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9章南洋民族
米柱有底气的原因是利益,他己经结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他们这些人因为与米柱合作,而获利颇丰,习惯了这种财源之后,突然没有了,他们不疯了才怪?
有句话叫什么来着?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只要有百分十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百分二十,就会活泼起来;有百分五十,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百分之一百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百分之三百,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会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它们。
现在的利润是百分百,这还是在各方利益皆沾的情况下,一旦朝廷退出,让其上升到百分之三百,也不是什么难事。
所以米柱在控制了北暹罗之后,他才会觉得这是计划大大超前了,所以才会接受文莱的结盟请求,原本婆罗州地广人稀,是他列入必定征服之地,但是当他拥有北暹罗之后,有些看不上了,如果结盟可以让它达到目的,又令他们计划提前,何乐而不为呢?
在米柱的计划之中,他只是想控制马六甲海峡,对于缅甸、暹罗、柬埔寨、越南,兴趣不大,不过有人要冒头出来讨打,自取其辱,他就勉为其难了。
米柱也希望就此做出一个样版来,不愿意合作的,暹罗就是样板;愿意合作的,文莱就是样版,暹罗军相当的强大,但是他们也不可能与所有的人为敌,君不见后世强如米帝国,他们的盟友是多于敌人,什么五眼联盟、G七基友等。
在南洋军末来的版图设计之中,米柱是以米帝国的样子打造这全新的帝国,他的名字就叫米利坚,这相当的巧合不是?可见这一切,在冥冥之中早有定数。
米柱就服老爹,这么多名字,为什么叫利坚?难道是命运的安排?
米礼义沉吟道:”其时家穷,你又性子软弱,经常被邻家孩子欺负,便叫利坚,你娘还嫌俗气,生了好几天的气呢?”
米柱暗叹:“这一切只是美丽的误会呀。”
不过没有天命加持,也没有关系,他能穿越而来,本身就有奉天承运的意思,成就霸业,打造一个帝国,又有什么关系?
米柱作为一个文人,当然也如每一个文人一般,喜欢古代历史,都喜欢在历史之中寻找相同点,从而得出结论,作为自己行事的有力论证。
看华夏古代历史,米柱发现了一个特别的现象,那就是古代的疆域扩张基本都出现在北方,而在东南亚却很少。北方的游牧民族势力远远比南方的丛林民族更加难以对付,为什么古代的疆域扩张都偏向北方呢?
米柱找到的原因是,首先从经济上分析问题,古代是传统的农耕文明古国,中原王朝的扩张一般都只是占据适合农业发展的地区,最早的农业区是黄淮海流域和长江流域,华夏最早的疆域也限于这两个地区。
秦朝统一后,华夏的历代统一王朝都向周边扩张,但是基本都是向适合农耕的地区扩张,例如东北的辽东半岛、北方的河套平原、西北的河西走廊、湟水谷地,以及华南的珠江流域和红河平原,这些地区成为了古代所谓汉地,或者内地。
从民族习惯上来讲,农耕民族具有保守、安土重迁的习惯,因此不太喜欢对外扩张,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则不同,草原民族的物质生产能力很差,畜牧业也十分不稳定,因此他们必须依靠掠夺来补给,因而,游牧民族的侵略性就很强。在整个古代历史上,游牧民族对农耕地区的进攻就没有停止过。
农耕民族面对游牧民族的进攻,就会反击,但是农耕民族反击游牧民族的难度很大。游牧民族流动性太大,出兵不一定找得到他们的主力,找到了不一定打得过,打赢了也守不住,守不住就撤回,不久游牧民族又死灰复燃了。
古代的中原王朝一般都是先出兵占据比较适合农耕的辽东、河套、河西走廊、西域、河湟谷地,进行了屯田,驻扎军队,修建长城。这样,才可以比较有效地防止游牧民族南下,占据这些地区,就会带来疆域向北扩张了。
另外一个向北扩张就是游牧民族带来的,就是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将北方的疆域纳入中国版图,例如辽、金、元的崛起,让中国的疆域扩张到了整个蒙古高原,黑龙江流域、西域和青藏高原,农耕民族征服游牧民族很难,但是游牧民族却可以较为容易地征服农耕民族。但是游牧民族的文化匮乏,他们很快就会被同化,而他们扩张的疆域也成为了华夏疆域的一部分。如此,华夏就成为了农耕--游牧组成的二元制国家。
在古代东南亚大部分地区是不适合农业生产的,因为这里气候炎热、森林密布、地形复杂。
虽然这里有湄公河、红河等比较开阔的平原,但是这些在古代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基本都是森林,在秦朝用五十万大军开阔了珠江流域红河平原后,中原王朝就再也无法向南推进了。
东南亚的丛林民族对华夏几乎没有什么威胁。他们的生活物资相对充足,但是社会又发展落后,因此长期和华夏处于相安无事的状态。
在这样的状态下,中原王朝便不会花费巨大的代价向东南亚进军,太祖皇帝朱元璋曾说“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来挠我边,则彼为不祥。彼即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犯,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
另外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华夏的儒家文化也很难在东南亚传播,实际上,儒家文化向周边地区的传播也仅限于日本、朝鲜、越南,远远比不上基督教文化、印度文化的传播范围。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儒家文化就是最适合东亚季风气候下的农耕民族的,出了东亚这块,就和别人的生活习俗格格不入。东南亚地区古代大多数地区成为了印度文化的影响范围,原因是印度的宗教文化更有扩张力,对农耕民族、草原民族和丛林民族都适用。
那华夏能不能通过一些特别手段向东南亚扩张呢?实际上是可以的,但是必须采用海洋民族的方式。也就是当华夏的人口膨胀后,社会尖锐时候,政府就鼓励人们移民海外,在无政府之地建立殖民据点,进行开荒。如此,既可以减轻内地和压力,又可以加速东南亚地区的开发。
不过,华夏作为农耕民族,历来都担心人口流失,从未想过殖民。例如当年郑和下西洋,遇到海外华人,都是希望让他们回国,否则就是天朝弃民,不然就不会太客气了。
在华夏的传统意识里,离乡背井,远赴海外谋生,是背弃祖宗的不孝之举,所以若非是在本地活不下去,混不下去,是不会选择去海外的。
大明这二十多年处于小冰河期时代,天灾人祸不断,所以才会有这么多人去海外,而且米柱在组建军团时,也被人讥笑为次子军团,这可不是什么好名声。
现在大明的问题是人口过剩,土地兼并,危机严重,米柱总算是利用了这一时机,成功的拉出了不少的人,通过官府的行政命令和对官员的贿赂,他们将会拉出更多的人马。
这一点很重要,他新组建的南洋帝国,必须是以汉人为主体,他可以构建一个全新的民族,叫南洋民族,主体是汉人,并收并蓄,可以把马来人、暹罗人、印度人、阿拉伯人、西洋人融合在内,但是必须的以汉人为主体,才有凝聚力,这民族才会强大和长久。
这也是米柱目前不称王,对大明臣服纳贡的主要原因,他希望可以获得更多的人口资源。
东南亚和海外既是大明眼中的化外之地,他们南洋军取而代之,又有何不可,家中人口多了,总有人需要外迁不是?分家产自立门户也可以通过和平演变的方式,不一定需要争吵和刀兵相见吧?
米柱的规划是,南洋军是大明的次子,没有机会继承家业,便另觅他处,另创家族产业,这是有传承关系的,南洋民族是大明民族的后裔或者说衍生民族。
这一点与原世界里的大英帝国和米利坚的北美民族差不多,只是他们一开始便决定好了,必须自立门户,自力更生,而不是倚仗大明虎威,扩张大明海外势力,他们一开始就是有了明确规划,所以拒绝了大明官员和军队的进入,以防以后出现驱逐的问题。
南洋军必须有目标,行事必须有规划,才能在南洋这险恶的地方生存,米柱就是南洋军的灵魂人物,负责制订战略,领导大家向前。
有句话叫什么来着?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只要有百分十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百分二十,就会活泼起来;有百分五十,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百分之一百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百分之三百,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会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它们。
现在的利润是百分百,这还是在各方利益皆沾的情况下,一旦朝廷退出,让其上升到百分之三百,也不是什么难事。
所以米柱在控制了北暹罗之后,他才会觉得这是计划大大超前了,所以才会接受文莱的结盟请求,原本婆罗州地广人稀,是他列入必定征服之地,但是当他拥有北暹罗之后,有些看不上了,如果结盟可以让它达到目的,又令他们计划提前,何乐而不为呢?
在米柱的计划之中,他只是想控制马六甲海峡,对于缅甸、暹罗、柬埔寨、越南,兴趣不大,不过有人要冒头出来讨打,自取其辱,他就勉为其难了。
米柱也希望就此做出一个样版来,不愿意合作的,暹罗就是样板;愿意合作的,文莱就是样版,暹罗军相当的强大,但是他们也不可能与所有的人为敌,君不见后世强如米帝国,他们的盟友是多于敌人,什么五眼联盟、G七基友等。
在南洋军末来的版图设计之中,米柱是以米帝国的样子打造这全新的帝国,他的名字就叫米利坚,这相当的巧合不是?可见这一切,在冥冥之中早有定数。
米柱就服老爹,这么多名字,为什么叫利坚?难道是命运的安排?
米礼义沉吟道:”其时家穷,你又性子软弱,经常被邻家孩子欺负,便叫利坚,你娘还嫌俗气,生了好几天的气呢?”
米柱暗叹:“这一切只是美丽的误会呀。”
不过没有天命加持,也没有关系,他能穿越而来,本身就有奉天承运的意思,成就霸业,打造一个帝国,又有什么关系?
米柱作为一个文人,当然也如每一个文人一般,喜欢古代历史,都喜欢在历史之中寻找相同点,从而得出结论,作为自己行事的有力论证。
看华夏古代历史,米柱发现了一个特别的现象,那就是古代的疆域扩张基本都出现在北方,而在东南亚却很少。北方的游牧民族势力远远比南方的丛林民族更加难以对付,为什么古代的疆域扩张都偏向北方呢?
米柱找到的原因是,首先从经济上分析问题,古代是传统的农耕文明古国,中原王朝的扩张一般都只是占据适合农业发展的地区,最早的农业区是黄淮海流域和长江流域,华夏最早的疆域也限于这两个地区。
秦朝统一后,华夏的历代统一王朝都向周边扩张,但是基本都是向适合农耕的地区扩张,例如东北的辽东半岛、北方的河套平原、西北的河西走廊、湟水谷地,以及华南的珠江流域和红河平原,这些地区成为了古代所谓汉地,或者内地。
从民族习惯上来讲,农耕民族具有保守、安土重迁的习惯,因此不太喜欢对外扩张,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则不同,草原民族的物质生产能力很差,畜牧业也十分不稳定,因此他们必须依靠掠夺来补给,因而,游牧民族的侵略性就很强。在整个古代历史上,游牧民族对农耕地区的进攻就没有停止过。
农耕民族面对游牧民族的进攻,就会反击,但是农耕民族反击游牧民族的难度很大。游牧民族流动性太大,出兵不一定找得到他们的主力,找到了不一定打得过,打赢了也守不住,守不住就撤回,不久游牧民族又死灰复燃了。
古代的中原王朝一般都是先出兵占据比较适合农耕的辽东、河套、河西走廊、西域、河湟谷地,进行了屯田,驻扎军队,修建长城。这样,才可以比较有效地防止游牧民族南下,占据这些地区,就会带来疆域向北扩张了。
另外一个向北扩张就是游牧民族带来的,就是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将北方的疆域纳入中国版图,例如辽、金、元的崛起,让中国的疆域扩张到了整个蒙古高原,黑龙江流域、西域和青藏高原,农耕民族征服游牧民族很难,但是游牧民族却可以较为容易地征服农耕民族。但是游牧民族的文化匮乏,他们很快就会被同化,而他们扩张的疆域也成为了华夏疆域的一部分。如此,华夏就成为了农耕--游牧组成的二元制国家。
在古代东南亚大部分地区是不适合农业生产的,因为这里气候炎热、森林密布、地形复杂。
虽然这里有湄公河、红河等比较开阔的平原,但是这些在古代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基本都是森林,在秦朝用五十万大军开阔了珠江流域红河平原后,中原王朝就再也无法向南推进了。
东南亚的丛林民族对华夏几乎没有什么威胁。他们的生活物资相对充足,但是社会又发展落后,因此长期和华夏处于相安无事的状态。
在这样的状态下,中原王朝便不会花费巨大的代价向东南亚进军,太祖皇帝朱元璋曾说“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来挠我边,则彼为不祥。彼即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犯,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
另外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华夏的儒家文化也很难在东南亚传播,实际上,儒家文化向周边地区的传播也仅限于日本、朝鲜、越南,远远比不上基督教文化、印度文化的传播范围。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儒家文化就是最适合东亚季风气候下的农耕民族的,出了东亚这块,就和别人的生活习俗格格不入。东南亚地区古代大多数地区成为了印度文化的影响范围,原因是印度的宗教文化更有扩张力,对农耕民族、草原民族和丛林民族都适用。
那华夏能不能通过一些特别手段向东南亚扩张呢?实际上是可以的,但是必须采用海洋民族的方式。也就是当华夏的人口膨胀后,社会尖锐时候,政府就鼓励人们移民海外,在无政府之地建立殖民据点,进行开荒。如此,既可以减轻内地和压力,又可以加速东南亚地区的开发。
不过,华夏作为农耕民族,历来都担心人口流失,从未想过殖民。例如当年郑和下西洋,遇到海外华人,都是希望让他们回国,否则就是天朝弃民,不然就不会太客气了。
在华夏的传统意识里,离乡背井,远赴海外谋生,是背弃祖宗的不孝之举,所以若非是在本地活不下去,混不下去,是不会选择去海外的。
大明这二十多年处于小冰河期时代,天灾人祸不断,所以才会有这么多人去海外,而且米柱在组建军团时,也被人讥笑为次子军团,这可不是什么好名声。
现在大明的问题是人口过剩,土地兼并,危机严重,米柱总算是利用了这一时机,成功的拉出了不少的人,通过官府的行政命令和对官员的贿赂,他们将会拉出更多的人马。
这一点很重要,他新组建的南洋帝国,必须是以汉人为主体,他可以构建一个全新的民族,叫南洋民族,主体是汉人,并收并蓄,可以把马来人、暹罗人、印度人、阿拉伯人、西洋人融合在内,但是必须的以汉人为主体,才有凝聚力,这民族才会强大和长久。
这也是米柱目前不称王,对大明臣服纳贡的主要原因,他希望可以获得更多的人口资源。
东南亚和海外既是大明眼中的化外之地,他们南洋军取而代之,又有何不可,家中人口多了,总有人需要外迁不是?分家产自立门户也可以通过和平演变的方式,不一定需要争吵和刀兵相见吧?
米柱的规划是,南洋军是大明的次子,没有机会继承家业,便另觅他处,另创家族产业,这是有传承关系的,南洋民族是大明民族的后裔或者说衍生民族。
这一点与原世界里的大英帝国和米利坚的北美民族差不多,只是他们一开始便决定好了,必须自立门户,自力更生,而不是倚仗大明虎威,扩张大明海外势力,他们一开始就是有了明确规划,所以拒绝了大明官员和军队的进入,以防以后出现驱逐的问题。
南洋军必须有目标,行事必须有规划,才能在南洋这险恶的地方生存,米柱就是南洋军的灵魂人物,负责制订战略,领导大家向前。
本文网址:http://www.bdhwx.com/9/9311/67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bdhwx.com/9/9311/671.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