不可能的,李肱也是李易嫡系,而且确实有才能,上海的发展离不开他。他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只能另觅途径。
那么司令调他北上到底是有什么任用呢?孔凡左思右想也想不明白。
他是正四品,还是上海这样特殊城市的副市长。按常理算,应该是副省级官员了。再上进一步是什么位置呢?
省长?不可能啊,连九州省都有毛文龙任职了。对马岛被李易辟为经济特区,这个位置虽然重要,也调了张霖就职。那自己的位置在哪里?
孔凡来大连的路上,没少对着地图发呆,也没少探听李胜勇的话。
可惜李胜勇是来发展自己业务的,对孔凡的事不上心,来的时候根本没问崔芸等人孔凡的去向,所以也回答不出,只能任孔凡做个闷葫芦了。
李易温声问道:“孔凡,你这两年专注粮食调度,对粮食问题你怎么看?”
孔凡道:“我开荒团的粮食产地分做南北两块。南方三省向阳、太原、长安,由于采用了徐光启农科院的水稻良种和肥料,粮食产量节节攀高。北方辽东由于有土豆贴补主食,高粱、玉米也有大量结余。开荒团用粮也是两块:军用和民用。如今南方三省供应海军第二军和第三军,还有陆军第五军,即使这样还是绰绰有余。辽东粮食供应陆军其他部队也有富余,吉林、黑龙江、漠南等其他北方省份粮食都能自给自足。表面看开荒团粮食稳定,实际上也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哦?你说说。”李易鼓励道。
孔凡道:“问题就在上海和台湾这两个用粮大户上。上海由辽东供应粮食已经成了定例,这是由于当年开荒团只有辽东和上海两块地盘形成的历史原因,只是如今不妥。”
“嗯,你大胆说。”见孔凡有欲言又止的意思,李易就打消他的包袱。粮食供应体系是他规划的,孔凡有忌讳很正常。
孔凡得了李易鼓励,就放言道:“辽东的高粱、玉米,并不合上海周边百姓口味。没粮吃要活命也就罢了,如今粮食不紧张了,当地人就嫌弃这些粮食粗粝,还是吃江浙和两湖粮商的粮食。结果咱们辽东粮食只能低价卖给工地,作为劳工口粮。我觉得吉林和黑龙江两省以后也会有大量多余粮食,供应部队之余都运往上海不妥,必须另觅出路。”
“嗯,”李易点点头,问道,“不是还有一个台湾是用粮大户吗?”
李易让台湾种棉,形成单一经济,这是大政方针。李川怎么擅自改变了?
孔凡道:“您知道李川省长在台湾推行了自留地政策吗?台湾粮食供应局面也变了。”
“自留地?”李易思索了一下,自己和李川提过自留地这个词?还是李川自创的?
“嗯,就是自留地。”孔凡道,“李川允许去台湾的百姓工余时间自由开荒种粮种菜,名字就叫自留地。这些地可以传给子孙,组织他们移民的地主不能干预。这一下去那的灾民可真有福了。”
原来台湾的自留地政策确实是省长李川想出来的。台湾棉地以外,可供种植的地也不少,就是地块太零碎。
李川觉得台湾稻米两熟三熟,坐拥宝地还靠外运粮食,听起来就是笑话。所以他就推出了这个政策:谁开荒谁拥有,主人没权侵占,而且政府免费提供种子。目的就是能形成台湾粮食自给自足。
这个政策一推出,百姓们干劲儿就上来了。以前能活着就是最大梦想,现在衣食无忧,谁不想能有自己的土地传给子孙?
中国百姓是最吃苦耐劳的百姓,有机会拥有自己的土地,那还不拼等什么?他们白天在东家地里干活,傍晚就开荒。
结果问题出来了:开荒见效快,没几个月第一批粮食就产出来了。可是百姓不吃自己的粮食,继续吃东家的免费饭,那这些粮食怎么办?
地主碍于开荒是政府政策,不敢干预。可是哪一个都心里有气:晚上干私活,第二天干活自然没精神。现在你们打出了粮食还想卖给我,然后继续吃我的,这事咋想咋憋气。所以所有地主难得的采用了一样手段:不买!那粮食你们这些雇农舍不得吃就留着发霉吧。
这一下百姓慌了,为多收三五斗慌了。李川下乡视察不止一次遭遇围追堵截,李川也有些懵。
明摆着地主买自己雇工的粮食更划算,可是地主就是不买。看着好像自己可以把粮食收上来再卖给地主,可是百姓粮食太零散,自己哪有那么多场地人手干这活?就算有人手也禁不起折腾。
李川只好出了一条补充规定:地主必须购买灾民开荒所得,价格参照开荒团提供的粮价可以酌减。
雇农们是高兴了,可地主怨气很大:干嘛呀,我花钱买雇工的粮食再给他们免费吃,我有病啊我?他们是我雇来的,我有所有权。产的粮食就算工余时间干的,不是也该归我吗?这怎么还赚外快了呢?
有些地主一怒,就想出了歪主意:延长劳动时间。
开荒团有规定:移民最长劳动时间一天不能高于10小时。现在有人公然藐视律条那还了得?李川重罚了几个地主杀鸡儆猴,地主们无法,只好认了这份委屈。
这场纷争表面平息了,实际上暗流涌动隐患重重,更给李川仕途带来灭顶之灾。
孔凡在李易和孔家搭线过程中居功至伟。
孔家不是什么“饿死不吃嗟来之食,渴死不饮盗泉之水”的死脑筋,恰恰相反,孔家一直是审时度势的典范,不然也不会延绵千年不衰。结果孔家也借着孔凡这条路搭上了李易,两边算是一拍即合,从此合作愉快。
对于李易来说,孔凡这样忠心的人当然要算自己人,委以重任是题中应有之义。所以李易才让孔凡安排好手头工作,到大连述职,另有任用。
孔凡在上海接到这个手令很激动。
他已经是副市长了,顶掉李肱是不可能的,李肱也是李易嫡系,而且确实有才能,上海的发展离不开他。他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只能另觅途径。
那么司令调他北上到底是有什么任用呢?孔凡左思右想也想不明白。
他是正四品,还是上海这样特殊城市的副市长。按常理算,应该是副省级官员了。再上进一步是什么位置呢?
省长?不可能啊,连九州省都有毛文龙任职了。对马岛被李易辟为经济特区,这个位置虽然重要,也调了张霖就职。那自己的位置在哪里?
孔凡来大连的路上,没少对着地图发呆,也没少探听李胜勇的话。
可惜李胜勇是来发展自己业务的,对孔凡的事不上心,来的时候根本没问崔芸等人孔凡的去向,所以也回答不出,只能任孔凡做个闷葫芦了。
李易温声问道:“孔凡,你这两年专注粮食调度,对粮食问题你怎么看?”
孔凡道:“我开荒团的粮食产地分做南北两块。南方三省向阳、太原、长安,由于采用了徐光启农科院的水稻良种和肥料,粮食产量节节攀高。北方辽东由于有土豆贴补主食,高粱、玉米也有大量结余。开荒团用粮也是两块:军用和民用。如今南方三省供应海军第二军和第三军,还有陆军第五军,即使这样还是绰绰有余。辽东粮食供应陆军其他部队也有富余,吉林、黑龙江、漠南等其他北方省份粮食都能自给自足。表面看开荒团粮食稳定,实际上也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哦?你说说。”李易鼓励道。
孔凡道:“问题就在上海和台湾这两个用粮大户上。上海由辽东供应粮食已经成了定例,这是由于当年开荒团只有辽东和上海两块地盘形成的历史原因,只是如今不妥。”
“嗯,你大胆说。”见孔凡有欲言又止的意思,李易就打消他的包袱。粮食供应体系是他规划的,孔凡有忌讳很正常。
孔凡得了李易鼓励,就放言道:“辽东的高粱、玉米,并不合上海周边百姓口味。没粮吃要活命也就罢了,如今粮食不紧张了,当地人就嫌弃这些粮食粗粝,还是吃江浙和两湖粮商的粮食。结果咱们辽东粮食只能低价卖给工地,作为劳工口粮。我觉得吉林和黑龙江两省以后也会有大量多余粮食,供应部队之余都运往上海不妥,必须另觅出路。”
“嗯,”李易点点头,问道,“不是还有一个台湾是用粮大户吗?”
李易让台湾种棉,形成单一经济,这是大政方针。李川怎么擅自改变了?
孔凡道:“您知道李川省长在台湾推行了自留地政策吗?台湾粮食供应局面也变了。”
“自留地?”李易思索了一下,自己和李川提过自留地这个词?还是李川自创的?
“嗯,就是自留地。”孔凡道,“李川允许去台湾的百姓工余时间自由开荒种粮种菜,名字就叫自留地。这些地可以传给子孙,组织他们移民的地主不能干预。这一下去那的灾民可真有福了。”
原来台湾的自留地政策确实是省长李川想出来的。台湾棉地以外,可供种植的地也不少,就是地块太零碎。
李川觉得台湾稻米两熟三熟,坐拥宝地还靠外运粮食,听起来就是笑话。所以他就推出了这个政策:谁开荒谁拥有,主人没权侵占,而且政府免费提供种子。目的就是能形成台湾粮食自给自足。
这个政策一推出,百姓们干劲儿就上来了。以前能活着就是最大梦想,现在衣食无忧,谁不想能有自己的土地传给子孙?
中国百姓是最吃苦耐劳的百姓,有机会拥有自己的土地,那还不拼等什么?他们白天在东家地里干活,傍晚就开荒。
结果问题出来了:开荒见效快,没几个月第一批粮食就产出来了。可是百姓不吃自己的粮食,继续吃东家的免费饭,那这些粮食怎么办?
地主碍于开荒是政府政策,不敢干预。可是哪一个都心里有气:晚上干私活,第二天干活自然没精神。现在你们打出了粮食还想卖给我,然后继续吃我的,这事咋想咋憋气。所以所有地主难得的采用了一样手段:不买!那粮食你们这些雇农舍不得吃就留着发霉吧。
这一下百姓慌了,为多收三五斗慌了。李川下乡视察不止一次遭遇围追堵截,李川也有些懵。
明摆着地主买自己雇工的粮食更划算,可是地主就是不买。看着好像自己可以把粮食收上来再卖给地主,可是百姓粮食太零散,自己哪有那么多场地人手干这活?就算有人手也禁不起折腾。
李川只好出了一条补充规定:地主必须购买灾民开荒所得,价格参照开荒团提供的粮价可以酌减。
雇农们是高兴了,可地主怨气很大:干嘛呀,我花钱买雇工的粮食再给他们免费吃,我有病啊我?他们是我雇来的,我有所有权。产的粮食就算工余时间干的,不是也该归我吗?这怎么还赚外快了呢?
有些地主一怒,就想出了歪主意:延长劳动时间。
开荒团有规定:移民最长劳动时间一天不能高于10小时。现在有人公然藐视律条那还了得?李川重罚了几个地主杀鸡儆猴,地主们无法,只好认了这份委屈。
这场纷争表面平息了,实际上暗流涌动隐患重重,更给李川仕途带来灭顶之灾。
本文网址:http://www.bdhwx.com/9/9467/89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bdhwx.com/9/9467/894.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