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不拘一格
“大明开荒团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李易最想祖母和叔叔李笠一起去上海定居。可是祖母不走,李老太太是典型的中国老太太,言语不多,心志坚定。理由就是祖坟在这,自己没几年好活,死要和丈夫并骨,不能远行。
李笠也觉得故土难离,觉得向阳大院好不容易攒下的基业,不能说丢就丢了,更何况母亲还不走呢。李根走了,他如果再走老太太就膝前无子尽孝了。
李易对这个叔叔从小就有好感,小时候送李易去显通寺的是他,返乡创业鼎力资助的又是他。大明未必难为他祖母这样的老太太,可不一定放过李笠。可奇怪的是万历帝根本没动向阳大院。
这就让李易百思不得其解。当时自己势力远不如今天,万历帝为什么不找向阳大院的麻烦?
后世太祖兴兵,那个光头可是杀了太祖许多至亲。怎么换做万历帝就变了心性了?
其实万历帝不是没打过向阳大院的主意。只可惜向阳大院是读书人学堂,大明读书人的话语权特别重。李易免费教学,教的还是仁义礼智信,这就获得了儒家的认可。
这个时候朝廷不要说搞什么屠杀,就是打压向阳大院,都会引起许多儒者的非议。结果逼得万历帝不得不放弃一些血腥的念头,捏着鼻子认账了事。
李易看到向阳大院的时候,几乎不敢相认了。
向阳坳里,一趟趟青砖瓦房沐浴在冬日的阳光下。一条宽敞的大道直通过去,道上还有一座高大的木牌楼,上书四个厚重大字:向阳义学。
李易捋了捋头发,满肚子疑问:自己这些年没往向阳义学投资啊,这怎么办义学没办穷,反倒是兴旺景象呢?
向阳大院门口,站着十多个人,这迎接的规模和杀胡口、金州府就没比的了。可李易还是远远的就下了马,快步走过去。
他已经看清了,他的叔叔李笠扶着他的奶奶站在最前面,后面是他的大娘和同父异母哥哥李昌、李盛。再后面是李家几个亲属和几个不熟悉的人。金州知府赵信站在最后面。
李老太君颤颤巍巍迎上前,李易紧赶几步,在奶奶面前跪了下去。有些哽咽道:“奶奶,孙儿不孝,让奶奶担心了。”
李易内心里其实是对老太太有些埋怨的。就是老太太不走,连带着李笠不走。真万一他们有个闪失,自己肯定要落个不孝的名声。
本来他是留下李胜礼和一些师弟的,可后来一方面自己需要人手,一方面他也怕无谓的牺牲了自己这些师弟,还是把这些人调走了,只留下这几个亲人支持这摊事。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果然不假。
老太太抚摸着李易的头道:“好孩子,奶奶我不糊涂,这几年一直听人家讲你多了不起,奶奶高兴啊,咱李家列祖列宗也高兴啊。只可惜你爷爷没的早,不知道李家有这样一天。今年过年你得好好上柱香,磕个头,让他们知道......”
老太太絮絮叨叨半天,李易跪在那,任凭老太太抚乱了他的头发。
自己当年病入膏肓的时候,是自己的奶奶坚决不放弃,最后打发李笠送自己到显通寺,成就了一番机缘。现在自己每天操这个心,操那个心,独独辜负了自己的亲人。
再一想自己就是对父母,又何曾尽过孝?对其他人更不用说尽心尽力了。
琪琪格数千里奔波,一腔热血,自己又回报什么了?崔芸、任月拼命工作,只为能帮助自己,自己给了她们什么?还有那苦命的薛湄儿,怎么说也和自己有一份感情,最终死在乡下,差点儿一领草席草草葬了。
罗隐有诗:“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自己就算对天下百姓多好,辜负了自己周边的人,真的就是对的?
李易心情纠结,给奶奶这一跪,不由得想起许多许多。
李笠把李易拉了起来,道:“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你做得没错,视天下百姓为父母,为天下百姓谋福,这是大孝。”
金州知府赵信也走了过来道:“司令义薄云天,天下百姓深受其惠。老太君有个好孙儿啊。”
老太君知道这是府君,慌忙施礼逊谢。在老太太心目中,这个官比县令还大的,才是真正高官。至于她的孙子,只是传闻有多厉害,她可没见到。
赵信哪敢接受老太太的礼,赶紧还礼不迭,场面又乱了一会儿,李易和大家见了礼。
见李易不忙了,赵信才表示歉意:“新襄自李川挂印离去后,一直没有县令人选,对向阳义学少了照顾,赵某有愧。”
新襄这个知县不好做,虽然实职县令是热门,也无人愿意来。谁知道向阳大院这颗雷什么时候炸了?无论被万历或者李易哪一个怨恨上,都没有好下场。当官虽然好,也得有命来当。
所以这新襄县令就这样空了下来,怪不得赵信匆匆忙忙跑在头里,这是怕新襄没官员迎接李易,引起李易不满啊。
李易搀扶着奶奶走进向阳大院。
其实李易的奶奶才六十刚过。可这个时代营养跟不上,是一种人活七十古来稀的状态。六十多岁的人因为营养不良,身体已经衰败不堪了。
李易后世读杜甫的诗“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当面为盗贼”,又说自己“拄杖四顾心茫然”的时候,还以为杜甫有多么老,哪曾想一看注释才知道四十来岁。以后再看苏轼等许多读书人感慨四十来岁如何衰老才算适应了。
这一世他让自己这些亲人尽量每餐有肉,果然这些人的体质明显转好,就连自己奶奶,感觉精神头也增加不少。
把老奶奶安顿下,李易开始在向阳大院四处转一转。李笠指着空空的教室道:“学生过小年前放的假,正月十八开学。三天前接到官府通知,说你要回来,大家都不敢置信。早些知道恐怕学生都不肯走,要等着见你了。”
李易表示理解。后世就有许多追星族,自己这一世也算是明星人物,向阳大院里多些粉丝不稀奇。
他指着整齐的校舍道:“这是有人捐资助学了吗?怎么房子都翻盖了?”
李笠指着李昌李盛道:“是你两个哥哥资助的。”
李昌李盛连忙表示份内当为。
李易有些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感觉了。自己两个哥哥挺舍得啊。
李昌李盛有钱。当时自己把粉坊的生意交给了自己两个哥哥,这生意可不小。山西有个老话,叫“要想富,做豆腐”。粉坊比豆腐坊来钱更快。
自己这些年飞速扩张,万两白银填个牙缝都不够,早就不看重土豆粉的生意了。可是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一年收入过万两白银,还是大富翁行列。
李易对二人拱手道:“致富不忘桑梓,李易代向阳学子谢谢两位哥哥。”
李易和这二人是异母兄弟,当年说不上什么亲近。严格说,还算有些仇视。毕竟李易这个妾生子长大要分他们财产的。
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李昌李盛发现李易犹如天上星辰,只能仰视了,不要说仇恨,嫉妒都够不着。
如今他们是新襄首富,就是这个首富,也是李易赐予的。
李易对二百收下的兄弟,感觉就比对他们亲得多。他们明白,如果自己二人再没有什么表现,对李易来说,恐怕最终就会沦为路人甲路人乙。
两人商量的结果,就是好好打理向阳大院。这是李易的根,功劳看得见摸得着,这才有了这翻盖一新的向阳义学。
李昌有些脸红,对李易道:“咱们兄弟二人富贵都是你给的,这些微不足道的事你在夸赞,真就没脸了。”
李易道:“那就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了。现在在校生还有多少?”
李笠道:“现在有学子不到千人。这几年时间,咱们学校到辽东和南三省有四千余人。李川主政台湾后,又专程派人靠脸面硬索走八百多人,去教化台湾地方。现在学生已经青黄不接了。”
李易笑道:“千人的大学校,就是东林书院和岳麓书院也不能比,就不要不知足了。”
李笠摇头道:“自家知道自家事。人家东林书院也好,岳麓书院也好,学生至少是秀才以上才能入学。咱们的学生,童生就已经是不错的了。多是读不起书的穷人家孩子,都打算学些东西将来能养家糊口。有几个家有余粮的愿意把孩子送到天涯海角去?一辈子说不定就见不到了。”
李易正色道:“就是这些穷人家孩子,未来要撑起一片天,穷人自己的天。宋江被刺配江州时,酒后写下一首诗,其中最后两句是‘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您还记得张强吗?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农民子弟,今年县长任上考评一等,我安排他来年到海州做市长。二十多岁就做了正四品啊,那些秀才举人死读书终老田园,又有什么出息?漠南省省长方素,不过是大明太学里一个普通学生,现在也做了省长,才不到三十岁。这天下要变了,不再是死读书读死书那些人的天下了。”
李笠道:“记得你在义学时有一首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看来你这就是不拘一格用人才了。”
李易摇头道:“那诗不是我做的,不敢贪功。不过这诗甚合我意。”
李笠一皱眉,暗道自己也算饱读诗书,这样气势恢宏的诗为什么以前没听过?
李易最想祖母和叔叔李笠一起去上海定居。可是祖母不走,李老太太是典型的中国老太太,言语不多,心志坚定。理由就是祖坟在这,自己没几年好活,死要和丈夫并骨,不能远行。
李笠也觉得故土难离,觉得向阳大院好不容易攒下的基业,不能说丢就丢了,更何况母亲还不走呢。李根走了,他如果再走老太太就膝前无子尽孝了。
李易对这个叔叔从小就有好感,小时候送李易去显通寺的是他,返乡创业鼎力资助的又是他。大明未必难为他祖母这样的老太太,可不一定放过李笠。可奇怪的是万历帝根本没动向阳大院。
这就让李易百思不得其解。当时自己势力远不如今天,万历帝为什么不找向阳大院的麻烦?
后世太祖兴兵,那个光头可是杀了太祖许多至亲。怎么换做万历帝就变了心性了?
其实万历帝不是没打过向阳大院的主意。只可惜向阳大院是读书人学堂,大明读书人的话语权特别重。李易免费教学,教的还是仁义礼智信,这就获得了儒家的认可。
这个时候朝廷不要说搞什么屠杀,就是打压向阳大院,都会引起许多儒者的非议。结果逼得万历帝不得不放弃一些血腥的念头,捏着鼻子认账了事。
李易看到向阳大院的时候,几乎不敢相认了。
向阳坳里,一趟趟青砖瓦房沐浴在冬日的阳光下。一条宽敞的大道直通过去,道上还有一座高大的木牌楼,上书四个厚重大字:向阳义学。
李易捋了捋头发,满肚子疑问:自己这些年没往向阳义学投资啊,这怎么办义学没办穷,反倒是兴旺景象呢?
向阳大院门口,站着十多个人,这迎接的规模和杀胡口、金州府就没比的了。可李易还是远远的就下了马,快步走过去。
他已经看清了,他的叔叔李笠扶着他的奶奶站在最前面,后面是他的大娘和同父异母哥哥李昌、李盛。再后面是李家几个亲属和几个不熟悉的人。金州知府赵信站在最后面。
李老太君颤颤巍巍迎上前,李易紧赶几步,在奶奶面前跪了下去。有些哽咽道:“奶奶,孙儿不孝,让奶奶担心了。”
李易内心里其实是对老太太有些埋怨的。就是老太太不走,连带着李笠不走。真万一他们有个闪失,自己肯定要落个不孝的名声。
本来他是留下李胜礼和一些师弟的,可后来一方面自己需要人手,一方面他也怕无谓的牺牲了自己这些师弟,还是把这些人调走了,只留下这几个亲人支持这摊事。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果然不假。
老太太抚摸着李易的头道:“好孩子,奶奶我不糊涂,这几年一直听人家讲你多了不起,奶奶高兴啊,咱李家列祖列宗也高兴啊。只可惜你爷爷没的早,不知道李家有这样一天。今年过年你得好好上柱香,磕个头,让他们知道......”
老太太絮絮叨叨半天,李易跪在那,任凭老太太抚乱了他的头发。
自己当年病入膏肓的时候,是自己的奶奶坚决不放弃,最后打发李笠送自己到显通寺,成就了一番机缘。现在自己每天操这个心,操那个心,独独辜负了自己的亲人。
再一想自己就是对父母,又何曾尽过孝?对其他人更不用说尽心尽力了。
琪琪格数千里奔波,一腔热血,自己又回报什么了?崔芸、任月拼命工作,只为能帮助自己,自己给了她们什么?还有那苦命的薛湄儿,怎么说也和自己有一份感情,最终死在乡下,差点儿一领草席草草葬了。
罗隐有诗:“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自己就算对天下百姓多好,辜负了自己周边的人,真的就是对的?
李易心情纠结,给奶奶这一跪,不由得想起许多许多。
李笠把李易拉了起来,道:“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你做得没错,视天下百姓为父母,为天下百姓谋福,这是大孝。”
金州知府赵信也走了过来道:“司令义薄云天,天下百姓深受其惠。老太君有个好孙儿啊。”
老太君知道这是府君,慌忙施礼逊谢。在老太太心目中,这个官比县令还大的,才是真正高官。至于她的孙子,只是传闻有多厉害,她可没见到。
赵信哪敢接受老太太的礼,赶紧还礼不迭,场面又乱了一会儿,李易和大家见了礼。
见李易不忙了,赵信才表示歉意:“新襄自李川挂印离去后,一直没有县令人选,对向阳义学少了照顾,赵某有愧。”
新襄这个知县不好做,虽然实职县令是热门,也无人愿意来。谁知道向阳大院这颗雷什么时候炸了?无论被万历或者李易哪一个怨恨上,都没有好下场。当官虽然好,也得有命来当。
所以这新襄县令就这样空了下来,怪不得赵信匆匆忙忙跑在头里,这是怕新襄没官员迎接李易,引起李易不满啊。
李易搀扶着奶奶走进向阳大院。
其实李易的奶奶才六十刚过。可这个时代营养跟不上,是一种人活七十古来稀的状态。六十多岁的人因为营养不良,身体已经衰败不堪了。
李易后世读杜甫的诗“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当面为盗贼”,又说自己“拄杖四顾心茫然”的时候,还以为杜甫有多么老,哪曾想一看注释才知道四十来岁。以后再看苏轼等许多读书人感慨四十来岁如何衰老才算适应了。
这一世他让自己这些亲人尽量每餐有肉,果然这些人的体质明显转好,就连自己奶奶,感觉精神头也增加不少。
把老奶奶安顿下,李易开始在向阳大院四处转一转。李笠指着空空的教室道:“学生过小年前放的假,正月十八开学。三天前接到官府通知,说你要回来,大家都不敢置信。早些知道恐怕学生都不肯走,要等着见你了。”
李易表示理解。后世就有许多追星族,自己这一世也算是明星人物,向阳大院里多些粉丝不稀奇。
他指着整齐的校舍道:“这是有人捐资助学了吗?怎么房子都翻盖了?”
李笠指着李昌李盛道:“是你两个哥哥资助的。”
李昌李盛连忙表示份内当为。
李易有些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感觉了。自己两个哥哥挺舍得啊。
李昌李盛有钱。当时自己把粉坊的生意交给了自己两个哥哥,这生意可不小。山西有个老话,叫“要想富,做豆腐”。粉坊比豆腐坊来钱更快。
自己这些年飞速扩张,万两白银填个牙缝都不够,早就不看重土豆粉的生意了。可是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一年收入过万两白银,还是大富翁行列。
李易对二人拱手道:“致富不忘桑梓,李易代向阳学子谢谢两位哥哥。”
李易和这二人是异母兄弟,当年说不上什么亲近。严格说,还算有些仇视。毕竟李易这个妾生子长大要分他们财产的。
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李昌李盛发现李易犹如天上星辰,只能仰视了,不要说仇恨,嫉妒都够不着。
如今他们是新襄首富,就是这个首富,也是李易赐予的。
李易对二百收下的兄弟,感觉就比对他们亲得多。他们明白,如果自己二人再没有什么表现,对李易来说,恐怕最终就会沦为路人甲路人乙。
两人商量的结果,就是好好打理向阳大院。这是李易的根,功劳看得见摸得着,这才有了这翻盖一新的向阳义学。
李昌有些脸红,对李易道:“咱们兄弟二人富贵都是你给的,这些微不足道的事你在夸赞,真就没脸了。”
李易道:“那就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了。现在在校生还有多少?”
李笠道:“现在有学子不到千人。这几年时间,咱们学校到辽东和南三省有四千余人。李川主政台湾后,又专程派人靠脸面硬索走八百多人,去教化台湾地方。现在学生已经青黄不接了。”
李易笑道:“千人的大学校,就是东林书院和岳麓书院也不能比,就不要不知足了。”
李笠摇头道:“自家知道自家事。人家东林书院也好,岳麓书院也好,学生至少是秀才以上才能入学。咱们的学生,童生就已经是不错的了。多是读不起书的穷人家孩子,都打算学些东西将来能养家糊口。有几个家有余粮的愿意把孩子送到天涯海角去?一辈子说不定就见不到了。”
李易正色道:“就是这些穷人家孩子,未来要撑起一片天,穷人自己的天。宋江被刺配江州时,酒后写下一首诗,其中最后两句是‘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您还记得张强吗?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农民子弟,今年县长任上考评一等,我安排他来年到海州做市长。二十多岁就做了正四品啊,那些秀才举人死读书终老田园,又有什么出息?漠南省省长方素,不过是大明太学里一个普通学生,现在也做了省长,才不到三十岁。这天下要变了,不再是死读书读死书那些人的天下了。”
李笠道:“记得你在义学时有一首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看来你这就是不拘一格用人才了。”
李易摇头道:“那诗不是我做的,不敢贪功。不过这诗甚合我意。”
李笠一皱眉,暗道自己也算饱读诗书,这样气势恢宏的诗为什么以前没听过?
本文网址:http://www.bdhwx.com/9/9467/68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bdhwx.com/9/9467/685.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