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87 认知的价值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 录 下一页 投票推荐

    

    是不是嘲讽在以前对于卓知雯来说都无所谓,反正那都是文人的事情。

    可现在不同了,以今天的角度再看游格格的书,再结合最近发生的各种事情,卓知雯忽然觉得这个游格格似乎还有着某种特殊的身份,

    在继承与发展的结束部分,可以很清楚感受到游格格对于目前人类社会发展模式的失望与不满。

    因此,这部分也成了争议的焦点。

    有人认为游格格就是个新时代的喷子,她这么大言不惭的嘲笑世界,无非就是为了哗众取宠,和早些年的咪蒙之流一样,是贩卖焦虑,促成流量的“商业作家”,目的不在创作,而在于利益。

    更何况游格格的观点非常幼稚,她三言两语就像否定人类的社会发展模式,认定这一切都是在遮羞布的帮助下的一错再错与将错就错,整个人类社会依然没能跳脱出既定格局,这种观念的形成或许与她不同寻常的观察角度有关,却并未显示出她有多么的出众。

    因为她指出了问题,却没有给出解决的办法。

    但也有不少人支持游格格的观点,甚至将游格格的这种观点和时下流行的“反三季”思维融合在一起。

    而所谓“反三季”思维,卓知雯也做了深入的了解。

    最早这种“反三季”思维诞生于中国,主要追捧群体为90后及其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年轻人。

    而具体的“反三季”思维中的“三季”指的是“三季人”,源自一个有关孔子的一个典故。

    讲的是一日孔子的弟子子贡在门前打扫,有人来访问其是否为孔子。

    子贡答:“我不是,你有什么需要向我的老师请教的吗?”

    来人说:“我是来请教关于时间的问题的。”

    子贡闻言道:“这个问题我或许可以回答您。”

    于是来人道:“那你说说,一年有几季?”

    子贡:“四季。”

    来人却笑着摇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子贡很是诧异,便与其争辩,双方各执一词,没有结论的时候孔子从院子里出来了。

    子贡见状便把种种说与孔子听了。

    孔子闻言后没有直接作答,而是先看了看来者,而后答道:“一年的确只有三季。”

    来人闻言大笑,洋洋得意而去。

    留下子贡甚是不解,因为孔子教他的时候也说是四季啊,怎么突然就改了。

    便追问老师为何这么改。

    孔子解释道:“你见那来人一身绿衣,分明是田野间的蚱蜢,所谓蚱蜢,春生秋亡,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他未见寒冬,如何知晓一年四季的道理?所以,就算你与它争上三天三夜也不会有结果的,你若不顺着他说,他能这么轻易的就走吗?所以啊,你虽然上了个小当,却学到了莫大一个乖。”

    ……

    单从典故看,孔夫子的“三季人”说的是现实的做人的道理。

    可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逐步开阔后,一部分得到“三季人”精髓的人却也慢慢意识到自己或许也就是那只蚱蜢,只不过他比自己遇到蚱蜢多活了几天而已。

    因此,所谓“三季人”的处世之道,实则为“愚民”之法。

    聪明人早已看出了“三季人”的道理,也学会了警醒,因而更加努力的去探求,去思考,去学习。

    可是与此同时,为了保证的自己优势,稳固权利构架,在例如中国的封建王朝的数千年统治中,皇权采取的社稷之道就包括了“三季人”反向利用的愚民之道。

    也就是让大多数明明一样经历了四季的人变成只晓得“三季”的蠢人,这样便有利于统治。

    而如今,教育已经逐渐普及,“三季人”留给全人类的反思也逐渐深入且沉重化。

    “反三季”思维也应运而生。

    并且,“反三季”的最初倡导者并不是针对“愚民”这种思想,而是对社会中中“无谓”忍让的对抗。

    具体一点,往小了说,有地区的司机发起了“绝不忍让加塞狗”的活动,承办一切因拒绝加塞导致的事故处理,正面对抗所有强行加塞的不道德行为。

    往大了说,地区思想意识饱满后,不再认同绝对神话,对于一些敷衍、形式的行为都予以曝光和反对,民众政治参与度大幅度提高。

    他们的共同思想模式就是反对“三季”理论,强调“正义尊严”!

    这种思想运动在2025年逐步走向正轨,支持者和参与者越来越多。

    只不过,在一个思想觉悟成熟之前,难免会有偏激行为爆发,“反三季”思想也给社会带来不少不和谐的音符。

    因此,当有人把游格格的观点和“反三季”融合在一起的时候非但没有帮助游格格的书卖得更好,反而将它推向了火坑。

    不少国家在注意到这种不成熟带来的不稳定因素后,将《自有觉悟》下架,并列为了禁阅书籍。

    卓知雯在国安处这几年也处理过不少与“反三季”思想有关的偏激事件,其中隐患爆发最多的地方就是学校。

    那些心智不成熟的学生在“反三季”思想的影响下认定社会隐瞒了太多真相,再加上一些有心人的利用,原本旨在开阔思想,帮助彼此认知,给予正义尊严的“反三季”成了某些人再度施行“三季”愚化的工具。

    有了这些经历,再看游格格的书,卓知雯发现游格格的想法和出发点其实并没有错,只是稍稍偏急躁了一些,她没有考虑到社会整体这个大格局运行时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带来的潜在危险。

    这不是几个人的世界,而是几十亿人的世界。

    想要掌控它,引导它进步,靠一些激进的、不成熟的思想是远远不够的。

    不过从第二部分开始,卓知雯就发现这个游格格好像也没打算指点江上,她反而有点精神分裂似的在第二部分里对自己的各种观点和思想进行了彻底的否定。

    读这部分时,若不是拿着全本的《自有觉悟》,肯定会以为是某个特别不喜欢游格格的人发泄的不满。

    卓知雯在看完第二部分的时候也是一样的感觉。

    第二部分 主要围绕“人性”与“怠惰”展开。

    在这里,游格格每次否定自己的天真观点都会在文章中模拟出一个现实的场景。

    就比如,她之前提到了职业农民与食物供给保障体系,并认为这种体系最终会解决民众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的基本需求,好让更多人有时间去阅读去思考去学习。

    可是在下卷的第二部分这里,她又提到了欧洲的福利社会带来的“社会蛀虫”问题。

    并假设,如果职业农民真的在2050年完成全国布局,全体公民的衣食住行都可以得到基本保障,那么公民真的会像她期待的那样,去读书,去学习技能,去发散思维然后百花齐放吗?

    对此,游格格给自己的答案是……或许恰恰相反。

    在人的衣食住行都被满足后,该由什么继续支撑人去努力呢?

    以游格格自己为例,她即使不写书,单凭私人家教这个职业就已经不需要在为衣食住行担心了,更何况她还有个超有钱好朋友王义。

    因此,对她来说,衣食住行从很久以前就淡出了她的世界,她现在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在阅读和写作上。

    可欧洲也存在大批人只依靠国家福利过活,懒惰占据了他们全部的人生。

    这时候是什么区别了游格格和这些人呢?

    游格格认为是认知水平和思想觉悟等级。

    并且她认为人的幸福标准是与认知水平有着直接的关联的。

    一些认知水平有限的人,他根本想象不到“富有者”的生活。

    于是很多影视剧中,富人总是过分体现于“金钱”的富有上,而他们的内在精神依然如认知有限的人一样狭隘。

    所以才有了自惭形秽这个词。

    这已经不仅是财富上差距……更是认知水平和精神觉悟上的悬殊……

    ……

    关于这一点,卓知雯非常有认同感。

    因为她曾在非洲某部落执行过解救某高官千金的任务,被当地人劫持的是一个非常有爱心,但太过单纯的志愿者,据说她带着满满一车货物前往目标地区开展帮扶活动,一开始还是很顺利的,但是当她看到当地人把她带去的种子放进锅里煮成粥来吃的时候,她感到非常愤怒,结果惹怒了当地酋长的儿子,于是她整个支援队都被劫持了。

    卓知雯将她救出来的时候,她已经遭到侮辱,而她队里的几个成员也都被残忍杀害了。

    虽然这件事不能代表整个非洲,可留给卓知雯的印象和反思却十分深刻。

    在全世界超过一半以上的人开始使用智能手机的时候,却还有很多人一生都没见过这东西。

    他们不可能知道拍摄到“黑洞”的照片意味着什么,更无法想象一艘比航母还大的船可以腾空而起,在离地一万多米的高空飞行意味着什么……

    游格格在与自我的对话中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在第三部分揭露了一个非常可怕的现实。

    “超越的前提是淘汰过去”

本文网址:http://www.bdhwx.com/9/9964/97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bdhwx.com/9/9964/979.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